绩点第一的学生保研被淘汰,绩点排44的成功逆袭,原因令人很无语

随着大学的扩招,每年近千万级别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市场,学历贬值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对于那些双非学院,专业也不热门的毕业生更是如此。

读研成了相当部分学生的最佳选择。有很多大学生,刚进大学校门就早已经把读研作为自己的未来目标。

读研,最佳的途径无疑是保研了。相对于考研来说,保研选择的余地相对更大。但保研一点也不容易,对绩点的要求非常苛刻。

绩点第一的学生保研被淘汰,绩点排44的成功逆袭,原因令人很无语

一般而言,只有本专业前10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保研资格。显然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和中学排名班级前10有本质的区别。

大学已经经过了高考的筛选,绝大部分进入高校的学生,其能力大概率和本校是匹配的。也就是说,同一个学校同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非常接近,基本是一个水准。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争取到专业前10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即使绩点达到了专业前10,保研也未必就一定成功。

绩点第一的学生保研被淘汰,绩点排44的成功逆袭,原因令人很无语

北京化工大学计科专业,在最近就曝出了一则消息,该专业学分加权平均分位于专业第一的学生,在保研中被淘汰了。

逆袭的那位同学,学分加权平均分位于专业第44名,却靠德育分成功反超,最终排名第一,顺利地获得了保研资格。

这起事件引起的最大争议点在于,是学习成绩重要?还是德育分重要?

绝大多数人认为,当然是学习成绩更重要。培养研究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科研人才,而科研毫无疑问是以学术能力为衡量标准。

绩点第一的学生保研被淘汰,绩点排44的成功逆袭,原因令人很无语

德育分不是不重要,但占比太高,能让排名第44的学生直接逆袭到了第一,这个比例显然不合适,这样的学生,其学术能力必然存疑。

当然,也有赞成方,理由也很简单。科研工作者只有为国效力,才有培养价值。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出国了,为其它国家做贡献,还不如不培养。

从这个角度来说,德育分相对重要,只有思想品德过关的学生,才有培养的价值,才值得学校投入资源去培养成才。

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谁也不能说服谁。然而事实就是在北京化工大学计科专业,绩点排名第一的学生,因为德育分的加成,直接落到第16名,最终无缘保研。

绩点第一的学生保研被淘汰,绩点排44的成功逆袭,原因令人很无语

一些思考:

首先,按照规则,无论是绩点第一的学生被淘汰还是排名第44的学生逆袭成功,都在规则之内,且这个综合排名规则一直存在。

虽然说,读过大学的都知道大学的德育分是怎么回事,是怎么刷出来的。这其中,和学生的道德品质关系并不大,但却非常考验学生的情商。

但规则就是规则,在没有更合理的规则替代的情况下,有规则比没有规则要强。按照保研的规则,这个结果虽然令人遗憾,但也无可厚非。

绩点第一的学生保研被淘汰,绩点排44的成功逆袭,原因令人很无语

其次,该校的这个保研规则确实不怎么合理,至少德育分占比太高了,且德育分存在着监管困难的问题,非常容易刷分甚至造假。

事实上,就目前情况来看,德育分并不能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如果把规则稍作修改,德育分采用扣分法则,学生违纪或者有其他不当行为,适当扣分反而更好。

最低限度,德育分不能无限跨档。比如在绩点中,每10名作为一个档次,德育分最多只能跨越一个档次。

那么这位绩点排名第44的学生,即使德育分再高,其排名最高也只能在第30这个位置,这样显然要公平得多。

绩点第一的学生保研被淘汰,绩点排44的成功逆袭,原因令人很无语

读研毕竟是向科研方向发展,培养研究生就是在培养科研人才。培养的是未来的科学家,不是培养道德家或者圣人,学术能力必须放在第一位。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没有任何问题,也是必须的。然而,目前的德育分其实和爱国并无太大关系,甚至无法准确反映出道德品质,在保研中占比过高显然并不是一件合理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学生   学分   德育   北京   档次   水准   道德品质   科研   规则   学术   原因   能力   未来   人才   大学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