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新兵的时候

本文来自于投稿,作者孙洪文,更多军旅文章请关注鹰眼观天。


军旅生涯中,新兵生活还是让人刻骨铭心的。

1991年,我当兵来到云贵高原的贵州省贵阳市花溪磊庄——成空雷训大队。

先是3个月的共同科目训练,后是5个月的雷达专业训练。

共同科目训练的第一关是站军姿,一站就是一个小时不能动,还要用上“抓、夹、收、贴、挺、张、瞪、顶”等八股劲,练就军人挺拔的身姿和腰板。

最让人受不了的,还是不准眨眼睛,直至泪流满面,眼睛发木发直,其实这时也不知道眨了。带兵的区队长说是练眼力,雷达情报能看得准又快,之后的测报训练证明区队长说的是对的。

区队长叫赵玉明(1992年考了军校),山东滨州人,长得玉树临风,军政素质好,人精明干练,和我们年纪相仿,新兵都很喜欢他,也愿意和他谈天说地,调动的训练热情很高。

贵州虽是南方,但地处云贵高原,冬天还是下雪的,又没有取暖设施,阴冷得很,和北方的寒冷干燥比起来,让人有点扛不住,我就冻伤了耳朵,有的战友还冻伤了手,但这丝毫削减不了我们的训练热情。

转体、齐步、正步、跑步训练掷地有声,单杠、双杠、鞍马等器械训练身手矫健,革命歌声震天响,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也都被我们的青春激情融化了。 

那时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打电话都是一种奢望,书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收到千里之外的家书了,比得到表扬都高兴,周围的战友也都羡慕眼馋,真有“家书抵万金”的感觉,每每回忆起来,心里都甜甜的。

(更多军旅生活故事,请关注鹰眼观天,欢迎投稿)


我当新兵的时候


春节前我弟来信说,妈妈煤气中毒了。我心急如焚地来找区队长,他听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婶子若无大碍,你没有必要回去,现在正是训练的关键期,回去会影响你的,好好训练,就是开给婶子的一付良药啊……”。

经过队长的耐心开导,我思忖再三没有请假回去,又积极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训练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之后正常休假时和弟说起此事,弟说妈知道后狠狠埋怨了他一顿,说不应该影响我的事业。

不觉间进入了雷达专业训练,在训练场上生龙活虎的我们,多数离开学校已经一两年,有的三年,乍一走进教室还要坐下来听课、看书、做作业,一时还适应不了,有走神的、打瞌睡的、小声说话的。

授课教员是从基层上来的,没有过多地责备我们,只是讲了身边发生的一件事:他曾经呆过的连队有一个战士担负战备值班,因打瞌睡漏报了几点情报,最后挨了处分。

我们吐了吐舌头,思想上受了触动,又是从学生走过来的,很快也就习惯了教室、宿舍的生活。开始认真听讲、做笔记、背记《电工无线电》《雷达操作》《目标发现与识别》等理论知识,在结业考试中都顺利过关,我成绩优秀。

感觉枯燥无味的是接下来的测报训练,八开大小十几页厚的大测报本子,在每页的厚纸上,分布着千余个由间距均是10公里(共200公里)的20个同心圆和间隔均是5度(共360度)的72条纵线分割而成的看似相等的小小拱形格,十几个、二十几个小米粒般大小的目标(一般由批次2位方位3位距离3位共8位数组成,测报纸上用小红点表示)零星地镶嵌在小小拱形格上,测报误差方位正负1度,距离正负1公里。

光看那密密麻麻的小格子眼就有点花,还要在上面测报头就有点晕了。

教员看我们一脸发懵的样子,耐心地说:“大家不要着急,测报开始接触时是有点难,但是分四个阶段进行训练的,第一步是口齿训练,第二步是目标的测报,第三步是乱点训练,第四步是批次航线训练,循序渐进,用心去学,每个人都会达标的。”

听教员这么一说,我们心里有了底,也有了信心,就刻苦学,专心练。

口齿训练是基本,就是把“1.2.3.4.5.6.7.8.9.0”读得清晰有力,不同的是1念yao2念liang7念guai0念dong正读倒读都要非常非常流利,我至今一口气还能正背倒背十三四遍。

目标测报是基础之基础,非常重要,就是在小小拱形格上,把小米粒般大小目标的方位、距离判读出来。

下了很多功夫,1公里1公里、1度1度地去判别,克服烦躁、怕累怕苦等为难情绪,纠正错点、口误、打磕、摆头等错误和不良习惯,终于做到了一口测报准确还有节奏感。

练乱点就是提速度,把趴有百十个目标小红点的测报纸转动不同角度练测报,达到了每分钟50多点,刚开始没掌握技巧时嗓子都报的有些哑了。

批次航线是重中之重,是接近实境的训练,难在记批次航线测报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还要达到点数,记不住批次航线就无法进行测报,乱点报得再好也白搭。

我们就多想办法,互相画航线作方案,记住不同特点的航线刻苦练习,在8月份测报达标考核中成绩良好,也迎来了下连时刻。

我被分到成空32团(云南个旧),乘汽车、坐火车、穿隧道、爬山道,颠簸了十几个小时到达了最终目的地——2连莲花山,海拔2775米,在很远的山路上就看到一个大“圆球”(后来知道那是雷达防风罩)。

到达连队的时间已是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我们11个新兵(曹志锟、梅云武、赵纯勇、陈登富、韦思武、汪文华、李登国、李仁来、王洪民、吴继高、孙洪文),背好背包,跳下东风牌军用解放大卡车,拿好行李,排着队,跟着一个个子中等、皮肤白净的中士来到一个大房间,地上已摆放好11张床板。

中士让我们自己找一个床位把携带的东西收拾好,10分钟后测报考试,我们面面相觑,至今记得我报了109点,最好的是曹志锟报了120几点。

考完试已到了午饭时间,吃完饭午休过后,中士让我们整理好内务,领着我们熟悉一下连队环境。

连队是建立在一个山顶上,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面是官兵宿舍楼、操场、饭堂、猪舍等,中间六七米宽山路稍上部分是活动室也就是我们住的地铺大房间、训练室、会议室、连部、器材室等,最上面是雷达阵地,上下落差不是很大也有三四十米。

放眼望去,近处远处都是高高低低、连绵不断的山,白云萦绕,绿意盎然,山风有些大也有些凉,但风景很美。

(更多军旅生活故事,请关注鹰眼观天,欢迎投稿)


我当新兵的时候


第二天我们又开始了紧张的训练,中士作了自我介绍,是操纵二排一班班长曾才顺(在团业务比武中夺得第一名),负责我们11个新兵的训练和管理。

说连队离边境不是很远,战备任务非常重,还要训练上一段时间,等达到130点才能下到战斗班进行机上跟班训练,早达标的早下去,直到达标为止。我们暗暗叫苦,但谁也不愿意最后一个下班,又铆上劲练上了。

连队非常重视我们新兵测报训练,又安排刚探亲回来的志愿兵(已相当于三级士官,后提了干)李朝阳(军区空军比武第一名)指导我们训练,皮肤黑红,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说话干脆利落。

到现在我还记得他教的测报小诗大部分内容:“测报测报先测后报,先报后测就是胡闹;口齿清楚快需要,读报讲话要标准;家乡口音切莫要,坐姿端正很重要;摇头摆脑易报错,错错错心烦躁;恶性循环要改掉,测报翻页讲技巧;不得要领速度达不到,眼脑口齐报到;一心一意是前提,精力集中效率高;心情舒畅不怕难,信心足,困难逃;训练时间抓紧好,业余时间不放掉;苦练之中想巧练,苦巧结合方提高……”。

在两位班长的严格要求、悉心教导和我们的苦练巧练,又逐渐改掉了重复、停顿、拖音、摆脑等坏毛病,掌握了屏气、换气、压点、翻页等技巧,测报成绩突飞猛进。

一个月训练下来,已达到120多点,误差精确到点5,又一个月下来已达到130多点。快下班时,十几批各种类型且复杂的航线测报都已达到140多点,既准又快又好的曹志锟已达到150多点,其中测高的两位战友李仁来、赵纯勇已近百点。

期间连队脏活累活我们都抢着干,10月底11月初,我们都陆续下班了,我们要开始担负更繁重的战备任务,守卫祖国蓝天的一片安宁。


我当新兵的时候


鹰眼观察:

雷达兵操纵员专业训练,那可是看真本事的活儿。

每一个优秀的雷达操纵员,都是从新兵测报训练一步步走出来的。

他们把那种枯燥无味的测报训练慢慢练出了趣味、感情和成就,就像“神枪手”、“神炮手”一样,他们练成了“神测手”,可以在芜杂的显示屏中,精准地分辨出飞机的“电子身影”。

其实可以这么讲,没有一批批优秀的操纵员,就没有雷达的“千里眼”,也就没有头顶那片蔚蓝安全的空天。

向一代代雷达操纵员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云贵高原   新兵   操纵员   婶子   多点   拱形   中士   连队   战备   口齿   教员   军旅   航线   队长   目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