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

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

华章妹说

25岁,你在做什么?

25岁是一个世纪的1/4,也是一个人最风华正茂、精力无限的年纪。在这个年龄,你也许还未走出校园;或者已经结婚成家,找到一生所爱;也有可能正在苦苦寻觅事业和人生的方向……

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有伟大成就的大师们,25岁这一年发生的事。

以下,Enjoy:

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

来源:华章管理(ID:hzbook_gl)

01 “分析心理学之父”卡尔·荣格

25岁那一年

读到影响一生的心理学巨著

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

荣格的25岁,是1900年,那时他刚从学校毕业,成为了一名助理医师。

那一年,44岁的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一书,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建立。

两年后,荣格赴巴黎,师从皮埃尔·让内研究心理学。在导师的推荐下,荣格阅读了《梦的解析》第一版,但彼时尚未建立起真正理解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

1903年,28岁的荣格重读《梦的解析》。这一次,他惊喜地发现,自己所做的研究与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论有契合之处。例如他在“语词联想”测验中观察到的压抑“机制”,恰好能被弗洛伊德的研究所解释。

遇见相似的灵魂令荣格兴奋而坚定地站到了弗洛伊德的阵营,一段传奇交情自此拉开序幕。

1906年3月,31岁的荣格开始给他的偶像弗洛伊德写信,并附上自己的研究论文《心理联想诊断研究》,之后还寄过第一本专著《精神分裂症心理学》。

当时处于被冷落境地的弗洛伊德对荣格的示好格外欣喜,也很欣赏他的才华。两人频繁通信交流,友情持续升温。

1907年,弗洛伊德正式邀请“粉丝”荣格到维也纳的家中作客,32岁的荣格终于见到了偶像,二人酣畅淋漓地交谈了十几个小时,仍觉意犹未尽。

虽然几年后,二人的学术观点出现分歧。但对荣格来说,在他25岁那年出版的《梦的解析》,的确影响了他的一生。

02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25岁的执行秘书

感悟岗位的意义与工作的价值

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

德鲁克的25岁,是1934年。

1933年,德鲁克从法兰克福移居到英国伦敦,先是在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做证券分析员;一年之后去了一家私人银行,担任高级合伙人的执行秘书。

就在德鲁克的工作开展左右逢源之时,银行的创始人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他认为德鲁克虽然擅长证券分析,但是在执行秘书的岗位上他依然在做证券分析,完全没有切换角色,更没有在新的岗位上贡献价值。

这些话将德鲁克的工作价值彻底击碎,同时也让他惊醒,对工作的价值有了正确的认识,他彻底改变以前的工作内容和行为方式。

从那以后,每更换一个新的岗位,他都会思考岗位的意义和工作的价值,让工作的内容与岗位的要求相匹配。

这也成为他后来进行商业咨询时对组织结构及人事安排进行观察的重要维度,让企业中所有人都能够真正胜任自己的岗位,有效地避免了“人才浪费”。

03 “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

25岁拓广丘奇论点

奠基计算机科学

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

艾伦·图灵的25岁,是1937年。

在前一年,24岁的图灵完成了他的成名作——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的论文。

并提出后来被人称为“图灵机”的概念,这个设想最有变革意义的地方在于,它第一次在纯数学的符号逻辑,和实体世界之间建立了联系,后来我们所熟知的电脑,以及还没有实现的“人工智能”,都基于这个设想。

1937年,25岁的图灵发表了一篇文章“可计算性与λ可定义性”则拓广了丘奇(Church)提出的“丘奇论点”,形成“丘奇-图灵论点”,对计算理论的严格化,对计算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1950年,图灵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同年,他完两篇影响深远的论文——《计算机和智能》和《机器能思考吗》。

这些前瞻性极强的划时代作品,使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称号。计算机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图灵奖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04 “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

25岁供职于贝尔实验室

开始思考信息论与有效通信系统

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

克劳德·香农的25岁是1941年,那一年他刚刚博士毕业,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

1948年,香农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A mathematicaltheoryof communication),系统论述了信息的定义,怎样数量化信息,怎样更好地对信息进行编码。香农同时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用于衡量消息的不确定性。

在《通信的数学理论》的第1页,香农使用了数学家John Tukey提出的比特(bit)这个概念,来度量信息量。这是比特作为一个术语第一次被正式使用。

克劳德·香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被誉为信息论之父。

除此之外,香农还有很多头衔,比如维基百科上写着数学家、电子工程师和密码学家,但除了这种比较“官方”的头衔之外,香农还是早早通过投资科技股翻倍而实现财富自由的“金主爸爸”、恶作剧大师,以及杂耍学家。

05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

25岁与芝加哥学派邂逅

斩获麻省理工博士学位

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

菲利普·科特勒的25岁,是1956年,那一年他邂逅了芝加哥大学最辉煌的学术高峰。

可以说,没有芝加哥大学,没有芝加哥学派,就有可能没有今天的科特勒。

作为全球经济、社会学、建筑学等学科重地,芝加哥学派可谓是大师云集,而且不是某一个学科的大师云集,是多学科的大师云集芝加哥。

科特勒,就这样从一个爱好阅读的学生进入了芝加哥学派的师门,老师有: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1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 弗朗西斯·沃尔克奖章得主、20世纪世界经济学巨擘之一 弗兰克·奈特(FrankH.Nette)以及一众著名经济学家。

在芝加哥大学,科特勒开始理解经济与自由主义、开始重新审视年少时读过并为之激动过的《共产党宣言》,并阅读了大量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方面的严肃著作。

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以后,科特勒希望成为一名顶尖大学的杰出经济学家,因而继续选择攻读Ph.D博士学位。科特勒选择了当时经济学的重镇MIT(麻省理工学院),并获得西屋研究奖学金。

在博士论文答辩中,科特勒以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理论上的补充。当时萨缪尔森问科特勒,你怎样看待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特勒认真的回答:

"价值不仅由劳动产生,也是由资本产生,说到底,价值最终是购买产品的人根据在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在他头脑里所形成的一种概念”。

五分钟后,科特勒的答辩委员会三位答辩委员商议,一致通过科特勒的博士论文答辩。科特勒关于价值概念的重新表达获得了萨缪尔森等人的肯定,并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

这一年,科特勒 25岁。

06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25岁潜心科研

拼命工作带来不可思议的幸运

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

稻盛和夫的25岁,是1957年。

就在前一年,24岁的稻盛和夫就职于日本松风工业,首次成功合成镁橄榄石。这是稻盛一生事业的重要起点,他意识到拼命工作可以带来不可思议的幸运。一次次的科研突破,让他在25岁就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展露头角的新星。

1958年,他与自己的上司——当时的技术部长在技术开发方针上产生分歧,从松风工业辞职。

在上司青山政次部长及其好友西枝一江先生、交川有先生等人的资助下,决定成立新公司,这就是后来孕育出稻盛经营学并成为世界500强的京都陶瓷株式会社。

07 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

25岁接棒父业

缔造日本商业神话

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

柳井正的25岁,是1974年。

那一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男装服饰店“小郡商事”,他辞去百货商店理货员的工作,为的就是拯救父亲这个快要倒闭的小店。

他首先对店铺进行了改革,不管是商品陈设还是流程效率都经过了一番改造,未曾想,许多老员工看不过去直接辞职了,最难的时候,他的店里只有6个人。

不久后,柳井正察觉到了日本休闲服饰市场的空白,还一反当时日本正流行的奢华之风,确定了日常服饰、主打廉价的销售策略。

1984年,35岁的柳井正在日本广岛为第一家优衣库专卖店揭幕,新颖的商业模式迅速引来关注,开店第一天店里的商品就被抢购一空,到第二家店开业时,销售额当月就超过3000万日元。

1998年,日本经济进入萧条时期,优衣库凭借便宜的定价更是大受欢迎,这一年卖出了200万件,供不应求;在全日本开设了300家店铺,一年的销售额高达800亿日元。

在如此的环境下依旧能跑出漂亮的业绩,这给了柳井正很大信心,他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中国成为重中之重。

1994年2月1日,优衣库母公司迅销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2008年金融危机时,很多企业财富迅速缩水,而柳井正的迅销集团股价却逆势上涨了63%。

2019年4月11日,福布斯再次公布了日本50大富豪榜,柳井正以249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净值击败孙正义,成为日本第一大富豪。

一路走来,柳井正打破了人们心中“便宜没好货”的世俗偏见,用30多年的时间,把一个小小的家族企业做成了全球第三大服装零售商,还开创了爆品哲学,在平价时尚中充当起不可或缺的角色。

08

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

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

陈春花

25岁深受哲学的熏陶

构建知识体系

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

陈春花的25岁,正在学习哲学。

25岁那一年正是陈春花在北师大哲学系学习的第二年。因为梦想做一名教师,所以虽然是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但是为了成为一名教师,毕业后留校到社会科学系任教,讲授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课程。

对于她来说这是实现教师梦想路上巨大的挑战,她寻求各种方法去搭建哲学领域的知识体系,每天恶补相关知识,旁听了数十位老师的课程,并在学校的支持下,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进修哲学课程。

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习时,倾听罗国杰教授讲授伦理学带给她的震撼,一瞬间似乎打开了一扇窗,让她窥见哲学之美,随后的30年间,哲学在陈春花内心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让她可以理解伦理学以及哲学之美。

在北师大的两年间,她穿梭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之间,有时也去北京电影学院,去听尽可能多的讲座,这一段哲学与人文学科的熏陶,让她受益无穷。

她说,在北师大学哲学的这两年时间,最令人陶醉的地方,就是能够接受各种出色思想的熏陶,经常聆听名家教授的直面教诲,这无疑是一段不可复制的重要人生过程。

陈春花一直坚守做教师的角色,是因为她坚持认为,大学之力量,是让学生获得一种自我认知的价值情思和独立思考的文化境界。

在北师大读书期间,哲学系正在承担《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哲学卷”条目撰写,陈春花成为其中一位成员,这些编撰工作,帮助她深刻去理解相关条目的基本含义,基本问题和发展脉络。

而因对前沿研究与哲学思辨的兴趣和理解,并表现出自己一些独立的看法,哲学系的李春秋教授邀请陈春花合作,展开关于“生态伦理”与“哲学与人生”的两个主题的研究,并在5年后合作出版《生态伦理学》与《金钱与人生》两本著作。

25岁的哲学熏陶、研究与写作训练,在陈春花看来是极为重要的知识结构搭建。她以工学基础,加上哲学训练,再加上后期的管理理论研究,形成了她自己的研究方式以及认识管理世界的方法。

更是引发了她对于写作的热爱,甘愿与教学、研究写作结伴人生,她为自己界定的三件三件重要的事是:看书、写书、教书。

2020年,正是华章的25岁。

1995年10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正式成立。这一年,华章以计算机图书起步,仅仅在3岁时(1998年)就进入了国内计算机图书出版的四强。

同年,3岁的华章充满求知欲,踏入经管图书领域。

2009年,14岁的少年华章没有停步,大步迈入了心理图书领域。

如今,25岁正值青春的华章,已经是一个年生产码洋高达10亿的大出版社啦!且旗下拥有:华章经管、华章科技、华章心理、华章教育、互动出版网、华章培训等多个出版品牌。

不仅如此,华章还有电子书、有声书、知识付费、培训、咨询等多个业务,已经从原来的传统出版社进化到多面开花的全媒体出版服务平台,旨在成为一个学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在创新领域的投入与发展使华章公司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从未停下脚步。

25岁,正青春的华章,将继续和各位读者携手,共谱明日华章。

25岁的你在做什么?

是为事业奠基,还是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抑或认识了陪伴一生重要的人?

华章25岁啦

庆生活动今日开启

京东图书部分商品5折封顶

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芝加哥大学   弗洛伊德   芝加哥   香农   信息论   华章   哲学系   学派   日本   心理学   岗位   哲学   价值   人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