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秋季少生病,就吃这个“水中人参”

三伏天结束以后到秋分到来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凶险、孩子最容易生病的时候,所以未来一个月对孩子而言是很关键的。尤其是一些体质虚弱的孩子,如果这时候感冒咳嗽了也会好难断尾。因此,在这段时间要控制好消化,减少积食,才能有效预防外感。此外,还要做好健脾的工作,今天就来讲解一个健脾的好食材,那就是芡实。


三伏天结束以后到秋分之前的这段时间,气温变化大,变化快,早晚温差很大,家长要注意帮孩子增减衣物。而且,夏秋交替正是人体由阳转阴的过程,夏季升发的阳气会逐渐收敛回来,是人体一个很大的转折点。体质比较弱的孩子,一不小心就容易感受病邪,出现感冒、咳嗽、发烧、流感等情况。

想要孩子秋季少生病,就吃这个“水中人参”

在这段关键时期,想要孩子平安度过,家长要做好三点:


1、消积:孩子积食时最容易外感,因此预防感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减少积食。家长要每天坚持“10秒判消化”,观察孩子的舌苔、口气、睡眠、大便是否正常,如果有一项或以上不正常,要及时地消积,用三星汤配合素食,连续用2~3天。


2、祛湿:孩子脾常不足,长夏的湿气困阻中焦脾土,脾胃无法把水湿正常排泄到体外,在体内形成湿滞。“百病湿为首”,在夏秋交替时不及时祛湿,到了秋燥明显时在润燥会让孩子更加湿困。水湿不能气化,从而凝滞聚结成痰,堵塞管道,痰随气逆,犯肺而咳。因此初秋不及时祛湿,秋冬就会频繁咳嗽。


3、健脾:祛湿的同时,必须健脾。水湿要靠脾来运化,脾虚就要靠外力来祛湿,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一味靠外力来祛湿,就容易损伤中阳。所以祛湿以后,就要抓紧时机健脾。


那么,既能祛湿,又能健脾的食材,家长可以用芡实,下面就讲解一下具体怎么用。

想要孩子秋季少生病,就吃这个“水中人参”

芡实是“水中人参”,秋冬健脾好食材


芡实,又叫“鸡头米”,是睡莲科植物“芡”的种子,生长在池沼湖泊中,和莲藕、茭白、荸荠等8种植物并称为“水八仙”。芡实在补益方面,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所以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在南方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材。


芡实,性微温,味甘、涩,归脾、肾经,能补脾、固肾、祛湿、止泄。对比之下,芡实祛湿的功效胜于赤小豆,补肾的功效强于山药,确实很适合秋冬季用以食补。


1、健脾祛湿:芡实有两大主要功效,一个是祛湿,一个是健脾。它既能攻,又能补,敛而不燥不腻不留邪,药性十分平和。孩子脾常不足,脾胃大多虚寒,加上被湿邪虐了一整个夏季,此时脾胃是很虚的。当孩子因脾虚湿困,出现皮肤痒、舌面水滑、舌苔厚腻、大便不成型、腹泻、总是很累、很疲乏的症状时,在饮食上添加芡实能兼顾健脾与祛湿。


2、固肾益精:我们经常提到补肾,但很少提到固肾,二者有何不同?如果把肾比喻成一个锅,补肾就是往锅里加水,但如果这个锅有破损缺失,无论怎么往里面加水,补益的效果都是不好的,甚至会加重孩子其他脏腑的负担。因此,先把锅的漏洞补好再去加水。我们要我们知道,冬主肾,冬季补肾效果是最好的,那么在入秋时就要先固肾,入冬后补肾效果才会凸显。此时给孩子吃点芡实,不仅能健脾,还能固肾,这是非常难得的。

想要孩子秋季少生病,就吃这个“水中人参”

一碗芡实汤,给孩子脾胃加油打气


芡实常见的做法都是用芡实来煲粥、煲汤,也有家长会用把芡实打成粉制作成糕点。而宋代文豪苏东坡对芡实就“情有独钟”,他极喜爱吃“芡实粥”,称芡实粥“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 吃芡实有何讲究?


1、高烧初愈、便秘的孩子不吃:芡实祛湿功效较强,还有止泻的功效,如果孩子因胃肠津液不足而便秘,总是拉羊屎便;或高烧刚愈,阴液耗损,总感觉口干、小便赤短,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地滋阴生津,不建议吃芡实。


2、消化不好的孩子不吃:芡实比较硬,也较难煮烂,消化能力不好的孩子吃粥、喝汤即可,不建议吃芡实。


3、给孩子吃一定要煮烂:用芡实煲汤之前先泡软,煲的时间要久一些,一定要软烂,也可以磨制成粉,制成糊状用于熬粥或制作汤羹。


● 一碗芡实汤,3岁内孩子都能用


日常推荐的健脾食疗方都是建议3岁以上孩子用,很多家长都问我,3岁内的孩子怎么办。今天就给家长推荐一碗健脾汤,材料很简单,就是由芡实、猪瘦肉两道食材组成,1岁以上的孩子就能用。家长还可以加适量的大米,做成芡实瘦肉粥,给孩子作为正餐。


想要孩子秋季少生病,就吃这个“水中人参”

芡实瘦肉汤


材料:

芡实,猪瘦肉,盐适量


做法:

1. 将芡实放入锅中,加500毫升水;

2. 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30分钟;

3. 猪瘦肉切片,加入锅中滚煮10分钟;

4. 加入适量盐调味,晾温饮用。


功效:

健运脾胃,补脾利水。


宜忌:

◆ 适用于胃口差、大便稀等症状。

◆ 3岁以上辨证服用。

◆ 蚕豆病可以用。


而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在以上基础方上加减食材:


1、脾虚明显,加白术

白术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如果孩子有明显的脾虚症状,如鼻梁有青筋、眼袋青紫、脸色发黄发白、容易生病、过敏性鼻炎等过敏症状,可以在原方加入白术,增加健脾的功效。


2、反复积食,加白术、鸡内金

我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孩子经常积食,而且反反复复的,根本找不到机会健脾,喝三星汤的功效又不明显。其实这是明显的脾虚表现。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学会攻补兼施的方法,可以在原方加入健脾的白术与消积力度很强的鸡内金,能在消积的同时健脾。但家长要注意,攻补兼施不属于基础的消食导滞法,比较复杂,需要家长掌握辨证的基础知识,否则会起到反效果,建议家长好好学习脾胃课。


3、气虚明显,加五指毛桃

临床上,我遇到的大多数孩子都是气虚质的。尤其是孩子刚刚经历过长夏、三伏天,出汗特别多,气随汗泄,就容易耗气伤阴。而脾虚的孩子由于固摄能力不足,汗多的情况会更为明显。这一类孩子除了汗多,还会出现脸色苍白、容易生病、容易犯懒、不爱说话甚至“善太息”的症状。气虚的孩子大多是脾气虚,调补要以健脾益气为主,家长可以原方上加入健脾益气的五指毛桃,增强其补气的功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三星   鸡内金   毛桃   长夏   芡实   孩子   白术   伏天   脾胃   加水   人参   大便   秋季   功效   症状   水中   家长   效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