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焦虑不恐慌的中国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内卷”一词从去年开始就席卷了各大领域,从职场生活到育儿鸡娃,内卷的现象无处不在。

那些不焦虑不恐慌的中国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大家都知道自己要做出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选择,却没办法拒绝焦虑发出的邀请。

好像自己不做点什么,便会落后于他人,孩子未来会被社会抛下。

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父母觉得社会希望他们成为完美的父母,那么他们对父母角色的适应会更差。

那些不焦虑不恐慌的中国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这些社会要求导致父母们对自己的养育方式和养育能力永远充满怀疑,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自己没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担心自己不够努力,拖了孩子的后腿。

这些话常常会出现在父母的深夜对话框里,除了增加了焦虑,还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内疚感。


如何安放这种感觉?


当我们要考虑的事情太多,要想的事情太远的时候,毫无疑问会产生对事情的无力感,或者让我们比以前更使劲地给自己或者给家人施加压力,导致家庭关系不太和谐。

如果你也曾发生过这样的情况,不用太担心,你绝对不是孤独一人。

但是,知道如何应对这些感觉并向前迈进是十分重要的。


1 找到原因


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个关于法医的故事,外行的巡检员指责法医去到案发现场后,光站着,没有立刻开始工作。

然而法医们会在这段“空白的时间”想清楚要收集什么,要去哪里,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高效且不会遗漏地展开。

那些不焦虑不恐慌的中国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也需要这样一段空白的时间。

特别是在我们情绪波动不安的时候,更需要我们停下来想想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或许你担心正在做的事情会失败,害怕自己选择了错误的启蒙方式,会让孩子更讨厌学习。

或者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别人都有条不紊地开始了,你还在原地摸索该买什么书,报什么课程。

无论让你感到焦虑不安的原因是什么,停一停花些时间了解真正导致你情绪波动的原因,可以更好地找准问题所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2 直面问题


一旦知道了为什么会感到焦虑,我们就可以着手解决它。

比如,你想要事事做到尽善尽美,希望把事情做得周到且完美。

那么你需要告诉自己,这在目前来说还不可能,过度追求完美还有把事情搞砸的风险,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不妨先不要设想太遥远的未来。

或者你觉得自己能力有限,程度有限,那么减少计划和目标也是可以的。

同时一定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害怕失败,犯错是可以的,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的方式去看待问题,不要掉进了固定型思维的陷阱当中。

那些不焦虑不恐慌的中国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最后我们会发现,生活中部分的乐趣就是从犯错和混乱中产生的。


3 接受自己


这个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但是我们只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才能把事情做好。

你让我一个喜欢看书的人,跟着孩子跑跑跳跳一整天我也顶不住,但并不代表我不能陪伴孩子。

我在书上或者网上看到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告诉了孩子新的游戏,新的玩法,也是另外一种支持。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多多鼓励自己,多多称赞自己,认识并欣赏自己的性格很重要。

试图强迫自己成为一个自己不合适的人,毫无疑问就像邯郸学步一样,最后啥也不是。


4 计划未来


对于计划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大方向和目标是两回事。

大方向是我们会朝着这里前进,细致的目标则定得越小越好。

还记得以前看过的时针和秒针的寓言故事,秒针说自己一年下来要走31536000步,好难。

时针说,那你一秒走一下就好了。

给自己施加很大的压力或者抱有很大的期望,只会增加我们的无力感,最后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那些不焦虑不恐慌的中国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选择一件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然后把它拆分成小小的好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值得参考的做法。

以前有位妈妈分享了自己每天半小时,一年下来和孩子完成了1000本绘本的阅读。

这就是时间+复利带来的效果,长期地做一件事,最后会变成另一件事。

所以当我们现在的目标给我们太大压力的时候,不妨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学着走一步再走一步。


5 分辨需求


为了减少焦虑和内疚,你需要知道它们从哪里来的。

如果你现在的焦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来自于社会或者外界对你的期待,那么你更有可能承受压力和焦虑。

那些不焦虑不恐慌的中国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但是,如果这些期望是经过你的筛选,是你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那么你不仅会更有动力去完成,而且总的来说,你会感到更少的压力和更多的成就感。

如果你想要全方位培养孩子并发展,也可以。如果你一天中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那也很好。

你不可能实现所有人的期许,只有了解清楚自己想要做的,自己能给孩子什么,才能稳稳地落下自己的每一步。

最后


这周奇葩说讨论了“成年人的崩溃要不要藏起来”,这个议题它让我想起哈佛最受欢迎的公开课《积极心理学课程》教授泰勒·本·沙哈尔说过一句话:

对持续快乐的期望是不合理的。

哪怕一个最幸福的人,生活中也会有高潮有低谷。所以,不需要回避自己这些脆弱的时刻,要让自己去感受各种各样的情绪,包括恐惧、悲伤和焦虑。

《心灵奇旅》中有一个小细节,22号的房间里有一堵墙,满满地贴着历届带过它的导师。

那些不焦虑不恐慌的中国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爱因斯坦、阿梅利亚·埃尔哈特、圣女贞德、达芬奇、孔子、蔡伦……

作为一枚小彩蛋存在,但同时也传递出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

让生活变好的不是那些厉害的人给的建议,而是你开始正视自己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焦虑   秒针   法医   中国   恐慌   对了   情绪   担心   家长   事情   父母   压力   原因   目标   能力   未来   孩子   时间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