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喝水、要换被子、开灯关灯,睡前要求不断,是睡眠倒退期来了

想喝水、要换被子、开灯关灯,睡前要求不断,是睡眠倒退期来了

孩子刚出生时除了吃就是睡,所以当父母的担心的不是吃就是睡。

从两三个月开始的黄昏闹、六个月左右的分离焦虑,天使孩子还好,如果是一个高需求的孩子的话那就苦了妈妈们。

蹦蹦就是一个高需求孩子,三个月开始每天一场黄昏闹,六个月蹦蹦妈妈上班后就有分离焦虑,每天后半夜频繁夜醒,醒来以后必须吃奶才能入睡。等到一岁两个月断了奶,终于慢慢实现了睡整夜及自主入睡。

等一岁七个月开始,入睡越来越费劲,一会儿要开灯,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爸爸,一会儿要换被子,明明很困了就是不睡觉,睡前能在床上折腾一个多小时。终于睡着了以后,蹦蹦妈妈刚出房门做点家务,蹦蹦又醒过来哼哼唧唧,直到妈妈再次来到身边。

这就是一岁半以后的睡眠倒退期,有的是在一岁半时出现,有的是在两岁左右出现。



导致睡眠倒退的原因

睡眠环境问题

想喝水、要换被子、开灯关灯,睡前要求不断,是睡眠倒退期来了

最基本的就是睡眠环境问题,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亮度、适度还有被子、枕头的舒适度等。

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直到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就可以了。


自我意识发展

想喝水、要换被子、开灯关灯,睡前要求不断,是睡眠倒退期来了

2岁又被称为terrible two,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开始在心里对于事情有自己的判断,想要自己做主。

在睡觉上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决定,于是可能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要那个,就是不愿意睡觉。

如果父母强硬地要求,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同时也很难控制、处理心中的欲望,睡觉时间还想玩还想看绘本,但又很难表达或者被理解而更加焦躁。



体力增长

想喝水、要换被子、开灯关灯,睡前要求不断,是睡眠倒退期来了

1岁半以后孩子的睡眠时长较婴儿期更短,每天只需要12个小时左右就足够了。于是有的孩子可能就会表现出晚上晚睡或者早上早醒。

再加上1岁之后孩子能走能跑了,精力也越来越充沛,充电5分钟可以蹦跶2小时。到了睡觉时间精力还没有用完,体力依旧非常充沛。


作息不规律

想喝水、要换被子、开灯关灯,睡前要求不断,是睡眠倒退期来了

有的家长不注重规律的作息,孩子没有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如果早上没有早起,那么一天生物钟都会往后延迟,白天运动量不足导致晚上睡不着。

晚上睡不着又影响早上起床,恶性循环。


生活中的重大转变

想喝水、要换被子、开灯关灯,睡前要求不断,是睡眠倒退期来了

1岁半以后经历过大运动发展的几个时期之后或许又要迎来生活中的一些重大转折,比如开始如厕训练、分床、入托、弟弟妹妹出生等。这些重大的转变也会影响孩子的睡眠。


想象力更丰富、理解力更强

想喝水、要换被子、开灯关灯,睡前要求不断,是睡眠倒退期来了

随着认知的发展,到了2岁左右,对绘本或者电视中的内容有了更好的理解,想象力也会变得更加丰富。

原本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可能会害怕突然出现的一些异响,当夜晚降临的时候,会想象黑漆漆的环境里有恐龙有怪兽。

甚至会造成噩梦、夜惊,就会开始抗拒睡觉



分离焦虑

想喝水、要换被子、开灯关灯,睡前要求不断,是睡眠倒退期来了

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以后,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个体,分离焦虑达到高峰,孩子会更加依赖父母,特别是妈妈。

晚上可能会因为希望跟妈妈多相处而不愿意入睡,甚至睡前更兴奋以寻求存在感,有时即便睡着了也不能安心,会时不时醒来确认妈妈是否在身边。

日常也能发现孩子经常会通过一些行动确认父母对自己的爱,比如索要抱抱或说“我爱你”。



睡眠倒退期的对应方法

作息调整

早上早起沐浴阳光,生物钟重置,大脑和身体就会开始活跃起来。因此就算孩子睡得很香也要在规定时间把孩子唤醒,这样才能保证一天的作息习惯。

1岁半以后的孩子一天只需要午睡一次,一次1~2个小时,不要睡得太久。

如果下午因为外出而错过了午睡时间,孩子想要在傍晚再睡一觉时,最好控制时间,稍微缓解一下睡意就可以了。或者不要午睡,晚上早一点睡。



白天多出去玩,消耗体力

想喝水、要换被子、开灯关灯,睡前要求不断,是睡眠倒退期来了

很多家长认为1岁半的孩子还小,外出不安全,但是在家里孩子的精力得不到消耗,就会体力过剩。

因此白天尽量多外出,去散步或者去公园,充足的户外运动会让身体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体力消耗以后不仅午睡更容易入睡,晚上也能有更高质量的睡眠,吃饭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



定好睡眠仪式

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进入秩序敏感期,如果可以将睡眠仪式固定下来,那么反而有一天孩子没有按流程做的话自己会觉得难受。

可以把吃晚饭、洗澡、刷牙、睡觉这一流程做成一个孩子可以看得懂的图画流程,贴在墙上。

还可以作成可爱的日程表,每日完成后打钩,不仅可以很快养成习惯,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时间感,以后也可以进化成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孩子消除恐惧

当孩子抗拒睡觉时,可以与孩子聊一聊,了解孩子为什么抗拒,是否是因为害怕,理解并安慰孩子的情绪,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也可以通过绘本或故事为孩子引入一个保护孩子的形象,可以是爸爸,也可以是奥特曼,甚至是孩子自己。

有时候孩子也会自己寻找安抚物,比如喜欢的被子、玩偶,不要怕会让孩子形成依赖,适当的正确的安抚物可以帮助孩子减轻分离焦虑,克服恐慌。


父母的爱

想喝水、要换被子、开灯关灯,睡前要求不断,是睡眠倒退期来了

当孩子经历重大的转变或分离焦虑时,父母应当给予更多的安抚和陪伴。亲子游戏、共读时光,既能安抚孩子的情绪,也能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

日常也要及时肯定孩子的正面行为,赞扬孩子,但是也要明确规则,当孩子拖拖拉拉不想睡觉时,要温柔而坚定。

睡前也可以与孩子聊聊天或者唱唱歌,多抱抱孩子,拥抱能够让孩子更放松,更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换一种心情

如果父母白天要上班,晚上更应当多陪伴孩子,但是不要把工作的心情带到陪伴孩子的时候。

如果父母表现得焦躁,特别是当孩子不肯睡觉时更容易烦躁,这种心情不仅不能让孩子尽快入睡,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所以如果发现自己的心情比较焦躁时要适时转换心情,实在难以调节时可以换一个人来带孩子入睡。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入睡。

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入睡,那么试着换一种心情,用睡前的这一段时间跟孩子读读绘本,增加亲子感情。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反而更有利于入睡。



当遇上了孩子的睡眠倒退期,希望父母能够多一些耐心,更用心地陪伴孩子,适时调整对策,让孩子沐浴在爱中茁壮成长。

想喝水、要换被子、开灯关灯,睡前要求不断,是睡眠倒退期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睡眠   开灯   午睡   焦躁   会儿   早起   焦虑   亲子   被子   体力   白天   父母   晚上   妈妈   孩子   时间   心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