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疾病痊愈了,我就无忧无虑了


“孩子心理疾病痊愈了,我就无忧无虑了!”


想来身处困境的父母们,都会这样想吧。


可是仔细想想,在孩子没生病的时候,您就生活得幸福快乐,无忧无虑吗?


如果真的如此地话,孩子大概率不会罹患心理疾病了。


有网友会提到自己孩子原生家庭幸福,夫妻、亲子关系很好,但莫名其妙生病了。


但我自身,认识到的绝大多数网友,住院期间认识的病友,大多原生家庭存在长期严重的问题。


甚至父母的一方曾经罹患过心理疾病,或存在不影响社会功能的轻度症状。


而且占了一定比例的家庭模式:缺位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多年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单亲家庭。


言归正传,把自己的幸福、喜怒哀乐寄托在他人或外界某事、某物身上的现象,叫“心理外化”。


原创:弗洛伊德。


佛教相类似的一句话:“心外求法即是外道”,一个人希望通过心以外的部分找到一些东西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安定,这就叫外道。


张德芬女士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一切应向内求,而非向外求。解铃还需系铃人,向内求是正道。向外求只会徒劳无功,疲惫不堪、伤痕累累。


所以看了这段文字,有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哎呀,原来过去几十年全活错了。


伤老公心的时候:过几年他变稳重就好了……离婚就好了。


生孩子气的时候:他长大懂事就好了……他病好了就好了……他考上大学就好了……他上班就好了……他成家就好了……(孩子,只能是省略号,大家都懂)。


工作太繁重的时候:中个大奖就好了……财务自由就好了……退休就好了。


物质:住上大别墅,开上豪车,存款N位数,就好了。……


真的,自己的喜怒哀乐全寄托在外面的人、事、物上。原来这就叫心理外化。


当我们认为所有当下的困境,都需要通过外在的东西来解决的时候,心理外化这个现象就会特别严重,就会导致情绪状态越来越差,比如强迫、焦虑、抑郁、过度敏感。


所以心理学文盲很可怕。会让我们糊里糊涂、混混沌沌一直错下去而不自知。


那么现在我们已经识别了“心理外化”的套路了,就去努力挣脱它的摆布吧。


有位专家早说过了,幸福是种能力,和处境无关。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增强。


所以,父母的学习、成长、改变很重要,不仅是为了孩子的早日康复,还为了自身生活幸福,妥妥的双赢!


那么,立即马上,行动起来,不要等待了,不要把自己扔进苦水里煎熬了,去一地鸡毛里寻找幸福快乐吧!


首先,建议去看下我的文章《有感于浙江台州父子双双殒命悲剧》,先心中有数,放下焦虑。


其次,如果您的焦虑实在无处安放,每天专门划岀半小时集中焦虑。就不要一直处于心烦意乱之中。过度思考和胡思乱想会损伤大脑,无法解决问题,只能制造新问题。


第三,切实改变业余生活。


用能让你放松快乐的事替代以往沉闷压抑无望的生活。比如公园散步、正念冥想、练书法、广场舞、唱歌、看小说、电视剧、搞笑轻松综艺、做卫生(有一本书叫扫除道,做卫生会让人静心愉悦)等等。


我有一个亲戚,把上好的烟叶保管起来,不舍得吃,一直吃那些散乱零星的边角料。后来死了,宝贝全送人了。


那么,各位亲,去把家里舍不得吃的,穿的,玩的,全拿出来尽情享受吧,一分钟也不要耽搁。自我愉悦最重要,没有之一。


每天清晨,告诉自己一句话:“今天,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幸福快乐!”


一个很简单真实的道理:“父母们先幸福快乐,孩子才能康复。而不是孩子康复,父母才能幸福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心理疾病   求法   弗洛伊德   求是   无忧无虑   孩子   外道   喜怒哀乐   焦虑   愉悦   困境   父母   心理   幸福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