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艰难的日子——陪伴抑郁症女儿(二十)

——正确看待抑郁症

这是土壤改良的第一步。

记住,孩子是庄稼,父母是土壤,医生心理咨询师是化肥农药。

父母子女一经配送,概不退换。所以,只能改变。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所以,得父母先改。

那么,改变第一步,是正确看待心理疾病,这是很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还记得《疑人偷斧》的故事吗?那个丢了斧子的人,无端怀疑邻居的儿子是小偷。结果留心观察那孩子走路的样子、看人的神色、还有说话的表情,越看越像。结果真相是砍柴时遗忘在山上了。下山后再仔细看那孩子,咦?太正常,怪可爱的,完全没有一点小偷的模样了!

当父母不去学习,不了解这个疾病时,就会心怀愤懑,认为孩子作、矫情、想得多、逃避学业、折腾父母……深渊里挣扎的孩子,没有等来父母援助之手,反而是狠踹的一脚,结果掉入更深的深渊。

第一次住院时,那位高二男孩的妈妈亲口述说。孩子由学霸变学渣时,班主任给了第一巴掌,家长再给了第二巴掌,然后再带出去旅游,最后才终于接纳是生病了,送到医院治疗。

第三次住院时,那个15岁的小姑娘,声泪俱下,说花了两年时间,去了很多大医院,父母就是为了证明她没病,就是叛逆。现在总算承认她是病人了。

我对疾病的了解,一是上网查,较学术化和枯燥。但总算知道的确存在这个病,而且患者比例挺高的,还在逐年递增,逐渐低龄化。病就是病,不可能要求孩子忍一忍、坚强、别想太多就可以的。

电影《叫我第一名》(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妥瑞氏症的患者及家属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整个大环境的无知和误解,背负太多压力。

第二、我去加入了几个抑郁症QQ群,那些孩子的痛苦挣扎、无助绝望,那么真切,让人动容。如此鲜血淋漓、形象生动的伤痛,比起平铺直叙的文字,更能撼动人心。

第三、去思考,去接纳,为什么衣食无忧的孩子会生病?

很多父母过不了这个坎。因为习惯性的想当年。想当年自己缺衣少穿,还要参予劳动,父母更为简单粗暴……为什么我就没事?

我也陷入这样的误区良久。

我想了又想,最终得岀结论,现在的孩子穿越回我们的时代,一样会健康成长。而我们穿越到当下的时代,大概率一样会生病。

我们一起作下对比:

1.学业压力。

我们:无限趋近于零压力。老师、家长并不往死里逼迫孩子,放学时间早,作业考试少。我有一次考了八十几分,外公逢人便夸赞。放到现在,铁定被揍个半死,被训斥打压得如龟孙子。

现在:茫茫天地,全是学校或学校的延伸。茫茫人海,全是老师或老师的助理。人生,除了学习、补习、兴趣班、刷题、考试、排名……再无其他。

说好的金色童年哩,变成了压抑沉重的黑白色。

2.父母之爱。

我们:因为物质匮乏,子女众多,劳累焦虑的父母自然会忍不住偶有打骂。可是倾尽全力让我们吃好喝好玩好,赶集带回来的红气球,走人户包回来的糖果,做农活带回来的野果子……那浓浓的爱足以照亮世界,疗愈一生。

孩子:当下的父母忘不了以前缺衣少食的苦,拼命的补偿孩子,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幸福,孩子应该知足并感恩戴德。

可是大家要讲科学,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已经满足了生理需求的孩子们,会升级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需求。显然,很多父母缺少这样的意识,并且无能为力。

所以,父母们倾尽全力地付出爱,但孩子们却普遍缺少心理营养、缺少爱和陪伴。

流行的说法是,我只想要一个苹果,而父母却给了一车梨。双方都很委屈无奈。

爱,什么是爱,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传说中无条件的爱,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就凭这一点,就值得父母爱、热爱、深爱、一直爱,而无关其他。爱孩子原本的样子,而不是期望的样子,帮助孩子成长为最真实的自己,最好的自己。

可事实上呢?有条件的爱,让父母成了老板,孩子成了打工人。完成了业绩(成绩好、听话),就有爱和温暖,满足加薪需求(买礼物、游玩等)。否则,就倒扣,不仅不发放爱和温暖,还倒扣(打骂、指责、贴标签),孩子马上成了罪不可赦的坏人,抬不起头,心灵倍受煎熬。

父母很是委屈,我是爱他的呀,我很担心他的未来呀。不好好学习,上不了好大学,找不了好工作,就没有好的未来,人生就完蛋了。“哎,吃不了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呀!”。

父母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学历,导致不满意的工作和人生,希望孩子不吃自己吃过的苦,去圆满自己的人生缺撼。

这种种投射、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化作焦虑和恐惧,掺杂进爱里。那爱,瞬间变得好此面目全非、面目可憎、面目狰狞。那爱,还能是爱吗?不知不觉变成了毒药,长期侵蚀和伤害孩子心理健康。

3.社会关系。

我们:家里的兄弟姐妹、院子里的小伙伴、亲戚家众多的小朋友。一起跳绳、抓石子、捉迷藏、锡键子等,太开心太开心。那天真的笑脸、冲入云宵的大笑声,足以融化掉一切的阴霾和委屈。吃得下、睡得香、跳得高、天真可爱、活泼好动、眼睛里有光、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才是真正的少年模样。

孩子:高楼、学业、排名,无限地压缩了孩子的社交圈。但凡和分数无关的事,全被视作浪费时间,不被允许。就连同学之间,激烈的竞争让孩子们本能选择了“技术保密”,不会坦诚一起讨论习题。甚至变成了心机boy,有孩子假装在学校里不学习,讲述在家里也玩游戏,麻痹“敌人”,然后在家里偷偷学习,赶超同学。

哎,小小的孩子们天性被污染,满满的功利心,哪能交到真心朋友,互相抚慰,互诉衷肠,搀扶着共同成长?

4.生活方式。

我们:学习实在算不上好大一回事。因为成绩好了考大学中专,成绩差了子承父业(当农民、工人。反正经济差距并不大,大家幸福快乐地贫困着)。所以,游戏、劳动占了半壁江山。

据李玫谨教授理论,游戏、运动、劳动等身体上的锻炼和疲累,会促进小脑发育,对心理成长、人格健全是有积极作用的。

孩子:长年累月的伏案学习,早出晚归,少见阳光,脸色苍白,戴上近视眼镜,背着沉重的书包,背影佝偻,表情凝重。哪像孩子,活脱脱一个个小老头。

当然,你会生气,为什么更多孩子都好好的,都吃得下这苦,就自己孩子那么脆弱,崩溃了,倒下了?

的确,人和人就不一样。人天生就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对压力、负面情绪耐受力不同。

而且,原生家庭供给的心理营养和精神支持是有差别的。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

况且,扪心自问,让我过上十几年如此繁重的生活,多么痛苦绝望,我自己也很难坚持。要不然,为什么特别反感老板安排加班。

不要说你被社会现实裹挟,别无选择。自己生的孩子自己疼。孩子生病了,眼看成不了才,成人都有困难。找谁去?社会姓什名谁?对于学校,孩子不过是随时能被替代的无关紧要的一个小角色。可是对于家庭,孩子却是唯一的宝贝。

5.信息量。

我们:以前车马很远, 书信很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们接触的人和了解的信息,十分固定和有限,内心较少纠结和彷徨。

孩子:资讯发达,信息大爆炸,世界的信息、不同的观念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小小的脑袋,哪能从容应对?

……

肯定还有很多很多鲜明对比的事实,可以证明孩子生病的必然性。聪明的您,肯定能想到更多。

所以,父母去学习、了解、思考,心甘情愿地接纳孩子生病的事实,放下怨愤不甘的心,站队孩子,直面困境,积极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想当年   学业   童年   委屈   艰难   样子   女儿   父母   压力   成绩   需求   日子   老师   孩子   心理   时间   学校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