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艰难的日子——陪伴抑郁症女儿(十五)

——住院见闻录

住院经历对家长是一种深刻教育。

这么多悲剧的集合,暴发的力量,足以撼动人心,放下偏执,冷静下来,去反思,去改变。

有一位妈妈在家长团体活动上声泪俱下,说不能接受孩子生病的事实。自己当初遭受父母那么多简单粗暴甚至严苛的对待,不也好好长大了吗?

还不等主持的心理咨询师开口,旁的家长就七嘴八舌发言了。说自己原来也这样想,但见得多了,了解多了,明白了的的确确家长养育存在很多不当之处。时代不同了,已经不是满足于吃饱穿暖的年代了,衣食无忧的孩子们并不是没有抑郁的资格,他们也遭受了许多伤害。

一次活动上,心理咨询师让家长们写下开心小事。一位父亲(夫妻)均为教授,眼含泪花,激动说到:“我很开心,我儿子昨天终于承诺,以后不再打我了”。

何其悲哀,活着活着,有身份有地位的大教授,居然把不挨儿子殴打作为人生一大幸事,喜极而泣!

同时,充分说明了养育孩子是门技术活,需要家长重视心理健康,专门学习心理学,学习非暴力沟通能力,好好说话。

知识多不一定就天生会养育孩子。

实事求是讲,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管学历、社会地位、事业成功与否,都可以统称为心理学文盲。

心理咨询师后来作了专业解答:人有两种功能,社会功能和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强的不一定情感功能强。这就解释了事业有成的父母,为什么同时是失败的家长?

除了原生家庭幸福美满,从小心理营养充裕,家长自带很强的情感功能外,大多家长都带着伤,心里都住着一个等待抚慰和成长的内在小孩,这些心理缺陷在养育孩子时,就会不自觉地投射出来,变成莫名其妙的发飙、贴标签,一次次伤害到孩子。

当然,都是第一次当人,第一次当父母,没有经验,按照代际传递的本能,从小经历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处理模式,糊里糊涂养育孩子,搞砸了,犯错了,难免的事。父母首先要原谅自己,接纳自己。

然后,从此去学习、成长、改变。在治疗的基础上,家长成长的速度,决定孩子康复的速度。

病区大厅里,一位暴怒的父亲正当着很多人怒斥十二岁女儿,说要找律师来断绝父女关系,说没有女儿,自己会活得更轻松快乐。还扬言说把她关进封闭病房,一辈子也不放出来。小姑娘只是哀哀哭泣。

这位父亲其实很爱女儿的,平静的时候,幺儿宝贝,百般迁就,为了女儿,甘愿付出一切。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感觉很多父母都有这个毛病。

病区里几位妈妈聊天,说起生病的孩子,希望孩子最好去死,自我解脱,也别拖累家人。可是他们连送孩子去封闭病房也舍不得。骨肉亲情,说断就断,没那么容易。

但是,父母这种喜怒无常,好时视若珍宝,愿意为了孩子奉献一切。坏时视如仇冦,欲除之而后快的分裂状态。极其伤害孩子,让孩子缸乏安全感,破坏对父母和人的信任感。享受爱的时候不踏实,不知道在哪一刻转换成伤害。

为了安慰那位暴怒,欲于12岁女儿断绝关系的父亲,另一位戴着眼镜,长相温文尔雅的父亲贡献了自己的伤心事,他的儿子,因为仇恨父亲对他学习的高压、辱骂、唠叨,愤而倾其所有(压岁钱),买凶伤父。

的确太雷人。

爱,怎么去爱,什么是真正的爱,是个难题。

总之,自己亲身的经历,住院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的太多真人真事,感悟到:爱,千万不要掺杂焦虑。

以爱之名,忧虑孩子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自己当年没上名牌大学的遗憾,自己工作不顺遂的恼怒,或是同事朋友孩子的攀比……各种原因,掺杂了焦虑的爱,立刻变得面目狰狞、面目可憎起来。那不是爱,是让人窒息的毒药。

这个看电视剧《小舍得》,可以体味一二。

看书上说,有的没有文化的农民父母,但他们懂得真正的无条件的爱,有同理心,善于换位思考,出于本能,他们也能成功养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所以,父母们,去学习、成长、改变吧。让自己的内在小孩长大,变成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回归为真正的父母,温柔慈爱,元气满满,正能量满满。有力量给予孩子丰富的心理营养,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不断努力进取的信心和勇气,感受爱营造爱传递爱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关进   学习心理学   女儿   病区   暴怒   病房   焦虑   本能   艰难   父亲   家长   父母   日子   功能   孩子   心理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