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面前,当存敬畏之心

【个人成长·反思】

作者:Bella

把知识当成屠刀

1942年1月20日,柏林的郊区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在一幢雅致的别墅里,15个人有序地召开了一场会议。会议拟定了“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将1200万犹太人送进了死亡集中营。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万湖会议”。令人发指的是,这些嗜血的与会者不仅有着尊贵的头衔,更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其中8人拥有博士学位。做出此次决议的一个原因,是与会者经过严谨的分析发现,用枪械屠杀犹太人太浪费,而使用毒气和焚烧炉可以节约子弹,用以对付苏联和盟军。失去是非观念的人,越有知识越可怕,依仗手中精良的利器,他们更有“能力”为所欲为。

1943年,德国神学家潘霍华因反对纳粹被关进了集中营。长期的斗争与狱中生活让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于善来说,愚蠢是比恶意更加危险的敌人……要反对愚蠢,抵抗和力量都无济于事,愚蠢根本不服从理性。假如事实和一己的偏见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实,假如那些事实无法否认,那就可以把它们干脆作为例外推开不理会……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

在知识面前,当存敬畏之心

然而令人心痛的是,在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知识,而弃绝是非。我们一心追求业绩,用各种方法改良技术,却很少去想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所做之事是否正确;我们也忙着给孩子报各种课程,开发智商与情商,却没时间教育他们孝敬、仁爱、诚实。缺失了信仰与道德,知识更会带来混乱而不是幸福。

用知识自立为王

面对着有知识又自觉高人一等的人,我们往往有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我们被对方的优越感刺伤,另一方面,我们又暗下决心,希望成为一个更博学的人,尝尝这种俯视他人的滋味。知识不再是追求的对象,而成了可以让人高高在上的工具。

因此,我们陷入了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唯书不唯实,背诵不思考。我们忙着树立自己的权威,证明自己的观点,既不用真理自我检验,也阻止别人追求真理。一两百年前,西方涌现出一大批实事求是、不懈探索的科学家,彼时的我们却在坚持着“天朝上邦”的观念。而今天,我们依然意识不到自己的骄傲。比如,有人遇到一个问题来问你,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呢?人多半意识不到自己的不知道,反而会侃侃而谈,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实在想不到办法,便会认为这个事情无解。人不会寻求,是真的认为自己知道全部,真的认为自己是事情的唯一答案。

在知识面前,当存敬畏之心

所以,我们也在追求权威而不是追求知识。一句话,只要是“教授””学者”说的,我们多半会奉为圭臬,而不问是否正确;而倘若出自乡间素人,那么不管多么有道理,人都会充耳不闻。我们一边哀叹自己缺乏创造力和批判思维,一边又忙着确立和追随权威。人想要自由和智慧,却放不下自立为王的吸引。到底是我们主动拒绝了知识,还是因为我们的刚硬悖逆,所以知识拒绝了我们?

没有敬虔,没有谦卑

我们渐渐把知识当成了偶像,而不是敬畏的对象。拜偶像和敬畏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试图通过强大的外在来为自己赢得好处,就像争抢购买大年初一第一柱香的人,如此的费心劳力,都是为了确保自己的所得。后者是面对智慧的主宰,知道自己不是生命和世界的主人,从而谦卑寻求,甘愿降服。二三十年前,人们说“知识改变命运”,是因为放下了自己的自大无知,开始寻求并学习知识,然后发现,知识塑造了一个人的思想与品格,随之也给生活带来了改变。今天我们再谈这句话,是把学历技术与金钱、地位、名誉挂钩,多一门技术就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卓越的科研能力意味着脱离平凡,赢得更多的收入与掌声。我们不再接受知识的改变,而是试图利用知识谋取利益。

没有敬畏之心的人自然不会谦卑,人越渴望“有知识”的外表,就越要用知识包装自己,包装到最后,真的相信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有能力、有水平、甚至可以“创造知识”的人。心理学上有一个“达克效应”,它是一种认知偏差,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换句话说,小到饭桌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熟人,大到社会上的各种“大师”“专家”,他们在侃侃而谈的时候,可能并不是怀着“行骗”的目的,而是从心里真得认为自己说的是对的。

在知识面前,当存敬畏之心

学习,意味着先低头

知识永远对追求她的人张开双臂,而是否追求,是每个人必须由自己做出的决定。再好的学习氛围也不可能让我们成为有所学、有所为的人,“有知识”是个人而非群体的事情。所谓“学习”,是指谦卑心灵,倒空自己,通过倾听、观察、探索获取知识,而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中的最高权威和其所设立的规律与法则,进而谨守遵行。这就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顺服与遵行,而不是为所欲为。

比如,了解土壤的生产力,是为了保护自然,让土地发挥最大的价值,而不能用于研发有害的肥料,用破坏农作物和土壤的方式揠苗助长;学习法律,是为了秉公行义,而不能为了钻法律的漏洞,为自己和他人谋取不当利益;学习心理学,是为了医治患者心灵的创伤,而不能借着对人的了解,更有力地污蔑或利用他人……或许有知识而无是非可以让人在一段时间内极大地满足自己的私欲,但这却不能将人洗白。在永恒的正义面前,在智慧与真相面前,更多的恶行只能带来更严厉的审判!

在知识面前,当存敬畏之心

人有一种很容易被忽略的贪欲,那就是对知识的贪欲。贪求知识和渴求智慧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沉醉在知识中,为要获得更多的学识、道理和本领,后者是不断地求索真理,渴求真理照亮自己前行的路。所以,如果我们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怎样获得更多知识”和“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要拥有知识”和“何为生命的意义”,那更多的知识一定会让人自高自大,把我们带到更偏离的轨道上

新的一年,愿我们以敬畏为灯塔,扬起知识的风帆,驶向更为广阔深邃的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敬畏   目的   知识   与会者   贪欲   侃侃而谈   谦卑   犹太人   愚蠢   真理   是非   面前   智慧   能力   权威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