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无知更可怕的,是没有思考的“尽职”与“出色”

【家国天下·群体】

作者:Bella

1 谁杀死了这些犯人?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写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大批犯人要被押送到远方。出发的那天骄阳似火,犯人们长期被关在监狱里,身体很弱。乍一出来,在密集的人群中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又要步行走很远的路程。仅一上午,就有十二个犯人中暑身亡。

他们被害死了。但更可怕的是,不知道是谁害死的他们,他们就这样白白的死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所有犯人都是遵照副省长的命令被押解出来的,而副省长所做的,就是在一张印有抬头的公文笺上签字,他自然不会认为自己需要对犯人的死负责。管犯人的监狱医生也不会认为自己有责任,因为他履行了职责,挑选出了体弱的犯人。他不会料到天气如此炎热,犯人们出发那么晚,而且挤成一堆。典狱长更不用说了,他只是执行命令,在规定的日期将特定的人打发上路。就连押解兵都没有责任,因为他们只负责将犯人如数押解到某个地方。恐怖之处就在于,人的确是被这些“没有责任”的人折磨死了,但细细查来,又无一人“负有罪责”。

托翁借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思考写道:“问题全在于,他们把不成其为准则的东西当作准则,却不承认应把铭刻在人们心上那种永恒的、不可改变、不可背弃的戒律作为准则……如果有人提出一个心理学方面的问题,问怎样才能使我们这个时代的基督徒、人道主义者、一般善良的人,干出罪孽深重的事而又不觉得自己在犯罪,那就只有一个办法:……第一,要让他们相信,世界上有一种工作,叫做国家公职,从事这种工作可以把人当作物品看待,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手足情谊;第二,要那些国家公职人员结成一帮,这样不论他们对待人的后果怎样,都无须由某一个人单独承担责任。”

托翁的思考让人想到德国神学家朋霍费尔的一句话:“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什么是愚蠢?愚蠢不是知道的少,恰恰相反,愚蠢的人很多时候因为尽忠职守或者达到了一个评价体系中的最高标准而取得了耀眼的成绩。所谓的愚蠢,是没有了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如果人人都放弃了思考,只想着如何达到一个结果,这种罪恶横行却无人负责的恶果就会成为可能。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没有思考的“尽职”与“出色”

2 开眼看世界

197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带来了最新的蒸气机、织布机、连发手枪、天体运行仪等大量礼物。使团乘坐的“狮子号”装有64门大炮,是当时的英国三等军舰。本以为可以充分展现本国科技,顺利交涉通商事务,可结果却令使团大失所望。

英国人刚一上岸,清朝官员立即把他们的车辆都插上彩旗,上写“英吉利贡使”,他们的礼物也都被写成“贡品”。马戛尔尼有些不能接受,因为英国与大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权国家,不存在朝贡的关系,而且这次出使的名义也是祝寿。只是彼时,清政府仍然坚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这件事上若有纷争不利于接下来的交涉,于是马戛尔尼也就假装看不见。

接下来的会面,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清政府要求马戛尔尼见乾隆时行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坚决反对,认为这有损尊严,是一种侮辱英国的举动。事情究竟是如何结束的,双方记载并不相同。但此后,就有了一则传言:洋人的膝盖不能打弯。我们今天看这个说法非常荒唐,但当时却有着广阔的市场。就连林则徐曾经也对此深信不疑。

而对于使团送来的最先进的机器,大多数官员都没有兴趣,认为这些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

今天我们觉得这些事情可悲又可笑,是因为站在了旁观者的角度上。在当时的环境下,不要说平民百姓了,就连最有财富学识的人,也大都对传统观念深信不疑。其实在任何时候,盲目自大都能轻易地欺骗每一个人,只不过我们所信的东西不同而已。小到疫情时的“双黄连热”,日常的查看星座运势、转发锦鲤求福;大到节食减肥患上了进食障碍,相信“读书无用”幻想“一夜暴富”——深陷其中的人兴奋地相信着一套理论,想要用尽全力证明“只要我想,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近代史上,为什么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如此重要?因为在此之前,先人们都活在自己构想的世界里,然而现实肯定不会遵循人的既定模式。“开眼看世界”实际上是我们开始走出自我,开始认知事实、了解规则。

或许这对我们也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在拼搏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努力的方向是何处。我们需要时常从励志的狂热中退出来,冷静地看一看:我们究竟是在人造的“标准”中寻求众人的称赞,还是在做一件真正值得付出的事?大多数人都认为的“对”,真的就对吗?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没有思考的“尽职”与“出色”

3 教育有多重要?

一个人如果放弃了思考,无条件服从下达的命令,就会因不辨是非而犯下“平庸之恶”。而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不仅能接近真理,学会分辨善恶,更能不断地进入新领域,体验到生命无穷的乐趣。

思考的能力来自于哪里呢?就是教育。今天我们把教育看得太窄、太浅了,认为教育的对象只是孩子和年轻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找到好工作。这种狭隘的定义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人为什么需要教育呢?因为我们不会、不懂、不知道,却又生性高傲,总想按照自己所以为的去认知世界、行事为人。所以,教育并不是“锦上添花”,让一个好的人变得更好,而是雪中送炭,让人不断地否定自己,追求正确的、美善的。教育是一个一生的过程。即使离开校园,也可以保持一个学习心态,在每一场对话、每一次阅读、每一天的生活中聆听真理的教导。

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使人觉醒。我们之所以倾向于不假思索地服从,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养成了“答出标准答案,在既定的评价体系中得到最高分”的观念。所以我们习惯了“最好”,却不清楚什么是“好”。

我们是在空谈改变教育吗?不,任何改变都是从个体开始。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学会反思、默想与学习。这听起来很枯燥,但真正做了就会发现,思考后豁然开朗、寻见光明的喜悦与幸福,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甚至会超过得偿所愿时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费尔   英吉利   托尔斯泰   使团   英国   深信不疑   尽职   犯人   善恶   副省长   认知   愚蠢   无知   准则   出色   命令   国家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