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诞生:“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把爱写到行动中”

爱的诞生:“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把爱写到行动中”


人的心理成长是个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从出生到老去,用一句时髦话说“一直在路上”。

如果用路线图概括,大致是“共生——依赖——独立——共生”。出生后先经历全能自恋,也就是婴儿与母亲一体,没有自我意识;后来有了自我意识,“点红实验”通过观察幼儿能发现鼻尖上的红点予以证明;进入青春期阶段反抗依赖,追求独立,最后还是要走向成熟,接纳别人,求同存异,协同合作。

从原始共生走向人际关系共生,这就是螺旋式上升成长过程。这期间,最重要的概念或者技能就是发展爱的能力,当然这个爱不仅仅是指爱情,而是指向更加宽泛的情感,可以认为是“友爱”这种自我与人际关系。

心理学对一个概念下定义,最主要特征具备可操作性,也就是能够去做,去体验。

我们看看关于爱的有关定义。

高尔基说过,“爱是老母鸡都会的事情”,这里说的爱更多源自本能,可见炫耀爱或者被爱不值得一提。

问题在于,很多人认为的爱未必是真正的情感,可能就是本能的爱。为此心理学教材指出,“母爱是一种高级情感”,这就区别了老母鸡本能的爱与母亲的母爱。

上面给出的是爱的一般描述,来看派克给出爱的定义,“爱是促进双方心智成熟的意愿”,这个定义已经有了一定操作性,爱意味着成长的行动倾向。

因此,再看弗洛姆的定义,他认为“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能或者艺术”,这个定义指向可操作非常强。爱不是天生就会的,如同其他技能一样是可以乃至必须学习的,这是石破天惊的定义,让我们思考日常生活爱与被爱的行为是否合适。

最后,看看李克富教授的总结,非常直白的给出爱的操作性定义,“爱是激发别人爱的能力”“爱是满足别人的需要”“爱是奉献”。


爱的诞生:“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把爱写到行动中”


由此可以确定爱的定义,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而成为行动的矮子。

比如亲子之爱,那就“爱你就要抱抱你,爱你就要亲亲你,爱你就要夸夸你”。

比如夫妻之爱,不是指责抱怨挑剔,而是表达、倾听,是洗衣、做饭,是刷锅、刷碗,是自觉承担某种家务。

比如朋友之爱,爱是实实在在帮助,是关心询问体谅,是排忧解难互助。

爱就像歌曲唱出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意味着奉献。

此外,还要清楚一点,区分开爱与需要的关系,当我们说爱的时候,是无条件的爱还是有条件的爱?

当打着爱的旗号说我爱你,其实是有条件的爱,即弗洛姆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大部分时候关系裂缝源自这个思维。当真正无条件去爱,才是弗洛姆说的“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才是奉献之爱。

我们不苛求无条件的爱,因为只有父母对孩子才会如此(事实上许多父母之爱也是有条件的爱),记住自己是有条件的爱就好,千万别自欺欺人,承认有条件才真诚。

爱是行动,爱是满足别人需要,这一点非常契合人际关系黄金法则,“我想要别人怎么对待我,我就要先怎么对待别人”。一句话,我们自己先去做,主动去做,用友爱对人。

举个例子。

最近这些春节陪着父母在城里过年,也就没法在春节当天给家族长辈们拜年,于是我们改为提前回去,逐家登门看望长辈,这使得关系不受影响,甚至今年春节后老家人赶来城里看望老人家。

这就非常好的诠释了黄金法则效应,先去行动,主动去做,把爱写到行动中。

爱的诞生:“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把爱写到行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高尔基   派克   用友   操作性   母爱   有条件   人际关系   心理学   本能   定义   我爱你   父母   技能   关系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