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用“听说读写做”各种行动来缓解焦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用“听说读写做”各种行动来缓解焦虑

按照交互沟通分析理论,对照成人自我状态,“我好你也好”是认知,需要针对性改善的情绪就是焦虑和愤怒,具体行动就是坚定去做,减少回避行为和情绪失控。

昨天说的是缓解焦虑的认知理念,也就是扭转“你好我不好”认知,承认我不好才会有我很好,这就是“我弱我有理”的逻辑思路,目的在于通过转变认知来稳定情绪,那么具体可行方法如何呢?

我觉得可以归纳为“听说读写做”五个方面。

看看故事中蛤蟆的具体做法,是如何缓解抑郁情绪的。

1、听与说。这是日常语言交流的对立统一2部分,蛤蟆通过心理咨询实现听说功能。这也是社会支持系统的体现。

2、听。听朋友建议,听咨询师建议,且能听进去。

3、说。咨询中说出感受、想法、事情,婉转说出拒绝。

4、读与写。这是自我内向活动,也是做的表现形式,是自我积累力量过程(抑郁),深刻反思契机(焦虑)。

5、读。读家庭照片,读咨询言外之意。

6、写。写出咨询自我状态总结,写拒绝便条。

7、做。做心理咨询,拒绝无理事情,参加朋友午餐聚会,不带攻击的发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用“听说读写做”各种行动来缓解焦虑


按照“听说读写做”这个行动体系,对照自我焦虑情绪,看看实践做法,如何有效缓解。

1、听与说。

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听说就是家人交流与工作交流,这个重要性体现出社会支持系统作用,用作处理自我情绪途径。

听的案例。工作中多征求大家看法,遇到事情主动来一句,“你觉得如何”“你有何建议”“你帮助再看一遍材料”,多听主动听是示弱,好处很多,这也是问卷调查法的妙用。此外,反复听专业录音是个好做法。听不同意见,提前有预警作用,但这是个人难点,因为不合心意爆发愤怒是常态,固执从自我角度看问题,执着心太重。听不进或者不主动听的反例,包括选择高考志愿、选择投资等。

说的案例。说是宣泄方式,常见家人之间交流,说出郁闷或者趣事,说出想法与感受。工作主动示弱说,如工作一定会有失误会出错,变相处理未来焦虑。心理学习最好方式就是讲出来。此外突出问题是该说不说,不该说又说的多、说的啰嗦,多说能缓解焦虑,却破坏言简意赅,导致别人不舒服,同时这也是愤怒失控因素(激愤下越说越糟糕)。

2、读与写。

这是自我体验的过程,是内向思考机会,因为读进去和写出来需要思维的参与,也就是自我反思和提升的契机。

读的案例。读书尤其心理国学社会类书籍,在读《三体》电子书,浏览手机信息(瞩目在心理专业类,也容易陷入娱乐新闻),坚持经典书籍阅读100遍强过读100本书,问题在于经典书籍读的少甚至没有开始读,束之高阁很久。

写的案例。说不通写的通,亲子关系处理用的不错,写过百余张小便条,孩子高考连续4个月日更文,甚至完成当年高考作文,连续近3年坚持写心理文章。最新体会是写文章要理论联系自己事例,反复提炼方法就在例外中。

3、做。

做心理咨询,或者深度交流,比如讨论某个争议话题,不去分析而是直接模拟对话,效果非常好。进行许多行为实验,包括学车学游泳学打球,3个月以上的拍花、写语录、抄诗经、写文章等训练,主动分享心理知识,进行上班用时路线实验,训练三句话不离本行表达等。顿悟立说立行在于“马上就办”,个人实践出真知体验,把知识用在生活中看看好不好用,体验是第一位的。问题在于情绪管理是个大挑战,这个话题留待下次再做探讨。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用“听说读写做”各种行动来缓解焦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蛤蟆   焦虑   便条   心理医生   心理咨询   认知   愤怒   情绪   主动   事情   自我   案例   建议   心理   社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