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建构: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其所是,“我允许你成为你自己”


关系建构: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其所是,“我允许你成为你自己”

前几天分享了朋友故事,即《情绪管理:允许一切如其所是,真正的亲密关系是我允许你成为你自己》,对于这个题目所表达的核心观点,也就是如何建构亲密关系话题,在心理群里大家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了一些,简单整理如下。

S @王:您好!请教用“允许”这个词,是否就已给亲密关系埋下了雷?

王@S:您说的也没错,如何建构亲密关系每个人有不同理解,只要有利于目标实现就好。

乡:如果对方允许我做我自己,我定会以身相许,并愿意为了对方而改变。

能让对方变本加厉的往往不是允许,而是无奈的接受。

王@乡:主动允许与无奈接受是天悬地隔的差别。

S@王@乡:是否在概念厘清之前或有统一认定前,彼此去交流是否更大可能会出现不在同一频道,或者用通俗的比喻有如鸡和鸭交流?

S@王:是否可理解为,实现“亲密关系”这个目标,“路径”或“方法”可以不拘?

可以理解为遵循您的这套完整“规则”即可实现目标?

乡@S:我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所有方法都是因人而异,比如同样的话对我有用,对别人可能就是无效的。不拘泥于形式,但目标一定是相同的。

郭:世界不是一个人的,同时,世界又是一个人的!

林:必须是真爱才能做到。

乡:也可以是不爱,比如很多人对外人就会格外的包容,而对自己人却很苛刻,特别是对自己,并美其名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所以说,大多人口中所说的对自己人的爱的事实是,如果对方满足自己需要,我们就爱,不满足,就不爱。这肯定不是爱,这是利益和条件交换。

认为自己的才是正确的,不能接受别人跟自己不一样。

野:这有个前提,什么是爱?

爱的标准或形式,又是什么?

这个无法统一,“爱”就不存在。所谓的“爱”就是自我感动,打扰别人。

林:是的。慈悲心能解决一切问题。

王:简单说,如其所是是衡量亲密关系的试金石,否则就是自以为是。

接受别人不同于我们,接受别人不服气我们,接受别人本来的样子,尤其不是我们希望的,这是建构亲密关系的前提与基础,否则都是口惠而实不至

楼:爱的属性是给予。

野:道理没错,在生活中往往是“接受”变成了“纵容”。

楼: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就转变了很多了。

大多数的所谓的爱,都是需求。

因为需求进入婚姻。

有房有车,长的帅,有安全感。

漂亮啊,养眼啊。

那么,当热情褪去,荷尔蒙消退,你幸福吗?

野:只有褪去后才能知道。

王:允许别人做别人,就是可以接纳别人,以别人为中心。

表现是,夫妻吵嘴时候,能先停下来。看孩子不顺眼时候,能看到孩子需要的是帮助而非唠叨。

亲密关系中,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其所是,这个做到绝非易事。

大家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听听。

野:知易行难。

林:先做到忍耐,也是不容易的,慢慢再变成接受。

关系互动中,接受对方如其所是,不是简单事情,因为我们对于自己不认可的他人言行,本能上会排斥、反驳、使脸子,尊重一个人就是要接受这个人特有的言行,“顺着说话”天不会塌下来!

关系建构: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其所是,“我允许你成为你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口惠而实不至   法统   脸子   知易行难   宽以待人   自己人   言行   前提   观点   形式   无奈   需求   目标   关系   简单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