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别人:是谁在说,什么情境下说,为何这样说,为了什么这样说


理解别人:是谁在说,什么情境下说,为何这样说,为了什么这样说

昨天文章说到朋友和家人约法三章,提出“以后和我说事情,只能像录像机一样陈述事情,不要评判或者加上这个人是垃圾之类的话。”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事情呢?

一般而言,我们听到这个故事,本能会认为人家做法是回避或者逃避问题,似乎追求的是“报喜不报忧”,只能听好的而不能听不好的事情。

也就是说,简单推而广之,会认为亲密关系中只允许展现鲜亮一面,而竭力隐藏灰色甚至黑暗一面。

因此,就这个事情的回应不能着急,首先要提问或者自问的是,“這是谁在说,在什么情境下说,为何要这样说,这样说是为了什么”。

用心理学的术语表达,就是勒温公式的行为两因素解读,以及说了什么不重要如何说的才重要。

这也提醒我们,不要听了一个人的故事,就轻易下结论,就急于给出固有经验解释,可能是个陷阱让自己狼狈不堪,也可能是情况不明给出正确的废话。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个体具体讨论,这才是心理方式处理事情的恰当态度。

就上述故事例子来说,我们理解为约法三章只能说好的不能说坏的,这本身就是误读的成分,朋友原话说的是“像录像机一样陈述事情”,也就是希望陈述客观事情,而不要加上负性评价。所以,理解沟通“漏斗效应”,从说者到听者,想说的——说出的——听到的——听懂的——做到的,即信息衰减度由100%到20%。


理解别人:是谁在说,什么情境下说,为何这样说,为了什么这样说

由此可以从四步来处理,不着急,慢慢说。

1、说这话的人是谁。有句话这么说的,知道什么人有问题要比知道这个人有什么问题更重要。与家人约法三章强调正向积极说话,那么这个人是谁,我了解吗,是否要多了解,了解之后再评论人家的言论与看法。

2、说这话语境是什么。这个话语说出来时候,说话者处于什么环境之下,遇到什么特殊情境吗,处于什么心理状态。

3、为何要这样说。这是从原因方面探讨,探讨发生了什么事情,举例平时交流是如何的,这样处理是否不得已为之。

4、这样说目的如何。我们言行一定有其目的,尤其公开场合发表见解,特别是看似不太正常的言论,越是被否定的越要值得重视,越不要本能简单去处理。

也因此,遇到类似话语和故事,注意用区分方式来处理,即先是常规观点,再是共情观点,最后视情况可否提供建议。此事可以区分如下:

1、常规观点。只听好听的,不听抱怨,这是逃避问题,要不得,要敢于面对问题。这也是我们习惯的讲道理观点。

2、共情观点。人家说法有其合理性,因为我们不是别人,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试想一点,假如你每天面对的人不仅仅是负能量,而是语言暴力、语言虐待、语言攻击的人,甚至就是习惯打击自尊心的人(职场PUA),你会如何面对处理。

3、提供建议。评估有必要,可以讨论建议,建立在人家可行、可操作、具体化基础上。

理解别人:是谁在说,什么情境下说,为何这样说,为了什么这样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情境   约法   目的   录像机   本能   这话   常规   话语   言论   观点   说话   事情   语言   建议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