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环境理论:从“以环境为中心”到“以别人为中心”


适应环境理论:从“以环境为中心”到“以别人为中心”

秋天节气是“秋处露秋寒霜降”,又说“秋后加一伏”,现在节气刚刚过了处暑,已经感受到了秋天凉爽的味道。

这意味着随着天气变凉变冷,需要添加厚衣服了。应对天气变化,我们学会添减衣服,以便做到冬暖夏凉。

再比如下雨时我们打伞,停雨了就收起来雨伞,这些做法感觉非常正常。

其实,天气变凉要添衣,下雨要打伞,天黑要点灯,这些顺从大自然的做法,是我们适应环境的反应。这个适应也可以说是“以环境为中心”,具体说是以环境变化为中心,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多扯一句,这是心理学上适应环境控制理论的“次级控制”,而不是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环境的“初级控制”。

要知道,我们人性本能的控制倾向是“初级控制”,也就是倾向改变环境达到适应目的。

当然,对于上面这些应对自然界的反应,我们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不难理解,因为不是我们不想进行初级控制,只是“臣妾实在做不到啊”。

也许,开始时候下雨没有打伞,被湿了全身,受到惩罚;天气变冷不自知,单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受到惩罚;天黑了没有点灯,摸黑难受,受到惩罚。可见,我们这些看似正常行为都是“趋利避害”的结果,是躲避惩罚而在后天习得的。

这又扯到了心理学的“行为主义”。

适应环境理论:从“以环境为中心”到“以别人为中心”

唠叨这些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真实目的想讨论这个问题:为何应对自然界变化的以环境为中心做法,到了社会环境人际互动中就难以做到以他人为中心?

对照天气变化中我们的自然应对,逻辑推理或者提示我们,在人际互动中也要如此才合适,也就是人际互动的最佳标准就是“以别人为中心”,要适应别人的变化,要根据别人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诉求。

一个人如果毫不顾忌别人感受,看不懂别人意图,动辄以自我为中心,时时处处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说自己想说,就会被人所不齿,起码人际关系不良。这在心理学上就是社会化程度不足,心理发育迟滞。

要知道,幼儿的典型特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成人了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说明这个人心理年龄还停留在三岁到六岁。

我们相信这些成人,知道且能做到“下雨打伞,天冷添衣,天黑开灯”,“以环境为中心”改变自己,因此判断之所以做不到“看人脸色行事”,“以别人为中心”,源自没有体会到惩罚、缺乏调整能力以及深刻洞察示弱的好处。

人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极端天气变化里,是非常容易体会到个体弱小的,也就容易接受自己的“弱小”,这是真的心理上的弱,从而弱者示弱也就正常,可以接受。

而在人际互动中,“人人生来平等”,自我价值保护的交往原则,以及人性骨子里的自恋,让我们无法轻易向别人表现软弱,哪怕暂时的示弱也不可以。

而人际社会不同于自然界的特点之一,就是“社会化”“文明化”,一般人遇到没有社会化或者自私自利的人,会避而远之,因为人家知道说了得罪人,说了不讨好,说了也白说,知道“无法唤醒装睡的人”。这就是说,社会文明使得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难受到大自然般直接粗暴的惩罚,延迟惩罚反而成为即时奖励。

还有一些人具有自知之明,知道自我中心坏处却知道做不到,这就是认识不够深刻,同时调整的能力建设实在缺乏,只好自己慢慢摸索学习。

毕竟,人际交往学习不是技能知识学习,一般的培训效果当然不会好,需要建立在自知之明上的意识与刻意训练。换个说法,以别人为中心处事,这就是人生修行,或者禅者追求的机缘顿悟。

适应环境理论:从“以环境为中心”到“以别人为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处暑   环境   目的   中心   节气   自知之明   自然界   弱小   心理学   大自然   人际   倾向   做法   衣服   天气   理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