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务员到大学教授,高产58本著作到底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前两天,写了一篇孩子学习力的课程稿。当编辑给我主题的一刻,我信心满满,我可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呢。

可是,当我对着空白的文档想敲点儿啥的时候,蒙了,不知道写啥了。我努力地回忆着读过的书,只记得嘴里叨叨着“在哪本书里看过呢?……”

最后没办法,就把家里的育儿书都摆床上,一本本翻目录……

你是不是也遇到了这种情况?书读得不少,结果都像猴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最后就记得自己掰过。

当然,我们也认真地用七彩笔画线、做笔记,甚至思维导图。可是当我们想拍个视频或者写了公号,居然找不到合适的想法和主题。看看过去的笔记,不是丢掉了,就是画线太多了,根本看不出重点。

哎,本来还想做个主题阅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呢,结果读完书就把内容都还给作者了。

从公务员到大学教授,高产58本著作到底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01 公务员变大学教授

可是,德国有位社会学家,叫尼克拉斯·卢曼,非常牛,他不但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还出了很多书。30年间,他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许多还成为了各领域的经典之作。

而且,在他去世之后,他办公室里留下的快完成的手稿被整理出来,又有六七本关于宗教、教育或政治等不同主题的书以他的署名出版。

从公务员到大学教授,高产58本著作到底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真想问,这大脑是怎么装下这么多领域的顶级知识!最主要的是:人家不是科班出身,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他自创了一套笔记写作法,使他得以跻身学术界。

有一天,卢曼把一些想法整理成手稿,交给了德国颇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赫尔穆特·舍尔斯基。舍尔斯基读了这个学术外行写的东西后,太惊讶了,马上建议他到新成立的比勒菲尔德大学担任社会学教授。

虽然这个职位很好,但卢曼并不是一名社会学家,卢曼甚至连做社会学教授助手的资格都没有。大多数人都会把这样一个好运看作上天和自己开的玩笑,然后告诉自己“我不行”,回归自己的生活。

但卢曼真的不同,他同意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和定职论文,这期间他还上了社会学的课。不久后,他就被选为比勒菲尔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并且终身担任这一职位。

29年半以后,卢曼完成了一个大部头叫《社会的社会》。这套书轰动了学术界,不仅改变了社会学,还激起了哲学、教育学、政治理论和心理学领域的热烈讨论。

这不,好多人开始研究他的写作法,德国的申克·阿伦斯博士研究完了后还出了一本书叫《卡片笔记写作法》。申克·阿伦斯是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教育哲学讲师。教授学生、学者和专业人士如何管理时间、决策和个人成长。

从公务员到大学教授,高产58本著作到底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这本书里介绍了卢曼是如何用自创的笔记方法——笔记盒写作法,积累了90000个知识卡片,轻松写就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的秘密!其实就是用了一个方法,每天做6张笔记卡片。

02 大道至简:写下来

1.记闪念笔记。工具备手边,捉住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不要有负担,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你可以把它当成“收集箱”,就是往里装,稍后统一处理。本、纸巾,票据,手边有什么用什么,或者可以用微信发给自己一下。

当然,如果时间充足,可以直接把想法写下来,当作一条已完成的永久笔记放在你的卡片盒里。

从公务员到大学教授,高产58本著作到底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2. 记文献笔记。平时读书时,别管啥书,都写下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注意,这个有点要求,就是不要摘抄,要精简,要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然后再标好出处,放入文献笔记中。

从公务员到大学教授,高产58本著作到底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3.记永久笔记。咱们不是收集了很多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嘛,现在,把这些内容变成具体的想法,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我们要联系已有的笔记和新文献笔记与闪念笔记,思考他们的关系,最好能衍生出新的想法、论点等等。

而且记久笔记一定要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然后扔掉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归档。

从公务员到大学教授,高产58本著作到底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4.把新写的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每一条笔记都放在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笔记后面。要是使用软件,可以把一条笔记“放在”多个笔记后面;要是没有相关的,就最后一条笔记之后;然后,给相关笔记添加链接,就是给他们关联上;最后为了自己能用的时候能找到它,再做个索引页链接。

从公务员到大学教授,高产58本著作到底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5.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发展主题、问题和研究课题。等到笔记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它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打开卡片盒,看看哪些笔记形成了大量的链接,已经成了一个想法群。某件事情越感兴趣,就会阅读得越多,思考得越多,进而收集的笔记越多,最终越有可能从中提出问题和想法——这就是我们平时挖空心思找的选题。

从公务员到大学教授,高产58本著作到底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6.确定主题。现在,这个主题是基于我们所拥有的素材,而不是基于读书有可能产生的想法。想想这个主题的内在联系,把主题按照笔记想法列出大纲。看看够不够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如果缺啥,就不急着下笔,再去做相关阅读就可以了。

当然,在整理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新的想法。把一个个单纯的想法集合起来,变成一个想法生成器。

从公务员到大学教授,高产58本著作到底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7.把笔记变初稿。将笔记连贯成内容,把它们用到我们主题的上下文,然后就会得出论点。

从公务员到大学教授,高产58本著作到底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03 这不是一个方法,这是一个思维,一种系统。

卡片笔记写作法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系统”,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将来可能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像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变成自己的知识宝库。

平时,我们写作都是先确定主题,论点,然后搜索素材,最后成文。这时候的论点是先提出假设。关键就在这,作者说“当我们设定一个假设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进入搜索模式,扫描周围的支持数据,更糟糕的是,我们通常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确认偏差。”所以我们非常容易漏掉一些关键信息。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把整个写作过程颠倒过来,把动机从寻找证实性的事实转变为收集所有相关信息,而不去管它支持什么论点。就像球场上,如果没有对手,一支球队怎么也不会精彩吧。所以我们要把反对我们论点的内容一起整理,论证,有碰撞的火花更吸引人。

卢曼卡片盒关键特点——自下而上,就解决确认偏差这种情况。它还有特别大的优势:就是想法都关系在笔记的上下文中,还直接有了素材,不用再挖空心思搜寻了。

如果你细想想就会发现,我们把功夫花在平时,这些笔记会成为我们日后的想法种子库。当越来越多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和想法时,那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不难了。

读完了《卡片笔记写作法》你会发现,哪有什么惊人绝技,有的只是把简单有效的方法用到极致罢了。

从公务员到大学教授,高产58本著作到底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现在,我更懂了老祖宗的那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49.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卡片盒   阿伦   方法   闪念   社会学家   德国   论点   作法   高产   大学教授   卡片   文献   公务员   著作   想法   笔记   知识   内容   主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