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欢的房间才有动力,打造孩子喜欢的环境,轻松教孩子收纳整理

很多做妈妈奇怪,明明自己很勤快,家收拾得也很干净,可孩子却一点儿没遗传到这优秀的品质。孩子的房间乱成一团,而且一提到要整理就不快乐,一点儿积极性都没有。

大部分妈妈认为,是孩子太懒了。其实,我们错怪孩子了。

在喜欢的房间才有动力,打造孩子喜欢的环境,轻松教孩子收纳整理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是做不到,还是不想做?我们要观察一下,是能力问题,还是意愿有问题?

如果我们提出的要求超过了孩子可以做到的范围,或者他没有掌握正确的做法,就是能力问题;若孩子觉得整理不开心,不主动,没积极性,就是意愿问题

通常来说,能力和意愿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你想,一件事,我们做得越好,成功的体验就越多,就越喜欢去做;而越喜欢做的事情,就越有丰富的经验,能力就会变得越强。

那孩子的能力和意愿最开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在蚂小蚁的《教孩子学整理》中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孩子的能力和意愿是在对他们友好的环境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友好的环境,即父母要去设计和创造环境,为孩子打造有秩序的外部环境。这个环境从整理的角度来说,由三个核心组成:空间、物品、人。

在喜欢的房间才有动力,打造孩子喜欢的环境,轻松教孩子收纳整理

空间和物品是物质环境,人则是人文和心理环境。我们要先创造物质环境,就是建立对孩子友好的空间,使用对孩子友好的物品收纳方式 ,最后才是如何教孩子去做。

01 适合孩子生活的居家空间

在喜欢的房间,才有行动的动力。

生活中,我们常看六七岁的孩子房间全是成年版的家具,色调简洁大气,衣柜里还塞满了父母不穿的衣服。孩子说自己喜欢“Hello Kitty”的儿童窗帘,妈妈说不行,太幼稚了。

你看,孩子房间的布置全是父母强加给自己的生活状态,而不是自己的选择。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可能愿意主动去整理房间。而且成人版的家具,他们的能力会遇到阻碍,住在不喜欢的房间里,孩子怎么都提不起收拾的兴致来。

那我们到底要怎么样布置孩子的房间嘛?

第一,先建立属于孩子的“私人领土”。

孩子不愿意整理房间,有时候是因为“我没有感到自己是这个房间的主人,因为里面都是爸爸妈妈的东西。”

在喜欢的房间才有动力,打造孩子喜欢的环境,轻松教孩子收纳整理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领土”在哪里,知道这个地方是属于他自己的,他就会主动地去维护。

房子大,孩子可以有自己儿童房,小一点儿没办法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边界的区域,可以借助柜子、地毯、置物架等标识上边界,告诉孩子:“从这里到这里,都是你的“地盘”,你要好好管理它哦!“

还有一点儿比较重要,明确边界后,大人一定要把自己的物品从孩子的“领土”上彻底地清理出去,完全、彻底地清理。不要自己的房间放不了,看孩子的柜子空间,就把多余的东西塞孩子柜子里。

如果条件实在有限,大人孩子的物品不得不放一个柜子,那我们也要在柜子内部分做“边界”,这个格子是我的,那个格子是你的。

界限比面积更重要,对孩子来说,“独立”也比“大”更重要。

当你真的做到以后,你会发现孩子总是把“我的屋,我的屋”挂嘴边上,在他的心里,自然产生了对这个小小房间的责任感。

建立边界,是一切整理的开始。

第二,儿童房的三区划分。

我们在装修房间的时候,总会想这里放床、这里放衣柜……诶,这个放学习桌正好,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如果我们这样思考的话的,这个房间的主角就是家具,而不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我们要换个方式想一想,孩子在这间屋子里需要做些什么呢?在哪里休息比较好?在哪里玩起来更宽敞?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划分:

休息生活区:要摆放床、衣柜、生活杂物等等。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这个区域可以放在靠近门口的位置,方便父母照顾及帮助管理。

学习阅读区:这里要摆放书籍、书桌等。在这里学习对光线的要求比较高,安排在靠近窗户的位置。

另外,学习和休息这两件事,一个要精神高度集中,一个要放松,为了你的孩子写作业不犯困,要把学习区远离床的位置。如果房间实在太小,那学习区可以背对床摆放,或者挂上纱帘,作为心理上的隔断。

休闲娱乐区:这里主要是收纳玩具。除了有物品收纳功能,还要给孩子留出活动的空间。这个活动空间很重要,对孩子来说,家里最重要的不是收纳,不同装饰,而是活动的空间。

如果空间有限,就把家具换小一点儿的,然后让他们统统靠墙站,这样也能省出一部分空间来。

在喜欢的房间才有动力,打造孩子喜欢的环境,轻松教孩子收纳整理

这样划分的顺序是:先把功能分区完成,然后围绕不同的活动,找到要收纳的相关物品,配置合适的家具和收纳工具。

这样规划孩子空间的好处是,孩子对不同区域的使用方式有了规则,什么东西放哪里,他自己就知道怎么做了。每个区域的气场互不干扰,睡觉是安静的,玩耍是热闹的,学习就是专注的。

第三,蹲下来看懂孩子的世界

有很多父母犯了和我一样的毛病,就是孩子房间的家具做大了,你可能是为了多收纳一些物品,而我是为了省钱,长大了也能直接用呢。

但是,你试试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家具看起来太高大了,感觉我们自己很矮小、迷你。

孩子每天的感受就是高高的柜子,就像几座大山一样围绕着在周围 ,他不知道里面塞了些什么,看不见,也够不着。那这个空间究竟是孩子的呢,还是杂物的呢?

在喜欢的房间才有动力,打造孩子喜欢的环境,轻松教孩子收纳整理

所以,对我们来说像“小人国”一样的空间,对孩子就刚刚好。所以,在选择家具和收纳的时候,高度一定要适宜。希望孩子自己管理的物品和玩具,至少要放在孩子能够得到的位置吧。

02 对孩子友好的物品收纳方式

孩子的收纳工具,要具备安全、看得见和简单的原则。

对孩子友好的收纳方式首先就是安全,包括安全和安全感。

生理上的安全:不安全的儿童家具曾多次造成事故。最易出事故的是带抽屉的斗柜,小朋友一般都比较淘气,他们会把抽屉拉出来当阶梯身上爬,那他自身的重量加在抽屉之上,就会造成倾翻,压在自己的身上。

所以,给孩子选购家具的时候,尽量避免斗柜,或者买的时候自己踩一踩试试。

在喜欢的房间才有动力,打造孩子喜欢的环境,轻松教孩子收纳整理

除了家具,收纳工具也需要考虑安全性。一要选择边缘圆滑的盒子,避免割伤孩子;二不能选太重的,以免从高处落下砸伤孩子;三不要选择玻璃或者纸质之类易碎、易损坏的收纳工具,如果几天就坏了还要买新的,万一因为损坏工具批评孩子,孩子就不愿意整理了。

儿童适合选择轻便、柔软的收纳工具。

心理上的需求:有安全感的空间。

第一,孩子需要活动空间,但并不是越大越好。有适当边界又不完全被隔离的空间,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最舒服的。完全隔离的空间会让人有孤单的感觉,可以设置屏风,或者低矮的家具来创造出狭小的空间感。

第二,“接地气”的设计会让孩子感到安全。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喜欢在地上玩,冰凉 的地砖都阻止不了他们对地面的热爱。对他们来说,爬椅子上不但麻烦,还少了贴近地面的踏实感。

那孩子活动区域的需求就是:去掉大型的沙发、茶几,换成地垫、地毯,孩子可以直接趴在上面搭积木、过家家,或者再摆上一个低矮的小桌,孩子坐在地上就可以用。

在喜欢的房间才有动力,打造孩子喜欢的环境,轻松教孩子收纳整理

第三,不同材质能带来不同感受。孩子对柔软、温暖的物品比较亲切,那些金属、玻璃的都不太喜欢。再就是木质的东西是天然的材质,像泥土、树叶、水一样,原始自然的存在,孩子也会觉得舒适。

最后,安全的体验建立在“熟悉”和“重复”的基础上。家具、物品是否放在固定的位置,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纳。

你有没有在整理房间时发现,某个角落里放着过期的食物,或衣服,又或者过了期的化妆品等等,当时感觉用不到,然后就收起来,最后就把它们给忘记了。

我们是为了整洁就选择带盖子的收纳盒,都会忘记。所以对孩子来说,要用“所见即所得”的收纳。那些藏在盒子里、放在柜子深处,不是一眼就能看见的玩具,几乎就等于不存在了,所以尽量用没盖子的收纳。

就算是一定要关起来的玩具或物品,那也要在盒子外面做一个标识,或者拍一张照片贴上。

收纳工具越简单越好

越是简单的工具,越能被反复使用。近几年,“多功能”的东西太多了,但我们用的时候,往往只用到一种,其他功能的体验感越来越差,使用还麻烦,直接就放弃了。

对孩子而言,整理的过程必须是轻松愉快的,他才愿意主动去完成 。选择收纳工具的时候参考“一个动作”原则。要拿一样东西,或者要放回去,只需要一个动作就能完成 。

在喜欢的房间才有动力,打造孩子喜欢的环境,轻松教孩子收纳整理

比如,有孩子玩乐高的时候,喜欢把所有的零件全倒出来,如果要按分类装回,那需要分成很多盒,但是如果用一个筐子加一个大铲子更容易解决。孩子收纳容易,那么玩的频率也会更高。

03 对孩子友好的沟通和协助方式

我们小时候不愿意做家务,父母会用权威来命令我们,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总会有失效的一天。而且我们还将整理与负面的感觉不开心联系起来。

父母在教孩子做整理中的角色,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的特点分为三个阶段:示范、教练、支持。

第一个阶段:我来做。也就是示范阶段:当我们用嘴巴告诉2岁的孩子:“你整理一下吧”,孩子是听不懂的。我们希望孩子做到的事,要先演示给孩子看。即便是我们还帮孩子管理玩具,那玩具在归位的时候,也要让孩子看见玩具是如何放回收纳盒里的,动作要慢,一边说:“我们把玩具放回去了。”

第二阶段:我们做。就像教练的角色:将玩具归位的工作,尝试让孩子自己完成。比如“把小汽车放进那个红色的盒子里”替换成“把你的小汽车收拾好吧”。这时候,他们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做。

当然孩子一定有不愿意的时候,那我们就帮他一起完成。哪怕父母做了一大半也没关系,我们只要随着孩子能力增强,慢慢减少参与的比例,一直到孩子独立完成就可以了。

第三阶段:你来做,也就是支持的阶段。孩子上学后都有了自己的小空间,他们渴望独立,也具备独自完成的能力,这时候,父母就要退居二线,把整理的自主权交给孩子了。

在喜欢的房间才有动力,打造孩子喜欢的环境,轻松教孩子收纳整理

“全部摆出来——分类——筛选——决定位置”——这样一个完整的整理流程,可以以孩子为主做起来。

这个时候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在自我管理中找到成就感,孩子不提出需求,父母一定不要插手。偶尔孩子也有懒的时候,那我们也不要着急,只要多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就可以了。

教孩子做整理这件事,只要我们尝试过,就一定会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赶紧行动吧!

不吼不叫教孩子自我管理 ¥34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房间   孩子   环境   喜欢   柜子   边界   意愿   友好   父母   玩具   物品   能力   轻松   家具   动力   工具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