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带给我们思考

古人重视"道德","道"即天道、地道和人道,古人认为"大道归一","道者无形",它存在于万物中。所以古人敬畏"道",认为大道不可逆,唯有顺道而行。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带给我们思考

而"德"呢?就是心怀良善,让万物"得"其位,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先济别人,让别人得到,自己才能得到。"德"体现了一种博爱精神,有成人之美,对自我却加以规范;有所操守,但这种操守必须符合"道"。

所以,"德"有自我约束性、原则性,不仅上遵大道,而且下与自我追求、人格、节操相关。

一个人,不守道义,不会有好人品,不会可爱;一个民族,缺乏道义,不会有国民的高素质,不能铸就坚不可摧的民族灵魂,国家不会强盛。道德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道义之教育不可偏废。

慎独是一种情操,是一种良知,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带给我们思考

01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古人把"德"和"天"连在一起,天、地、人合一,体现出一种大智慧。

《道德经》说:"孔(大)德之容,惟道是从。"是说品德要以道为前提。有道之人,必然有德;有德之人,必顺道而行。这个道,是大道,即真理。有道德的人,自然会在仁、义、礼、智、信等方面实践,这是道德的外化和表现。

有仁义、知礼节的人,必道德庄严;道德高的人,必然严苛自己,不断完善修养自己。"无德不贵",有德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活出有尊严的高贵人生,才能活出高境界。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文的,重德育,对价值观的评判不从物质层面讲,而是从精神和道德层面讲。

所以,德高望重,最受崇敬。传统社会中,上自君主,下到百姓,无不以道德自律,修德为先,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几千年来,这个道德体系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存在着,对完善个人,协调社会、形成价值一统的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这是先人的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人本、最温暖、最智慧的所在。而且,其生命力巨大,福泽后代,绵延至今。

可以说,在人生这场旅途上,做人的准则一刻都不能离开,即使独身一人时,也要坚守原则,恪守道义。因为"慎独"才能心安。

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杨震的大臣,此人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一次,因公重逢旧友王密,王密为感谢当时的知遇之恩,当晚带着十万两黄金去拜访杨震。杨震看后果断拒绝,王密则说:"暮色已深,无人得知。"杨震回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会是无知?"王密听后,羞愧而归,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杨震四知"。

最隐蔽的东西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有道德的人在独处时,也不会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带给我们思考

02

20世纪初,西方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在西方人中有如此大的影响?

辜鸿铭何人?这是一个没在中国长大,却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的中国人;这是一个接受西方教育,却热衷于推广东方文化的学者;这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却一直留着古董辫子的老古板。

辜鸿铭可谓一代"怪杰",他精通八九门语言,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

曾任教于北大、有"清末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就是一个认识到传统文化道德力量和价值的人,并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他学博中西,是当时中国精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带给我们思考

他母亲和义父都是西洋人,他受西洋教育多年,但最后回到中国,回归传统文化。他用英文翻译"四书",影响巨大;他用英文写《中国人的精神》,对比中西方人,彰扬中国人及其文化的魅力,轰动世界。以至当时西方有言:"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尊崇传统已达顽固,在当时西风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他的这种不合时宜的行为,显得可笑而悲哀,但又不失警醒作用。辜鸿铭祖籍福建,生于南洋富裕的橡胶园总管之家,母亲是西洋人。义父是橡胶园主布朗。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义父对辜鸿铭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已被放在砧板上,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十岁时辜鸿铭跟义父到英国读书。临行前,父亲在祖宗牌位前焚香,对辜鸿铭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辜鸿铭重重地点点头。在西欧留学14年后,辜鸿铭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先后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菜比锡大学。当蔡元培留学菜比锡大学时,辜鸿铭已声名显赫;当林语堂留学菜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书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辜鸿铭毕业时已经成为西方有名的青年学者了。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来到中国,他苦读中国典籍,研究中国文化。他在张之洞幕府中做"通译"20年,一边做洋务,一边研究国学。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带给我们思考

他深深地爱上了祖国文化,开始对西学不屑。看到国家受欺,他自觉走上捍卫中国文化的道路。一次,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道:"这样,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香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

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有人写信让辜鸿铭来,但久等不来。毛姆只好亲自拜访。他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令毛姆尴尬异常,无言以对。

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到武昌时,他与张之洞会面。辜鸿铭是张的幕像,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他是中国保守派的先锋,便乘机调侃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说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无言以对。

民国时期,辜鸿铭受聘于"北大",讲授英国文学。他梳着小辫子,刚一进教室,就引来哄堂大笑。他却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他公开对学生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带给我们思考

他了解西方文明和科学的发达,但他还是坚持说西方是"四夷之邦",人们讥讽他,甚至把他告到蔡元培那里,蔡校长主张"自由思想,兼容并包",当然包容辛鸿铭的我行我素。于是,拖着辫子的辜鸿铭,成为北大的一大风景。

1915年,辜鸿铭用英文写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轰动世界。他对比中西方人,指出中国文化于世界的意义,指出中国人"温良"外表下的一颗"纯真的

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说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然而,毕竟当时西风东渐,加之北大孕育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西方文化的进入成为必然。辜鸿铭忧心忡忡,但无力回天,又不甘心,只好一个人疾呼呐喊。但是有谁理解他呢?他是孤独的一—这个最早受到西方文化界尊敬的人,在自己国内却遭到同胞的嘲笑。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带给我们思考

他预感到中国传统文化即将断层的命运。因为他的开阔,他认识到这个文化的价值和被淹没的危机,于是产生深刻的民族自尊和忧思意识。忧思无以自造,干脆采用偏执的方式——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喜中国姑娘的小脚;主张皇权,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做辩解,以此对抗当时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弃绝和畸形走向。

据说,他的夫人淑姑长着一双可人的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读书之余,以抚弄夫人的小脚自娱,以至于康有为送他一联"知足常乐",成为一时趣谈。

辜鸿铭是典型的守旧卫道士。他坚守民族自尊自信,坚守道义追求,维护中华文化的尊严,体现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道德责任感。也许,当时和身后,对他存在诸多误解,但他以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活出了人生高境界。辜鸿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传统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

辜鸿铭的做法也许失之偏颇,但他坚守道统的精神可嘉。因为坚信所以固执,因为坚守所以不屈。而北大的包容,也保护了他。今天看来,谁说他的做法没有一定道理呢?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带给我们思考

如今想想,只剩下疏狂之举被后人铭记的辜鸿铭,何尝不悲哀呢?如果说常人的乡愁是一个具象,那辜鸿铭的乡愁,大概是一个叫"中国"的理想之乡。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

当下社会正呼唤着传统道德精神的回归,所以,辜鸿铭不失为我们学习的一个榜样。当下社会的某种乱象,正是重建道德精神,重塑民族灵魂的时候。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带给我们思考

03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方向。

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人在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方面的道德依循,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了由全体到个体、由外在到身心的完整道德链条。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的武荷香,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

一个个榜样楷模,让人们感动于爱国奉献的家国大义,知晓了明礼遵规的文明法则,读懂了勤劳善良的奋斗之美,领略了宽厚正直的德性纯真,感受到自强自律的人格光辉。"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加美丽"。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足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一段时期,人心不古,道德下滑,信仰危机。曾几何时,国人失落了传统的道德观,唯利是图;曾几何时,面对物质和金钱,无限追捧,对道德的力量表示怀疑。于是,做人做事没了底线。连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也难耐寂寞,高谈清高,拒绝安贫乐道,甚至放下学问,加入到赚钱大军中。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带给我们思考

一般来说,知识文化重在学,道德修养重在修。今天,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人们通过及时学习实现了水涨船高。然而,也有的人只注重这种知识文化的及时补充,却忽视了道德修养的修炼养成。有的人升迁了,却开始有架子;有的人名气大了,却忘记了谦逊;有的人面对名利,只想着去争,从不想自己是否够格。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警惕。

泱泱大国,正呼唤着辜鸿铭一样遵守道统的人,而且呼唤着创新传统文化的人。他们尊重传统,承上启下,坚守道统,勇于创新;他们安贫乐道,不失自我,不为世俗所左右;他们坚持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追求成就但不图虚名。人生的高境界,就在这里。

这样高境界活着的人,相信就在民间,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和力量。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带给我们思考

04

现在的师之道在世俗浪潮的席卷中也难以独善其身。比如,师道必须降格于政道之下,文人失语已经是整个时代的悲哀,教育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不能按自己的规律走路的,很多搅扰几乎让她容不一张"安静的书桌"。

凌宗伟老师在《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中记录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通过测评、考核和监督来建设师德师风,对教师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比如,有人说要努力拓展师德建设途径,设立公开电话、电子信箱、完善家长委员会,普遍接受社会监督;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在学生中开展"我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的问卷调查。

有人主张设立"师德建设"评议周,邀请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进入校园,开展民评议活动,并实行无记名式的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千百年来韩愈的那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几近成为衡量校长和教师的标杆,因为它从"道""业""惑"三个不同层面,清晰勾勒了"师者"的天职。

而作为最高境界的"道",既是教师职业的终极追求,也是价值认同和生命自觉的理想状态,引人孜孜以求。

正因为教师被赋予了不同常人的"道",才使得教师时而被人供奉上天,时而被踩踏于脚底。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带给我们思考

尤其是在当下,一方面教师的自我定位严重偏移,被名利熏心者有之,被权势抽骨者有之,被陋俗蚀腐者有之,在工业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夹击中无法自持而渐渐沦为附庸者的,更是不乏其人。

另一方面,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和期望开始失衡,将"为人师表"曲解成"不食人间烟火",以为教师只能做蜡烛,做春蚕,用"无私奉献"的金字招牌压灭人的七情六欲。

所以,有人总结失道之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师而不道——虽有才学,却品行难端;

道而不师——虽勤勉赤诚,却腹中空空;

不道不师——既无才学,又无品行。

师道不是依据什么标准考核出来的,也不是测评出来的,就如那些得道高僧的佛法一样,是各自修炼出来的。话虽尖刻,却叫人深省。

真正有道之人,他活在实践里,也活在人生的边上——既躬行道义,也洞察社会和人生,审时度势,保持一份从容。不遇时,他"潜居抱道,以待其时";得遇时,他应时而动,一展身手。

可以说,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在孤独中保持自我,同时在孤独中不断修炼自我。

有志于此的仁人志士,要战胜浮躁,专心致志,以行道济世。每个人心底都蕴藏着善的种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带给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 凌宗伟,《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2. 李水,辜鸿铭:最尊贵的中国人;

3.李安安,北大修养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道义   西洋   怪杰   义父   英文   清末   辫子   品德   传统文化   中国   北大   境界   道德   中国人   传统   精神   教师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