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秦腔和闹社火。下雪了,想家了


看秦腔和闹社火。下雪了,想家了

刚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浙江建德,因为亲人朋友们都不在身边,那时候特别想家,想爸爸妈妈、想姐姐哥哥,想我那些好友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环境渐渐的熟悉,一年后遇见了让我倾心的人,于是就顺理成章地嫁人、生孩子然后成为母亲,之后便融入琐碎的生活中。

庆幸的是我从来没有停止过阅读。书读得多了就会有些感想。当我把这些感想记录下来时,才发现对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对故乡的依恋越来越浓。

忘不了每年冬天看大戏,那些戏曲故事让我对忠诚与仁义有了最初的认识。更忘不了故乡的社火,那热闹的场景经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看秦腔和闹社火。下雪了,想家了

为了了解秦腔的发展历史,网购了陈彦老师的书《说秦腔》。这本书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视野,那些为秦腔的做出主要贡献的剧作家及秦腔名家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我。

清代戏曲剧作家李十三家徒四壁时,依然如痴如醉地写剧本。他写的故事大多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被当地的戏班传唱后,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可是他的剧本不被当时统治者认可,多次被官兵追杀,最后在逃亡途中不幸去世。而他创作的剧本火焰驹,六十年后被后人搬上了银幕。1958年第一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秦腔电影《火焰驹》轰动全国,当时毛主席还接见了演员。

秦腔第一代名家魏长生清朝时期,三进三出京城,一生为热爱的秦腔事业鞠躬尽瘁。最后一次进京演戏,唱完最后一出戏后因劳累过度死在戏台上。

任哲中老师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放过牛,当时他将牛赶到无人的地方,对着苍茫大地唱起了扮演了一生的周仁,心中的凄凉、悲伤,无人能知,无人能懂。

看秦腔和闹社火。下雪了,想家了

之所以秦腔苦情戏比较多,是因为每个秦腔人,几乎都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而秦腔最终呈现给世人的是仁义孝忠——做人要懂得仁义,做人要孝敬父母,做人要效忠当今朝上。

小时候每年冬天,大队支部都会邀请西安剧团来我们北酥酪村唱戏。大队部对面有一个很大的戏台,演员们就在那儿演出,演出时间长达一个月。演员们的吃住都由大队支部负责,那时根本没有旅馆,演员都被安排在各家各户。

那一个月,大人们比过年还兴奋,因为不用到田地里干活,戏曲开演时,台下乌泱泱地坐满了人。来的迟的只好站在周围观看。骑自行车的,孩子站在车尾大人在旁边扶着。停靠在剧场边的拖拉机上也站满了人。

看秦腔和闹社火。下雪了,想家了


大人们看戏时,随着戏曲人物的悲伤而悲伤,随着戏曲人物的欢乐而欢乐。李爱琴老师演得“周仁”在台上哭亡妻哭的肝肠寸断,台下抽泣声一片连着一片。孙存碟老师扮演的丑角,引来台下阵阵笑声。

演出分两场,白天一场,晚上一场。白天戏曲演出结束后,人们匆匆忙忙地回家吃饭,饭后赶着看晚上的戏。村人们走后,留下很多凳子,长的、方的、圆的、扁的都忠实地守护着主人们的位置。陪伴它们的是一地的黑色瓜子壳、土黄色花生壳还有五颜六色的糖纸。

故乡人热爱秦腔,他们不光是爱看,爱听,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村里的能人把式们会将秦腔剧的人物一一搬到社火中。

等村人们过足了戏瘾,便迎来了紧张而忙碌的新年。正月初十过后,大队支部召集各小组的组长开会,讨论今年哪个组耍社火。

看秦腔和闹社火。下雪了,想家了

不论哪个组耍社火,其他组的组长须全力配合。村子里的大人小孩齐上阵。无论你是姚姓人家,连姓人家还是李姓人家,都会将平时的小恩怨抛之脑后。

社火开场了,火枪队、锣鼓队、高杆队、高跷队、血唬队、秧歌队、还有社火尾巴(丑婆丑汉)依次登场。

火枪声好比响雷,吓得小孩子到处躲到处藏。

锣鼓队是社火的灵魂。锣鼓一响,万头攒动。你听,那声音多么振奋人心:“锵锵,咚咚咚,锵锵锵,咚咚咚,锵锵锵,咚咚咚,锵锵一锵一锵咚……”

老杆队,一到十岁以下的孩子,脸上画上戏妆,穿戏服,带官帽。扮演着秦腔戏中的各种人物。负责老杆的队员们将孩子们的小腿和脚分别用布绳固定在老杆的一个个小铁架上。老杆的底座上因为戏曲故事的不同,装扮着不同的手工扎花,有威风凛凛的老虎、粉色的莲花花座、还有奔跑的骏马等等。每个老杆周围安排两位大人手拿一根长长的木棍(带有分叉),保护着孩子们。

看秦腔和闹社火。下雪了,想家了

高跷队,只要你会踩高跷,十岁以上的孩子还有大人都可以参加。同样的画戏妆,穿戏服,带官帽。一个个戏曲人物,一一出场。

血唬队,又称血故事社火,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多取材于凶杀格斗的传统武戏、神鬼传说。如《铡美案》把锄头、挖眼、剖腹、断手等血淋淋的恐怖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一年,哑巴堂哥扮演的“陈世美被开膛破肚”。血故事芯子妆扮彰显了把式们的精湛技艺。用”特写“的表现形式,教育人们多行善,少行恶。

最艳丽的要数秧歌队了,秧歌队的成员主要是村里的女人们。由伞把式领着,站成两排,一排全身绿,一排全身红。红红的脸蛋,红红的嘴唇,她们脚踩着十字,挥舞着彩扇,神采飞扬。

扮演社火尾巴的两个丑婆丑汉一路打打闹闹,他们被大人和孩子们围的里三层外三层。

看秦腔和闹社火。下雪了,想家了

我和小伙伴们不知疲倦地奔跑着,跟随社火队伍从一组转到二组,又转到七八组,再到五六组,最后来到大队部门前。

大队部门口人山人海,鞭炮声噼里啪啦、锣鼓声声声震耳、秧歌队在伞头的带领下,红红绿绿飞舞着。

社火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作人员将捐款的人员名单写在大大红纸上,大红纸贴就在大队部门口。社火将过年的气氛推到了高潮,村人们期盼着来年的社火,期盼着来年的丰收。

如今,故乡的社火很少能看到了,老一辈的能人把式们都纷纷落幕,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去了。那些想闹社火的人们只能在过年时敲敲锣鼓,过过手瘾了。(姚小红)

看秦腔和闹社火。下雪了,想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社火   秦腔   队部   把式   仁义   戏曲   支部   大队   台下   大人   演员   演出   老师   人物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