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

帮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

就是当一个人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好几次以后,他就会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以后还会在这儿倒的,我是躲不过这道坎儿的。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同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可能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事实上,屡次失败并不是因为这个人不行,而可能是因为他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

这种心理会对一个人形成强烈的负面影响,它会让一个人在心灵上把自己禁锢起来,并且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上,好给自己一个放弃继续尝试的借口。

比如说,有些孩子考试总是考砸,他就会自我催眠说:“因为我脑子不聪明,所以我考得差。”

哪一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当孩子对您的期待感到痛苦的时候,您该怎样做呢?

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这个故事涉及一位优秀的父亲。

这位父亲是一位主任医师,名叫陈福坤。

他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大女儿曾经是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后来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二女儿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又攻读了硕士学位,如今留校任教。

陈医生谈到,他的两个女儿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都很喜欢读书,而且心很静,酷爱埋头做学问。

因此,他们夫妻俩也常常鼓励孩子多学习。

尤其是大女儿,1994年,她身患重病,在国内治病休养两年后,仍坚持要去攻读博士学位。

虽然心疼,但做父亲的还是尊重女儿的选择,因为在女儿看来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陈医生也谈到了他的儿子。

他说儿子与两个姐姐不一样,读高中时,贪玩、心静不下来的情况日益显露。

陈福坤也曾试图引导和教育,但收效不大。

儿子在高考时,仅十多分之差没有上线。

开始,陈福坤决定让儿子补习一年再考。

但补习了三个月之后,他发现儿子实在没有兴趣,于是便决定尊重儿子的选择,让儿子参加工作,在市人民医院做医疗器械维修的工作。

儿子很喜欢这份工作,工作起来踏踏实实,也做出了不少成绩

现在,每当谈起当时的情况,儿子都对父母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他觉得父母当初非常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说起自己的家庭教育,陈医生说:“在孩子的未来发展问题上,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来鼓励和引导其成长。孩子确实是块读书的料,作为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读下去。孩子不具备升学的条件,千万不能逼,我们只能鼓励孩子上进,尊重孩子的选择。另外,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失败,面对困难。记得儿子考不上大学时也很丧气,两个姐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而自己连普通大学都没有考上。我们就与儿子沟通,千方百计减轻儿子的精神负担,讲明一个人成才不止上大学这一座‘独木桥’,只要努力,脚下有路千万条,要以平常心来看待成才。”

这位父亲可以说是智者,他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尊重了孩子的实际情况,这样才有了和谐的家庭、幸福的孩子。

因此我想说,教育应该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

有的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当成孩子的理想,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很有可能扼杀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在遭受“习得性无助”的困扰,也不要太担心,对于这种困境,心理学家有专门的应对方法。

怎么帮助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呢?父母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孩子矫正他们的“解释风格”。

本文摘自孙云晓新书《学习力·12招巧妙唤醒孩子的潜能》

帮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帮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帮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

生活の感悟

帮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麻省理工学院   心静   复旦大学   遗传工程   无助   孩子   家庭教育   儿子   父亲   姐姐   女儿   父母   两个   发现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