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别走,我不想做“没妈的孩子”!留守儿童成长之痛不容忽视!

王娟最终还是退掉了去上海的车票。其实,原计划初五就要出发的,但是看着5岁的儿子哭的上气不接下气,7岁的女儿抱着她的腿苦苦哀求,她心软了,让丈夫李刚先过去,她陪孩子们过完元宵节,等孩子们开学后再过去。这几天趁着天气还算晴好,她带着孩子们去了一趟游乐园,看了一场电影,还去了当地最大的购物中心,答应孩子们喜欢什么,她都满足。可是,孩子们玩的似乎并不尽兴,除了她给女儿买了一个新书包,送给儿子一套画册,孩子们什么也没挑。

妈妈别走,我不想做“没妈的孩子”!留守儿童成长之痛不容忽视!

今天,王娟正和婆婆商量着给儿子也报个托管班的事情,女儿突然说了一句:妈妈,你别走了吧。我不想做“没妈的孩子”。犹豫再三,王娟还是决定退掉车票,今年不出去了。打定主意之后,王娟给李刚打了个电话,说了自己的想法。王娟在上海一个月的工资大约7000块,如果留在老家,可以找一份时间上相对宽裕一点的工作,大约能有3000块的收入。而李刚一个人可以住公司的集体宿舍,这样就不用再花房租了。同时,她可以接送孩子,辅导作业,给孩子报托管班的钱也就省下来了。这样算起来,家里的经济状况不会有大的变动,最关键的是孩子有人管了,再不是“没妈的孩子”。李刚同意了王娟的安排,两个孩子听到妈妈今年不出去了,简直乐开了花。

妈妈别走,我不想做“没妈的孩子”!留守儿童成长之痛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农村,由夫妻中的一方留下照顾,夫妻均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留守儿童”。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因此,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接受习染的最早环境。家长应当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一任责任人,家庭应当成为孩子品德修养与学习智慧的培训基地。

妈妈别走,我不想做“没妈的孩子”!留守儿童成长之痛不容忽视!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反映出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在这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年龄大小不一,大部分都是在0~14周岁之间。缺乏父母关爱、性格孤僻乖戾、学习能力不高,往往成了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由于长期和父母聚少离多,沟通交流时间有限,而爷爷奶奶的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思想观念老套陈旧,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上存在各种问题。

妈妈别走,我不想做“没妈的孩子”!留守儿童成长之痛不容忽视!

1、亲情缺失

过了元宵节,“年”就算过完了,大批的打工者又要坐上呼啸的火车奔向城市。车窗里是大人迫于生计远离家乡的无奈,车窗外是孩子与父母分别的依依不舍。分离之痛,给数千万留守儿童的心理蒙上了阴影。而这种伤痛,可能伴随其一生。

农村的父母为了生计前往城市打工,家里的孩子小一点的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稍大一点可能就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了。于是孩子就被迫离开父母,早早开始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这些留在农村的儿童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心灵上的温暖。整个童年,时常都被“缺爱”两个字的阴影笼罩。

人与人的感情是需要长时间的相处培养的,尤其是孩子和最早接触的父母之间的亲情。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 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

“好久没人牵我的手,好久没人摸我的头,冰凉的小手发烫的额头,生病是最想你们的时候……”曾几何时,这曲《留守儿童之歌》唱出很多孩子的心声。都说爸爸妈妈的怀抱是最温暖的地方,它给孩子安全感,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迷惑。可悲的是,即使很多父母知道孩子需要陪伴,在孩子和挣钱里抉择时,还是会选择工作挣钱。他们以为只要有了物质,就可以弥补陪伴的缺失了。但钱并不等同于爱,这个道理,又什么时候可以明白呢?

妈妈别走,我不想做“没妈的孩子”!留守儿童成长之痛不容忽视!

2、性格缺陷

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极为腼腆、内向、羞于表达;另一种则是特别调皮,难于管教。前一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导致缺乏安全感,表现出内向型的性格特点。后一种情况则多是由于留守监护人没有管教能力,父母又鞭长莫及,以致横行霸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上两种情况正是留守儿童长期不被重视、无人约束、内心自暴自弃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进行社交锻炼的首任对象。缺少社交锻炼的孩子,往往难以逃脱自卑的裹挟。孩子的自信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一点一点被摧毁的。留守儿童变得自卑的根源,在于长期没有得到充分表扬与肯定,犯错误被训斥时没有父母的安慰,于是对自己产生怀疑,畏首畏尾,生怕犯了错误被批评或嘲笑。

与自卑相伴的是敏感,即对别人情绪的变化过分关注。在旁人很正常的一个举动,却会让留守儿童多想:他是不是生我的气了?是不是瞧不起我了?是不是在嘲笑我?这样“多愁善感”的情绪不断累积,会形成社交障碍。

留守儿童有较强的孤独感,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孤独感是儿童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绪体验。由孤独感而衍生出社交焦虑,由社交焦虑而造成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出现对自己要求不高,自暴自弃的想法。一旦遇到导火线,就容易发生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实。

俗语讲,三岁看大。虽然这种说法略有夸张,但表述了孩童阶段对于一生的重要影响。成人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性格,往往在其孩童时代就能找到相应的影子。因此,加强对幼童阶段的培养和关注,实际上是为了其在进入成人世界后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相应关注而产生心理问题,进而会有行为失范的表现。

妈妈别走,我不想做“没妈的孩子”!留守儿童成长之痛不容忽视!

3、坏习惯多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一些留守儿童长期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老人们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一些,对孙辈较为溺爱。他们只照顾了孩子的饮食起居,对于孩子的坏习惯不能够及时指正,采取放任态度,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少同情心,骄横任性等小皇帝心理。

由于缺少约束,在生活上,缺少自立、懒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会料理好自己的生活。在学习上,怕吃苦,不努力学习。孩子的自觉性,自律能力很弱。常常有时因为看电视或是贪玩没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过多的看电视,睡觉过头,无法按时到校等情况,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或偏护这些留守儿童,面对这些情况,长辈们不是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去改正缺点,反而想着孩子还小,一点小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为帮孩子逃避老师的处罚还帮着孩子撒谎。使孩子养成撒谎,逃课,不按时完成作业,教师无法管教。

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教育和监管,不少留守儿童在学校经常违纪,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缺乏安全意识。有的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在家中,恶语中伤老人,我行我素,个别的孩子还染上了抽烟喝酒的恶习。他们不能明辨是非,甚至误入歧途。

不少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心理扭曲。长期的不正常的生活,有的形成了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由于老人溺爱纵容,有不少留守儿童也养成好逸恶劳、自私粗暴、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妈妈别走,我不想做“没妈的孩子”!留守儿童成长之痛不容忽视!

4、学习跟不上

祖辈大多只负责孩子的饱暖,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无能为力。在农村,农村老人由于年纪大,同时要承担家庭的农务工作,白天要到田地里去干耕地除草等较重体力活,晚上要做家里的家务活。这样一整天就忙于干活,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来辅导孩子的学习;即使有一点时间,由于老人自己本身的文化程度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只认识寥寥几字或只会写自己名字,再加上隔代教育存在很深的代沟。所以老人面对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就束手无策,更别说对孩子进行谆谆引导;大部分老人遇到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就会说:“明天去学校问老师,别问我,我也不知道。”这样一来,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就得不到帮助解决,时间长了,那些学习上的问题就越积越多最终成为孩子学习上的阻碍,从而导致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学习也开始马虎对待,认为可学可不学。

很多老人都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怕苦怕累,因而在学习上也表现出十分懈怠样子。另外,由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匮乏,不少留守儿童沉迷于网络,痴迷于电视。他们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不能独立完成,马虎了事,抄袭成风,甚至考试时想作弊。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学习习惯不能很好地养成,动脑习惯差,学习成绩差,停滞不前,缺乏学习的热情和进取心。他们的家庭作业完成率低,质量低。

祖辈中文化程度低者所占的比例重大,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也从来不与学校老师联系、沟通,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托给学校,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大多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根本无暇顾及,所以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

妈妈别走,我不想做“没妈的孩子”!留守儿童成长之痛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家庭之伤,社会之痛。意外伤害频发、成长引导缺乏、心理发展异样,如何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的种种危机?怎样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这需要家庭、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形成合力。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家长应当成为第一责任人。孩子在童年时期,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教育,这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而现实中,很多父母总认为先要挣钱,有了钱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才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拼命挣钱,而将孩子当下的生活置之不理,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孩子的身体、心理都更容易受到伤害,那就得不偿失了。孩子成长的路上一旦出现危机,便是整个家庭永久的痛,更谈何美好生活、幸福未来?因此,家长必须增强家庭责任意识。如果无法保证父母一方留在家中,就尽量将子女携带进城。在外务工的家长更应抽出时间,多和孩子联系,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情感诉求,并保持和学校、老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情况。

妈妈别走,我不想做“没妈的孩子”!留守儿童成长之痛不容忽视!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政府不能缺位。政府应指导、支持、监督家庭切实履行家庭义务。还需要积极引导和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此外,农村学校仍需创新教育课程,针对留守儿童群体的特定需求,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农村留守儿童也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而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理应得到更多的亲情关爱、教育资源、政府帮扶和社会关注。握指成拳,共同发力,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儿童   孩子   作业   溺爱   不容忽视   社交   老人   家长   父母   能力   农村   妈妈   老师   心理   家庭   时间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