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系列:《一生心理发展过程》20—30岁心理人格的发展

根据埃里克森理论的人生心理社会发展八个阶段,20-30岁是人生的第六个阶段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个人品质是:亲密感对孤独(疏远)。主要指有能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需要承诺的关系,与此对应的是:感到孤独、隔离;否定需要亲密感。


经典系列:《一生心理发展过程》20—30岁心理人格的发展

亲密关系

亲密感是一种对他人承担性爱、情感及道德承诺的能力。亲密感可能出现在朋友关系和恋爱关系中。它要求坦率、勇气、伦理感,并且往往要牺牲一些个人爱好。目前需要研究都证实了埃里克森的假设:社会亲密感是成年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经典系列:《一生心理发展过程》20—30岁心理人格的发展

成年中期生理方面


生理方面

从生理上来看,成年早期是人身体功能是黄金十年,主要反应在体能的变化上,最主要是肢体反应的力量、灵敏度和速度上。30岁以后有下降趋势。智力发展尚未停止。


经典系列:《一生心理发展过程》20—30岁心理人格的发展

团体活动或学习工作


心理社会发展方面

成年早期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家庭生活与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

家庭中夫妻间的爱情关系与亲子间的亲情关系,都是由其主导而建立的。家庭以外的活动如职业性、社会性或娱乐性的团体活动同样也需要亲和能力。如果成年早期发展顺利,婚姻美满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则其成年早期将会感觉幸福美满。反之,如婚姻失败、亲子不和、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恶劣,则难免陷入孤独疏离的困境,甚至影响以后中年期的发展。


经典系列:《一生心理发展过程》20—30岁心理人格的发展


道德发展方面

年龄在20岁以上,即进入后习俗道德期。它是指当个人面对攸关道德的情境时,个体可以本着自己的良心及个人价值观从事是非善恶的判断,而未必完全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范所限制。后习俗道德期分两个阶段:社会法制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社会法制取向:以合于社会大众权益所订定法规为基础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


普遍伦理取向:个人根据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了他对道德时间判断时的一致性与普遍性的信念。此种信念是抽象性、哲学性的。个人信念的形成乃处于良心,信念的基础是众所共识的人性尊严、真理、正义与人权。


社会法制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是道德发展的最后两个阶段。先发展社会法制取向,最后才发展普遍伦理取向。

后习俗道德期,是人生道德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决定了人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取向   习俗   伦理   法制   人格   生理   信念   亲密   道德   孤独   阶段   关系   心理   家庭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