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系列:《一生心理发展过程》出生0—18个月心理人格的发展

一、婴儿生理发展

1,神经的发展

神经的发展是由头部而后躯干,由躯干而后四肢。

2,动作的发展

动作的发展大致遵循三个法则:由头部到下肢的发展;由躯干到四肢的发展;由整体到特殊的发展(大肌肉发展在前,小肌肉发展在后)。

二、婴儿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1,婴儿自出生时,便已经由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只是不太敏感。

2,感觉是以生理为基础的心理现象,知觉则是纯心理作用。婴儿天生有深度知觉的能力,说明婴儿在没出生前即有心理。

三、婴儿认知和社会的发展

1,婴儿认知经由感觉与动作处理周围环境事物,从而吸取知识的心理历程。

2,婴儿的社会发展开始于他对人的依恋行为。

本文重点从精神分析理论讨论婴儿的依恋行为对人格的长期影响。

经典系列:《一生心理发展过程》出生0—18个月心理人格的发展

精神分析

当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为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最适宜的温度和自动的营养供给,甚至呼吸也不必自己劳神,这是婴儿的安全和舒适的生活世界。但是当他与母体分离后,即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周围的空气温度使他感到不舒服,氧气和食物需要自己获取,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战。如果他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能得到母亲的奶头和怀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来安全舒母亲的怀抱,他便感到了死的威胁。因为这时候的孩子没有任何自我生存的能力,完全依赖于母亲的呵护,所以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一需要适的母体里。但是如果在他饿的时候得不到母亲的奶头,不舒适和不安的时候不能立即得到不能得到满足,即造成了婴儿的心理伤害。婴儿大声的哭泣便是表达了他对死亡的恐惧,而不仅仅是成人认为的一般意义上的哭闹。当然,百分之百能满足婴儿对依恋的心理需要的母亲几乎没有。由于各种原因,即便最疼爱孩子的母亲也会有疏忽的时候,也有由于忙于其它事情而不能立即满足婴儿的需要的时候。但是生活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情感冷漠的母亲,她们对婴儿的哭声充耳不闻,她们感到婴儿是自己生活中的负担和烦恼的根源。由于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他们终生。

精神分析大师埃里克森根据社会发展的8个阶段,把此阶段定义为:信任对不信任的危机。英国精神分析Bowlby提出依恋理论,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对人类婴儿现象提出基本假设是:母亲对婴儿需要的敏感反应,会使婴儿表现出安全型依恋,而这种敏感反应的缺乏会导致不安全型依恋,并以以安全、回避、矛盾的三原型分类法把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进行分类: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三种。

经典系列:《一生心理发展过程》出生0—18个月心理人格的发展

1,安全型依恋:婴儿在母亲离开房间时显得忧伤;在母亲回来后要寻求亲近、安慰和接触;然后慢慢地又去游戏。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也就是具有爱的能力的人,这类人在人群中占56%。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和交流自己与他人的情感。他乐于接纳伴侣对他的依赖而且在必要的时候也乐于去伴侣那里寻求依赖。他们相信自己也相信对方。对于恋爱对象能否接纳自己有冷静的看法,即使遭到拒绝,也可以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面对这样的人的追求,即使一开始是拒绝的,其后也会是难以抗拒的。

经典系列:《一生心理发展过程》出生0—18个月心理人格的发展

2,回避型依恋:婴儿显得冷淡,可能在母亲返回后主动躲或忽视她。通过仪器发现婴儿也有焦虑情绪,只是不敢表露出来。这与母亲与孩子平时的相处经验有关,婴儿学会了不期望母亲能长时间相伴。

回避型的不安全个体,在人群中占25%,因为害怕被拒绝,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甚至隐藏到自己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感情。他们不能体察到别人对自己的感情,一旦有人示爱,他们首先感觉到的是怀疑。即使在恋爱中,他们的面目表情也是平淡的,羞于展示自己的感情,他们也很难体察到对方心中的情绪和情感,也不能辨认对方话语中的感情色彩,或者说他们自身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词汇本身就不丰富。然而他们可能恰恰是一夜情者,压抑而未发展的情感如一股潜流只有在性中才得以表达。

婴儿:对拒绝的恐惧
一种母亲是持续的情感冷漠的妈妈。她也许本来就没有想要孩子,孩子的降临使她充满了懊悔和失望,她把孩子看做自己不幸的根源,或是一个错误行为的结果。也许她天性就反感孩子,正如当年她的母亲反感她一样。这种母亲对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愿意去抱一抱孩子,打骂孩子也是家常便饭。还有些母亲由于长期情绪处于抑郁状态,对孩子也是持续冷漠的。这种母亲的孩子我们称之孤独儿童,他们往往惧怕亲密的接触,虽然事实上他们也曾像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妈妈的爱护,但是每次对母亲依恋的渴望和要求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因此婴儿自然而然地作出了一个痛苦的选择:回避一切亲密接触,并导致出了一个结论:我没有需要。他们不常哭闹,似乎很容易满足,给他什么就吃什么,并不要求更多的,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关心自己,似乎没有什么需要。他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惧与他人接触,其目的只是为了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痛苦。这样的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乖孩子”,妈妈为孩子早早就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而感到骄傲,在后来的生活中,孩子的这种所谓“独立性”也许会受到社会的赞许,甚至他自己也会为自己的“独立性”骄傲,但是不幸的婚姻生活在等着他。

成年:回避(孤独)型人格
如果孤独儿童的生长环境不变,他在幼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将随着他的成长而成为他的人格中的基本特点,成为一种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亲密关系中的回避型人格。如同在幼年一样,他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事实上他不是没有亲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时期把这种需要放弃了。他们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对生活兴趣和追求。因为总是回避过多的亲密接触,他们显得似乎很独立。他们在配偶的选择上往往与依恋型的人有缘份,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依恋型的人往往较为主动,从而缩短了由于他的冷漠和退缩造成的距离空间,使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以建立。当然,回避型的人在恋爱初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是一旦亲密关系确立之后,因为过多的亲近仍然是痛苦和恐惧的,他的冷漠退缩特点就会浮出水面,。由于性格特点,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上较少物质需求,并富于独立和忍耐性,在事业上往往成功,为人们所赞许。但是他们的婚姻生活则通常是失败的。

经典系列:《一生心理发展过程》出生0—18个月心理人格的发展

3,矛盾型依恋:婴儿在母亲离开后变得极为不安和焦虑;在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对目前表现出生气和抵制,但同时又表现出接触的需要。

矛盾型的不安全依恋者来说,内心极度害怕被拒绝,一旦遭到拒绝,就不能理智地看待自我,一旦被拒绝又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而一旦获得爱情,他们又期望能够牢牢地和伴侣绑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占有欲有时会把人吓跑。最终她/他总将觉得别人没有和他一样强烈的感情,在很深的心灵深处,她/他总是担心伴侣并不那么看重他。这类型占人群的19%。

婴儿:对遗弃的恐惧
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应不稳定:有时候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时候则不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种的,如母亲的情绪不稳定,没有适应做母亲的角色,有时冷淡烦躁,有时呵护有加。或者一个爱护孩子的母亲却由于工作原因不能时时守在孩子身边,还有的母亲受了一些宣传的影响,认为不能溺爱孩子,不能要吃就喂,一哭就抱,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按顿吃奶的习惯等等,不到时间坚持不喂奶,任凭孩子哭闹等等。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婴儿有时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呵护,有时候则不能,在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竭尽全力地大声哭闹。经过一段时间的哭闹后,他的需要终于得到满足。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观念:只有不断的哭闹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爱护、才能生存下去。婴儿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受到冷迂而感到愤怒。母亲成为他的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因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这种儿童我们称之为依恋儿童。
成年:矛盾(依恋)型人格
如果依恋儿的处境不能在后来的成长阶段中得到改变,他们的心理发育就会停滞在依恋阶段。他们在这一阶段中没有得到的需要将会成为其基本人格特征而伴随终生。在成年之后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始终存在,当他们进入了一个亲密关系时,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我们会发现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的中心不满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他们总是在埋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辜负了自己的爱,并总是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来迫使对方来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和他们在婴儿时期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得母亲的关心是一样的。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的的恐惧,他们心中充满了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还是难以给对方以信任。生气,哭闹,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归根结底,这是源于他们早年对母亲怀有的爱与恨的矛盾情感。

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但是,因为信任、不设防,所以在爱情中也是伤上加伤最危险的时候,过去受的伤,要从现在爱的关系中加倍讨回。根据以往恋爱和婚姻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1.两个矛盾型依恋个体相恋有可能会矛盾经常吵架,对对方的要求不断,努力寻求对方的注意,但两人又都彼此依赖,因此分手可能性较小。

2.矛盾型个体和回避型个体在一起,通常是矛盾型个体的要求较多,他会不断地索求爱和关注,然而回避型个体严重缺乏表达爱的能力,表现冷漠,这会让矛盾型依恋的人觉得不满足,最终导致分手。

3.两个回避型个体相结合可能不像前两种组合类型那样经常吵架,但两人生活平淡,缺少感情交流,互相不了解对方的心理需要,即使内心都很需要爱情也很难表达。

因此,了解我们自己及恋人的依恋类型有助于维系及促进婚恋关系的发展,对于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人,只有先医治自己的心灵创伤,发展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才能给别人真正的爱,对于心理创伤较深的人来说,需先进行心理治疗,治疗师会帮助他们去面对潜意识中最伤痛的部分,不但去检视自己伤在何处,还要从新的角度与正向的情绪体验中,去了解、整理与医治,这样才有能力去创造幸福的婚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人格   心理   躯干   婴儿   亲密   冷漠   恐惧   个体   情绪   矛盾   母亲   感情   阶段   孩子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