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妈妈离开,孩子就哭,主要原因在这里

女儿出生后,老公想叫妈妈过来带孩子,可是林娟死活不同意,林娟说孩子三岁之前一定要自己带。林娟岁数不小了,知道现在找工作难,产假结束后没敢辞职,就先请了病假。谁知女儿还不到半岁,听说银行要裁员,林娟顿时慌了手脚,急忙让老公把婆婆接过来带孩子。

为什么妈妈离开,孩子就哭,主要原因在这里

林娟每天上班时,听到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真的是心都碎了,但是为了工作只好忍受着母女分离的痛苦。看到林娟每天上班都会偷偷地抹眼泪,婆婆对她说:“小孩子,哭几声又哭不坏,你不在家宝宝乖着呢。”

为什么妈妈离开,孩子就哭,主要原因在这里

为什么妈妈离开孩子就哭,妈妈不在孩子却很乖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许多妈妈都不明白,其实,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孩子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恐惧

当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妈妈一离开,孩子就哭;刚上幼儿园,孩子也是哭;见到陌生人,孩子还是哭。为什么孩子总是哭哭哭,其实,原因很简单,孩子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不熟悉,内心就会生出恐惧来,所以孩子便会哭。

为什么妈妈离开,孩子就哭,主要原因在这里

2、孩子缺乏安全感

为什么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或见到陌生人会哭呢?一句话,因为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都陌生,心里就没有安全感。

孩子从十月怀胎就跟妈妈同呼吸共命运,孩子一出生就整天跟妈妈在一起,孩子对妈妈最熟悉,所以只要有妈妈在,孩子心里就踏实,就开心;一旦妈妈不在身边,孩子就会感到紧张,心里就害怕,于是就用哭声来表达。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林娟的女儿,妈妈一离开女儿就哭,而奶奶说妈妈不在的时候,孩子却很乖。或许有部分人不理解,其实这种情况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常见。因为孩子最熟悉的妈妈走了,孩子顿时少了安全感,孩子就以哭想获得妈妈的同情,让妈妈留下来。当妈妈真的走后,面对陌生的奶奶,孩子不了解奶奶的性格脾气,孩子就会缩手缩脚,所以孩子给奶奶的印象是“乖”。

为什么妈妈离开,孩子就哭,主要原因在这里

3、孩子大脑中没有“物体恒存”的概念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对周围的世界都是陌生的。孩子6个月之前,甚至认为自己跟妈妈是同一个人。妈妈在孩子就无忧无虑,妈妈一旦离开孩子就以为妈妈消失不见了,所以心里就紧张、害怕、就哭。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认为6个月前的婴儿期是正常的共生期。因为在子宫里,孩子一直处于母亲的包裹之中。出生之后,因为婴儿是无能力的 ,他需要妈妈的照顾,依赖妈妈才能存在。这个阶段的共生是正常的。

而心理学家武志红,将这个年龄期限放宽到三岁。因为三岁前孩子依赖妈妈,妈妈都可以尽量地满足,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一旦妈妈离开,孩子就认为妈妈消失了,不见了。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孩子大脑中还没有构建“物体恒存”的概念。

为什么妈妈离开,孩子就哭,主要原因在这里

有兴趣不妨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做同一个游戏试试。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当你把一个玩具藏在毛巾下面,6个月以内的孩子只会一脸失望,而不知道寻找;可是1岁左右的孩子,却知道掀开毛巾把藏在下面的玩具拿出来。因为小宝宝认为遮盖起来的东西消失不见了,而1岁左右的孩子知道被盖起来的东西,依然是可以找到的。实践证明1岁左右的孩子大脑中已经有了“物体恒存”概念的萌芽。

为什么妈妈离开,孩子就哭,主要原因在这里

妈妈离开孩子就哭怎么办?提供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1、与孩子分别时来点仪式感

日常生活中,许多妈妈面对母子分别都有一个共同的误区,认为自己偷偷地溜走,不让孩子发现孩子就不会哭。实际上,妈妈这么做只能增加孩子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后果是孩子时时刻刻都粘着妈妈,甚至抱着妈妈的腿不让离开。

建议:妈妈与孩子分别的时候,最好来点仪式感。比如: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给孩子一个深切的亲吻,告诉孩子妈妈要去哪里、做什么,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回来等,这么做让孩子心里有底,给孩子吃颗定心丸,孩子就不会失去安全感。

虽然有的小孩子不会说话,但是孩子一定能听懂妈妈的话。

为什么妈妈离开,孩子就哭,主要原因在这里

2、通过“躲猫猫”亲子游戏,帮助孩子掌握“物体恒存”的概念

无论年龄大小,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躲猫猫”。记得我家宝宝小时候,只要玩“躲猫猫”就会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许多孩子在与爸爸妈妈分离时,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有的情绪低落,有的哭闹不止,有的焦躁不安等,这都是因为孩子头脑中没有“物体恒存”的概念造成的,以为爸爸妈妈离开后就不见了。其实,想解决问题不难,只要通过简单易行的躲猫猫游戏,便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与小宝宝玩躲猫猫游戏方法很简单:

其一,站在宝宝对面,用双手或毛巾把自己的面部遮盖起来,然后突然把双手抽走,或把毛巾掀开,让孩子重新看到被遮盖住的面部,孩子就会高兴地笑起来。

为什么妈妈离开,孩子就哭,主要原因在这里

其二,妈妈抱着宝宝,爸爸站在妈妈身后宝宝能看见的地方,爸爸时而从妈妈身体的左边探出头来,时而从妈妈的右边探出头来逗宝宝,宝宝便会不停地快速转换方向寻找爸爸,这样反复多次,孩子便会逐渐掌握“物体恒存”的概念,并认识到那些不在视线范围内的人和物并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还能找得到。

实践证明,躲猫猫游戏虽然简单,但是对孩子的好处却很多。家长经常跟孩子玩躲猫猫,一方面能够帮助孩子掌握“物体恒存”的概念,有效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另一方面还可以连接孩子和大脑神经的“建设”——使宝宝能给声音定位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联系即删)

原创作品,未经本人授权任何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为什么妈妈离开,孩子就哭,主要原因在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马勒   妈妈   孩子   都会   物体   焦虑   毛巾   安全感   奶奶   陌生   爸爸   女儿   概念   宝宝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