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喜欢抱着毛绒玩具,是心理有问题?揭开“依恋物”背后秘密

文|凝妈

因为疫情的关系,2岁的二宝跟着爷爷奶奶住了2个月,这段时间很乖,只不过有了一个和之前不一样的变化。

孩子总喜欢抱着毛绒玩具,是心理有问题?揭开“依恋物”背后秘密

二宝忽然特别喜欢一个小牛毛绒玩具,睡觉、吃饭、玩都要抱着它,否则闲下来就会吃手。他把小牛当作自己的好朋友,还给自己起名叫“小牛”,给爷爷起名叫“大牛”。聊天的时候,都会以“大牛、小牛”相称,感觉很温暖。

这段时间回家了,回来的时候忘了带小牛玩具回来,不过家里还有一只。奶奶家的那只是小男牛,我们家的那只是小母牛,穿的衣服有所区别,整体感觉差距不大,二宝同样很喜欢,既然没有小男牛,他就用小母牛代替。

他跟小牛可亲了,小牛的身上,要是落了一根头发,他赶紧给他拿下来,生怕小牛不舒服。还会抱着小牛,做出把尿的动作。在家里有个小小的区别,就是晚上睡觉时可以不搂着小牛,在爷爷奶奶家可不行。

孩子总喜欢抱着毛绒玩具,是心理有问题?揭开“依恋物”背后秘密

有时候奶奶会叹气:孩子这是咋了,真奇怪!

还记得同事家3岁的女儿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她特别喜欢一个小被子,已经脏得不成样子了,也不允许妈妈给她拆洗。在家里不管到哪个房间都要拖着小被子,晚上没有小被子睡不着觉。

同事甚至怀疑:这孩子不会有心理问题吧?

孩子们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喜欢依恋某一个物品呢?其实是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再加上一些特殊事情发生,孩子需要用一些替代物来安慰自己。

孩子总喜欢抱着毛绒玩具,是心理有问题?揭开“依恋物”背后秘密

孩子总是喜欢抱着毛绒玩具,是一种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分析指出,无论是恋人还是恋物,依恋关系的产生都是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的表现,宝宝依恋母亲或身边某一物品,都是为了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孩子在出生以后,主要由母亲负责照顾,给他温暖的怀抱,给他甜甜的母乳,陪他玩、哄他睡,他已经习惯于被母亲温柔对待,内心的满足感和安全感都非常充足。

但是很多妈妈不能从早到晚一直陪着孩子,一般在孩子五六个月的时候,就该去上班了。妈妈一旦上班,白天不能见面,只能晚上见面,在白天这段分离的时间里,孩子即使得到看护人最好的照顾,也会因为暂时和妈妈分开而感到焦虑和恐惧。同样的,也适应于妈妈突然和孩子长时间分开的情形。

孩子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就会自己寻找一个替代物,代替妈妈那种温暖的感觉。所以孩子一般会选择毛绒绒的、软绵绵的,抱起来又舒服又温暖的物品,比如毛绒玩具、小被子、小毯子等等。就像恒河猴实验中,婴猴更喜欢和绒布猴接触一样。

孩子总喜欢抱着毛绒玩具,是心理有问题?揭开“依恋物”背后秘密

皮亚杰认为:学龄前的孩子一般会把有生命物体的特征加到无生命物体上,也就是万物有灵。

所以,我们看着只是一个不会动不会说话的玩具,在孩子的眼里,这些物品却是有生命的。他们可以听懂他说话、可以听他的指挥,可以随时陪伴他,让他可以随意掌控。二宝照顾小牛的情景,就说明他把小牛当作一个和他一样的孩子看待。

一件经常被孩子抱着的物品,上面会有一种熟悉的气味,这种气味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因为人也是高级动物,动物辨别亲属关系的方式就是靠鼻子去闻气味。孩子每次抱起这个玩具,那种气味,就让他找到熟悉的感觉,很有安全感。一件物品一旦更换或者清洗之后,气味消失,孩子找不到熟悉的感觉,就会充满焦虑。所以,同事家的女儿不允许拆洗脏了的小被子。

孩子总喜欢抱着毛绒玩具,是心理有问题?揭开“依恋物”背后秘密

孩子依恋某样物品的行为,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消失?

《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中说,宝宝产生依恋行为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至3岁之间,尤其在2岁时最为强烈。

从开始的时间来看,也就是孩子和妈妈开始分离的时间。孩子产生了分离焦虑,就需要找一个情感拐杖进行代替。2岁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意识萌发的关键时期,寻找一个依恋物,正是孩子在构建安全感的过程。不是孩子缺乏安全感,而正说明孩子心理能力得到了提升。

依恋物可以帮助孩子缓解情绪、适应环境,让孩子在没有妈妈在的日子里,也同样开心快乐。就像二宝,和妈妈在一起两年,突然离开两个月,也没有在晚上哭着喊着要妈妈,而是自己想办法把情感寄存到了小牛身上。

孩子什么时候才不需要依恋物呢,并没有准确的时间限制。一些敏感的孩子依恋的时间会更长,一些比较大条的孩子依恋的时间更短。

大宝没有特别固定的依恋物,但是只要有刚买回来的新玩具,他都会特别依恋,每次都要搂着睡觉,这种现象到8岁就完全消失,现在并没有依恋物。

20几岁的傅园慧小时候喜欢小毛巾,长大后还是喜欢一根红带子,持续的时间还是蛮长的。

孩子总喜欢抱着毛绒玩具,是心理有问题?揭开“依恋物”背后秘密

当孩子有依恋物时,应该对他更好一点

发现孩子有依恋物了,我们首先要感到开心,说明孩子有自我寻求安慰的能力了,慢慢也会区分客观感知的客体和主观构想的客体,正在由“完全依恋”走向“完全独立”。但是,我们也要识别一些客观信号,应该对孩子更好一点。

《读懂孩子的敏感期》中说,每个黏妈妈的孩子,内心都深藏着怕被抛弃的恐惧。

当孩子有依恋物的时候,一般有这些前提:

我们可以这样做,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借助依恋物安慰自己的阶段。

孩子总喜欢抱着毛绒玩具,是心理有问题?揭开“依恋物”背后秘密

首先,保护好孩子的依恋物

我们要做到爱屋及乌,孩子喜欢的、珍视的物品,我们也要把它视若珍宝,妥善护理。我们重视孩子的物品,孩子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当玩具不小心掉在地上,我们赶紧抱起来,就像孩子摔倒在地一样重视。当孩子让我们替他保管一下时,我们也要郑重其事地抱在怀里。孩子不允许清洗的玩具,就不要偷偷清洗,一定征求孩子的同意。保护好依恋物,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心理状态。

其次,多和孩子拥抱

孩子之所以喜欢依恋物,就是享受那种抱着、抓着、亲着的感觉。我们有时间的时候就要多和孩子拥抱,让孩子重温小时候那种被紧紧搂在怀里、有依有靠的感觉。孩子被拥抱的时候,就会充满力量,那种分离的恐惧和不安的感觉,就会瞬间消失。当我们的拥抱足够的时候,孩子就不会把依恋物当作“精神保险带”。

著名家庭医生维琴尼亚·萨提尔说:我们每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生存,需要8次拥抱才能维持正常状态,需要12次拥抱才能有所进步。

孩子总喜欢抱着毛绒玩具,是心理有问题?揭开“依恋物”背后秘密

最后,多给孩子准备几个替代品

为了防止孩子总是依恋某一个物品,或者想换洗时孩子能轻松同意,不妨多给孩子准备几个玩具,孩子就不会对某一个物品特别专一,而是只要有个差不多同样可以得到心理安慰。就像二宝,家里有两只小牛,只要拥有其中一只就可以。大宝则是喜新厌旧,当时玩具买的较为频繁,只要有新玩具,他就不会总是依赖旧玩具。

《儿童行为心理学》中说,为孩子多准备几个“迁移载体”,孩子就可能会领悟到:这些是没有生命的物品,而不是有感情、能交流的人。

孩子总喜欢抱着毛绒玩具,是心理有问题?揭开“依恋物”背后秘密

结语

孩子有“依恋物”是孩子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不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相反,如果孩子在恐惧时,不懂得借助“依恋物”安慰自己,则容易缺乏安全感,这才是更令人担心的问题。当孩子有依恋物时,我们要正确对待,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保护依恋物,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爱,孩子一定发展得更好。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孩子   心理   喜欢   小牛   焦虑   气味   被子   安全感   毛绒玩具   恐惧   温暖   玩具   物品   秘密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