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出了个中考状元,是福还是祸?

写在前面:

澄心是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从师范学校毕业的第一年,她进入了一所才创立不久的新学校,名不见经传。两年后,这所学校奇迹般地出了个中考状元。

大家猜猜,从此之后,全校师生的日子变得怎么样了?

以下是澄心的自述。


01

出中考状元之前

大家更愿意慢下来


我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就进入了一所理想中的学校,有经验的老教师们很关心我们年轻教师。


我在教学中的理念比较新,提倡多读书,多写作,多分享。老教师们都很支持。因为每天有大量的习作要读要点评,我总是批改作业到深夜,一位老教师知道后说:“精神可嘉,但是要注意积蓄自己在工作中的幸福感,只有自己感到幸福,你工作的对象,学生才会感到幸福,才有可能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有一次,全校模考,年级组长在监考结束时情绪激动地来到办公室,招呼大家坐下听她分享一篇学生的习作,是我班上的学生,她从爸妈离婚那一刻决定长大,决定勇敢坚强,自信乐观。年级组长慢慢地读着,老师们静静地听着,大家都湿润了眼眶。老师们都恭喜我,功夫不负苦心人,读书写作的效果虽然缓慢,但是一步一个脚印,很扎实。


有位男老师,因为头发掉了一圈,只剩头顶上一点儿,被大家取名为“地中海”,“地中海”老师教语文很有经验,经常告诫我们:“教语文要多读书,否则很难长久,学语文也要多读书,多读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大家都深以为然,经常组织一起读书学习。跟其它学校比,我们走得更慢,但是大家都觉得,慢下来,孩子会走得更稳、更远。


工作之余,老教师经常带着学科组上的老师们小聚。我在老教师们的带领下,慢慢找到了归属感,也很为我自己是一名老师而感到骄傲。



02

做梦也没想到

我们学校能出一个中考状元


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我们学校的中考考出了一个状元。


中考状元,这是我们所有人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学校是刚成立四年的新学校,从来没有在中考上有过任何野心。所有领导和老师奋斗努力的方向,不过是兢兢业业站稳脚跟,对得起信任我们的学生和家长。能出这个状元,十有八九是机缘巧合。


大家都高兴坏了,学生、家长、老师、学校普天同庆。


“太有面子了,现在我只要说是哪毕业的,他们都会问我是不是那所出了中考状元的学校!” 刚毕业的学生兴高采烈地说。


老师都由衷的自豪,大家奔走相告,很快,消息在各班家长群里疯传,记者和当地报社,媒体也都纷纷赶往学校,在核实了具体分数成绩之后,学校门口拉起了大红横幅,校园里一派喜庆气氛。


很多年后,我站在校门口,告别这个奋斗了十五年的学校,我回想起得知第一次考出状元的那一天,大家欢天喜地的样子,突然觉得,命运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


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出了个中考状元,是福还是祸?



03

初代状元之后

连出两个状元


如果说第一个状元是偶然,那么第二个状元的产出大大刺激了所有人的野心,这是偶然产生的必然啊!


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于是在校领导的提议下,每一位教过状元的学科老师都认真准备,给大家做了经验分享交流会,大家开始从偶然性中寻找必然规律。学校也开始关注每次大考小考的成绩。


每一个年级也开始制定自己的年级目标和策略,为了不能输,大家都把目标对准了中考状元。


学生到校早读的时间开始在比较中攀升,从7:20提前到6:50。中午午休时间也逐渐被试卷、作业讲评占用。常常是学生饭还没吃完,科任老师就已经站在门口,试卷就和着餐盘一起飘落。放学后,各班增设的自习课也开始逐渐被各学科老师挤占,有时候出现两个老师在教室里抢课的情况。实在抢不到自习课,那么第二天的课间操大概率也要被征用了。


一夜之间,似乎所有的人都变了,老师,家长,孩子……


一次期中考试,我所任教的班级成绩不理想。


班级里一位小女生的妈妈打电话来质问:“你竟然能带孩子在课堂上吹牛聊天,竟然没有作业,竟然让学生看小说?快给我换人!”


接电话的时候,我站在公交车站台上,电话那头的咆哮声,把我手机电量慢慢耗尽。我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我又想起学校语文大组长的话:“就不能站着教书,老求着学生去读书,有意思吗?拿出点魄力来把成绩搞整上去,自然不敢有人看低你!”


是我错了吗?把做题的时间用来读书,用研究答题技巧的功夫品味每一篇文字,把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可是这些不能在每月一次的考试中发挥作用,看出成效,我该怎么办?


我开始寻找平衡,尽量在拥挤的作业和模考中挤进阅读和阅读笔记的可能,课也越备越仔细,在解题技巧,作业讲评中,穿插一些我认为重要的延伸拓展,作文的布置,在题目上更用心地设置,每天把学生的作文带回去加班批改,争取做到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用心的点评。


用了三年时间不停地在屈服和抵抗中挣扎,在大家都不看好自己班级的情况下,最后中考成绩有了很好的突破,在全校排名前五。


与此同时,我们学校出了第三个状元。


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出了个中考状元,是福还是祸?



04

荣誉背后,大家变了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学校名声大振,学生和家长蜂拥而至,我们开始严重稀缺老师,各个学校的教学能手也就越来越多地向我们学校集中。


一种竞争的紧张氛围悄然裹挟了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老师学生无人幸免。


大家开始单打独斗,办公室里各班级复习备考资料开始变成自己老师的秘密武器,绝不外传。


门口复印店的老板也深谙其中的门道,各班级的试卷复印好后都是单独放到班上,决不会让他们在办公室里出现,即便是学生到复印店里,他也要弄清楚班级来路,决不会泄露了其他班级的内部资料。


因为这样的好口碑,复印店老板依靠着各个班级每学期大量的试卷、资料的复印,竟然从一个小小的复印室,做到了十几台复印机同时开工的复印厂。


班级之间,老师之间,一个班里的同学之间,到处充斥着比较和挤压。各班的墙上到处贴满了PK榜,大家都在和自己的假想敌竞争输赢,哪怕是一次极小的考试,哪怕是一两分之差。


在一个性格开朗活泼且成绩优越的女孩的日记里,认真地写着:“他算什么,竟然敢英语比我多一分,你等着!”


又一个新学期到来,我被任命为班主任,自觉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


我开始变成自己心中最鄙视的老师的模样:每天一大早奔赴教室,坚决打消那些早到来抄作业的念想,并像老鹰一样敏锐的捕捉每一个不专心早读的眼神;失去等待的耐心,对那些懒惰散漫屡教不改的陋习咆哮;在家长微信群里频繁@家长, 增加作业量,占用午休和课间……


我自己的生活中除了上课、考试、批作业、讲试卷以外,没有任何念想,吃饭都是随意扒拉几口。


有一个周五,我在教室里一边守着学生自习,一边拼命快速批阅着上一节课学生的默写,回到办公室里赫然看见桌子上仍是试卷堆积,作业成山。那些试卷是我可以料想的周末时光,那些周末是我可以预见的未来,那一刻,我忍不住扑在推挤的办公桌上抽泣起来。


我想,也许,就是那一刻,我动了离开的念头。



05

当教育变成了KPI


除了抓学习,学校额外的会议也让人不堪重负,每次月考期中期末之后,各种质量分析会让人应接不暇。从放学后六点开始开到半夜是常事。


接到会议通知,办公室的同事们都纷纷往家打电话。


“喂,明天我们开会,接不了娃,你能接吗?…..那怎么办?我不管,我可先跟你说了啊,我管不了,随你便,就你的事重要,我的就不是事吗?”


听着同事的电话,忽然想起,明天娃儿班上的家长会又要缺席了,老公出差,今天得跟爷爷说好明天去接孩子开家长会,只是上次老师特别交待不要让老人来开会的,算了吧,只能这样了。


会议上,年级组长在大屏幕上打出各班各科成绩纵向横向比较图,然后逐一分析,数据说话,事实说话。


然后是各班级各学科老师就自己本班本学科此次考试情况做情况说明和成绩汇报。


轮到“地中海”老师发言了,他上有老下有小,妻子是医院的护士,经常加班和值守夜班,所以家里的大小事基本都是他一人在处理,学校里带两个班的学生,还是一个班的班主任。好多当年跟他一起来学校的老教师都走了,他还坚持着。


“这是中年教师的困境。”他好像是瘪了气的皮球,蔫蔫的。“确实,中年教师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匮乏,家累不轻,责任不小,尤其带两个班的主科,又是班主任,需要面对一百二十个学生和二百四十个家长,暂且不说班级事务,光学科上的担子就很重。当语文老师本来就要吃苦,就要耐得住性子,那么多年了,我清楚,可是……哎,说起来又好像是在找客观原因逃避现实,坚持吧,挺住。”他苦笑一下,结束了发言。


轮到小李老师发言了,小李老师虽然年轻,却因为任教班级成绩突出备受校领导推崇,一路高歌猛进,现在是统领二十几个班的语文大组长。


“得高分者得天下,我们学校的荣誉不能毁在我们手里,我们当中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所以状元的接力棒必须传承下去。每个年龄都有自己的优势,你不发挥优势拿高分,就是在找借口拖后腿,时间长了大家就算不说,你也没脸待下去的是吧。”大组长意味深长地看向“地中海”,“地中海”顶上汗津津的头发显得更少了。


“其实我们已经忍他很久了,老是拖后腿,下学期跟学校反映一下换到别的年级去,我们年级庙太小。”


听着旁边年轻人的议论,我心里生出一种兔死狐悲的哀伤。“你还不知道吧,听说家长四处打听各班分数,已经给学校打电话要求换老师了……”


晚上十一点,走出会议室,整栋教学楼寂静得能听到每个人沉重的心跳。老师们走过学校操场,每个人都和别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月亮把凛冽的寒光洒向每个孤单的身影,校门口的街道上冷清的只有树叶簌簌的声音,一种让人窒息的压抑包裹着每一个人,就算是在空荡荡的大街上仍然让人无法顺畅呼吸。



06

我得走了


从我第一次动念头要离开,到真正的逃离,我挣扎了整整七年,想放弃,又舍不得。19年我带的那届孩子考试成绩很不理想。那年的中考,整个学校的平均分是全市第一,但我在本校的成绩排名是倒数。


在看到自己真的在拖后腿时,我不再挣扎,我得走了。


那个暑假,我来到空荡荡的学校收拾整理自己的办公桌,脚边的盒子里是我整理出来的杂物,一张照片放在最上面,那是我和第一届学生的毕业留影。


照片上的我稚气未退。身边的孩子们笑容明媚。


我又想起我师范刚毕业时第一次来学校试讲。


上完试讲课,我从三楼楼梯上下来,墙壁上的白瓷砖亮得晃眼。我脚步轻快,刚才上课时孩子们明亮的眼神,后排听课老师们颔首微笑的表情,都在我眼前回荡。


这时候一个男孩子从楼上追下来问:“老师,下学期开学时你会来我们学校教书吗?”


“会的,一定会来的。”


我笑着朝他挥手。



追问:

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好吗?


三四十岁的我们,回忆我们的小学中学经历,我们没有那么多作业,老师们也没有那么多严格的KPI,我们中的很多人是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但我们青少年阶段的幸福并没有完全被毁掉。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压力更大、作业更多,厌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们一直很困惑,我们的经济情况越来越好,国家给教育的经费越来越多,可是教育为什么越来越鸡血、越来越没有耐心,甚至缺乏人性?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是怎么改变的?


今天的这篇文章,它不是个案,通过它,我们可以微观每一个学校的变化——在中国大多数的中学里都有一个奇怪的契机,从此之后每次考试后要开质量分析会、老师们开始抢自习课、体育课、音乐美术课,甚至是课间操……然后把“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标语贴在了墙上……


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强大,资源越来越丰富,可是我们还需要用考试淘汰掉多少人,才明白人的宝贵呢?



END



作者简介:澄心,成人写作营6班学员,现居昆明,热爱写作,用心生活。

教育点评:舒雯,童书妈妈编辑部运营总编辑,长期负责图书的选品推荐和阅读栏目,每个月都会过眼上百本童书,是童书妈妈团队里“对童书最为挑剔的人”,也是最热心推荐好书的人。


编辑:涉川、几禾

值班编辑: 晓理、小小、小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状元   中考   地中海   拖后腿   学校   作业   名不见经传   试卷   班级   家长   成绩   老师   孩子   教师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