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高分历史神书,大明王朝普通又特殊的一年《万历十五年》

前言

初知《万历十五年》,是当年在电视上看《大明王朝1566》看得入迷,遂上网搜查相关信息,便见有不少人推荐此书。那时年少,虽起过翻阅细读的念头,终是顽事较多,未曾真的一览。

再见此书,却是在前两年《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之手。高育良于《万历十五年》,祁同伟于《胜天半子》,前者虽不如后者般把《胜天半子》奉为圭臬,但看剧情也知高育良书记因《万历十五年》而结识高小风,从而人生走向另一条道路。于是,我又动了看书的念头,至今年今时方得以行动。


豆瓣9.0高分历史神书,大明王朝普通又特殊的一年《万历十五年》


大历史观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在《万历十五年》的附录里略微叙述了一些,由于篇幅有限,故只是大概阐释其涵义。

黄老所言,由于自身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才越来越把眼光放大,才知道个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此处之大,不仅仅是大而全之体量大,更着眼于时间长河上的波澜起伏。把一年或几十几百年的时光缩于一瞬,置于中华五千年的时间长河上,看河中或曲折回旋、或暗流涌动、或平波蜿蜒,观历史长河潮汐潮涨,关注其上的关键节点,摸到隐藏在王侯将相剪影下历史的真正脉络,就是我所理解的大历史观了。

豆瓣9.0高分历史神书,大明王朝普通又特殊的一年《万历十五年》

如此观察角度,便颇有一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感觉,反而能更客观地去看待一些历史问题。我们将发现个人的矛盾与努力在此历史背景中如沧海一粟,一个浪头打过来便随波而去。

恰如本书中提到的六人-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不管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如何有益或者无益,对于当时的明朝社会,终没起到太大的作用。我们更多地要去看时代的背景、集体的行动和智慧。


豆瓣9.0高分历史神书,大明王朝普通又特殊的一年《万历十五年》

当然,《万历十五年》关于上述六人的描写都很精彩,尤其是以前较少听闻的首辅申时行,调理阴阳、平衡官场,说起“缝补”工作,可比严嵩做的好,是我心目中古代儒家弟子的文臣经典形象。而张居正,在我的感官中却近于霍光,是权臣而非文臣。

黄公写书,擅长以小见大,写经典历史人物而纵观社会背景,再引申至历史角度,回头看人物和王朝的兴衰。

比如首辅申时行,他身为张居正后后一任继承者,充满了偶然,又似乎是必然。前任张四维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回家守孝,接着一病不起,排名在他前列的马自强和吕调阳也相继病死,资格最浅的他才得以上台。

豆瓣9.0高分历史神书,大明王朝普通又特殊的一年《万历十五年》

有个名人曾经说过:“政治,就是比谁活得久”,申时行做到了。

时人评价他“蕴藉不立崖异”,对比一年前起居八座,纵横睥睨的张居正,他似乎显得太过温和谦让而又毫无作为,充当着朝堂的和事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政治风波中进退维谷,提出解呈十一次之多似乎庸碌平凡的首辅(相对于张居正),也有着自己异常的坚持。

那就是他身为儒家弟子所信奉的治世圭臬-仁,即是“道德”。几十年如一日的经筵-明朝皇帝的功课,届时文武百官,翰林学士都要按照严格的礼仪到场,规矩繁琐,且时长枯燥。


豆瓣9.0高分历史神书,大明王朝普通又特殊的一年《万历十五年》

他一直在坚持举行这令人厌恶的经筵,因为这符合礼仪规程,是显示皇帝神圣权威的方式。他也许不能像张居正一样大刀破斧地去改革大明这个封建王朝,但他可以靠礼仪和道德去维护王朝不至于崩溃。

要真正了解黄的大历史观,需要去看他的另一本书-《历史的主角: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此书以商周为开端,明清为结尾,融中华上下五千年为一卷,可谓深刻地体现了黄的大历史观。

道德和法律

在本书中,黄公多次提到明朝是由两万名文官和背后的士绅地主所掌握,而维系官僚集团内部以及与两万万农民的规则不是法律而是道德。

这里我开始是有点不认同的。刚好近来我读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里面六个事件明朝法律的运用无处不在。且此六个事件是马伯庸从故纸档案里翻出,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讲述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真实政治生活。跟《万历十五年》的大历史观,王侯将相,一大一小,相映成趣,用来对比着看,别有一番滋味。


豆瓣9.0高分历史神书,大明王朝普通又特殊的一年《万历十五年》

对比着《万历十五年》看了《显微镜下的大明》之后,我觉得黄公书中法律一说并非法条法规等实物,而是一种法律精神。诚然,明朝法律是不完善,但相较于当时的东亚文化圈乃至世界来说,都算的上一部较齐备的法律,尤其是其中关于民法和经济方面法律的范围延伸。

说起来,中国的法制史一直以来都算的上先进,无论是在1975年底发现的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关于秦律的内容,还是之后的唐律,大明律,除了在商业上的立法一直欠缺,法律制度体系都建立的比较完善。

然而在中国,一直以来道德是至高无上的,有汉一朝,为了社会道德而枉顾法律被举为孝廉的名人还不少,譬如前些年的高利贷辱母杀人案,就有人以汉朝董黯为例,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法律虽有,然用之于人,天子可随意决断赦免,官员可欺上瞒下糊弄,法律便形同虚设。


豆瓣9.0高分历史神书,大明王朝普通又特殊的一年《万历十五年》

所以,封建社会的法律,在于人治,而人治,在于儒家所宣扬的道德。法律既然不能约束官僚集团,而是因人道德问题和人君的喜好去惩处,它便失去了权威性。

故黄公说在明朝,道德高于法律和技术,因为法律不能适用掌管大明帝国的那群人,反倒是道德可以。而当时儒家所宣传的道德,解决不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反倒禁锢住思想的萌发和社会的发展。

最后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然而我观史书,更喜欢看王侯将相建功立业,谋士重臣计策百出。某位伟人说过,与人斗,其乐无穷。那看人斗,其乐更无穷。看热闹,大概真是人类的天性。看完《万历十五年》,却并未满足我的天性,只能再去回味《大明》了。以《大明》佐《万历十五年》下饭,胃口大开,当可大快朵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大明   王朝   云梦县   万历   半子   儒家   申时   明朝   历史观   历史   此书   豆瓣   礼仪   道德   法律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