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奇幻大片?

作者 / 无念


春节假期过半,今年春节档你们看了几部?最喜欢哪部呢?


截至目前,《唐人街探案3》票房成绩一马当先;《你好,李焕英》紧随其后,热度和口碑更是不断提升;《刺杀小说家》暂居第三,影片特效和整体质量也得到一众好评。整体看来,随着春节假期后半程观影热潮的逐渐降温,春节档的“三强”大局似乎已然形成,但有关今年春节档的讨论,其实还远未停止。


早在春节档前,我们就曾聊到过,今年春节档影片在类型方面可谓是相当多元,其中涉及到“奇幻”类型元素的就占了三部,分别是《刺杀小说家》、《侍神令》,以及《新神榜:哪吒重生》。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奇幻大片?


回顾过往的春节档,奇幻片也几乎从未缺席,其中不乏《美人鱼》30亿+、《捉妖记2》20亿+这样的超强选手。然而直到2019年,春节档中唯一一部奇幻片《神探蒲松龄》,即便有成龙大哥坐阵,最终票房也不到两亿。到了今年,即便有三部奇幻片齐上阵,虽然整体评价都很不错,但票房体量似乎并不及预期。


国产奇幻片卖不动了吗?为什么奇幻片数量不少但难出经典?我们到底还需要什么样的奇幻片?今天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一聊国产奇幻片的那些事儿。


什么是“奇幻”?


在聊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厘清几个大家容易弄混的概念:科幻、魔幻、玄幻,以及奇幻。


首先是“科幻”,这个很好理解。“科幻”和“奇幻”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尽管都属于“幻想片”的范畴,但科幻片明显是基于科学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尽管这其中有些科学理论尚不被学界认可,但只要是遵循一套可靠的逻辑架构,仍然可以被称为是科幻片。相比而言,奇幻片的想象力则更加天马行空、不受限制,也更容易脱离科学的理论框架去发散。


“奇幻”的英文是fantasy,当这个词引入中国后,又与另一个词产生了联系,即“魔幻”。顾名思义,魔,即魔法、魔力、魔术等。因而,“魔幻”多根植于西方的文化背景中,侧重于具备某种人类行为的虚构形象,且往往具有常人不具备的超常能力,比如西方文化中传统的魔鬼、巫师、法师、超能力者等等。


而“玄幻”一词则最早出现于网络文学当中。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学文体,玄幻小说往往具有十分明晰的神秘色彩,结合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应运而生。有学者认为,“玄幻”是东方神话世界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合,相比“奇幻”,它的界定似乎要更为狭窄,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并不在于“幻”的表达,而是在于其产生的背景。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奇幻大片?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奇幻片和科幻片同属于“幻想片”的大范畴内,但前者的概念范围更为宽泛,往往也包括了魔幻片、玄幻片等子类型。尤其是随着类型电影的不断发展,不同类型之间的界限也趋于消弭融合,很多主打“魔幻”、“玄幻”元素的电影也都被统称为奇幻片。


对于国产奇幻片而言,真正发轫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电影开始将“娱乐性导向”作为改革的主要方针。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兴起,以及国内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电影也开始逐渐朝着类型化市场化的方向迈进。


2005年,《神话》、《无极》两部奇幻大片的诞生,代表了某种新的尝试,只不过在当时并未形成规模化的气候;而且当时的技术发展尚不到位,在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压制下,国内观众对于国产的奇幻大片普遍并不太看好。直到2008年,陈嘉上执导的《画皮》以小博大,以 2.25 亿的票房成绩荣获年度票房亚军,让人们看到了奇幻电影巨大的商业潜力。


在那之后,国产奇幻片开始不断进入观众们的视野,并不断刷新票房纪录。《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画壁》、《白蛇传说》、《四大名捕》、《画皮2》……这些影片虽然大多数口碑都往往不尽如人意,但几乎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无一例外取得了亿元以上的票房成绩,这更展现了市场对于该类型的巨大需求。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奇幻大片?


2013-2014年,国产奇幻片生产进入平稳状态,其中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曾以12.47亿的成绩登顶过当年的票房冠军,并引发了一阵《西游记》电影改编的热潮。2015年之后,国产电影市场发展蓬勃,奇幻片数量也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据统计,2015-2017年间,共有16部真人奇幻片上映,其中《捉妖记》、《美人鱼》的票房都是年度冠军,口碑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目前看来,国产的奇幻电影往往多基于传统的神话志怪传说改编,包括《西游记》、《封神榜》、《山海经》、《聊斋志异》等等。近几年,奇幻类IP的范围不断扩大,从传统的文学作品延伸至当下的网络文学、游戏、动漫等等。仅以今年春节档的三部奇幻片为例,《刺杀小说家》改编自作家双雪涛的同名短篇小说;《侍神令》改编自现象级游戏《阴阳师》;《新神榜:哪吒重生》则是脱胎于《封神榜》中的故事和角色,将传统的哪吒形象进行了解构和重述。


国产卖座奇幻片有怎样的特点?


通过梳理国产奇幻片的发展脉络,不难看出,奇幻片在国内往往具有很广阔的市场群体。我们总结了目前国产奇幻类型片票房前25名的作品,并得出了以下的一些规律。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奇幻大片?


通过表格可以发现最直观的一点,也是上面刚刚提到的,国产奇幻片大多数都改编自传统的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


表格里光是出自《西游记》这个IP的,25部里就占了7部,既有真人片也有动画片;出自《封神榜》的有两部,分别是冠军《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去年国庆档的《姜子牙》。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奇幻大片?


剩下的影片里,多数都能找到原始的IP来源。比如《寻龙诀》出自天下霸唱的著名小说《鬼吹灯》系列,《盗墓笔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分别出自南派三叔和唐七的同名小说,这几部网络文学作品在市场上都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因而IP也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


《妖猫传》改编自日本作家梦枕貘的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白蛇:缘起》取材自民间传说《白蛇传》;《大鱼海棠》的创意源自《庄子·逍遥游》,融合了《山海经》、《搜神记》中的传统元素。


另外,系列IP的续作往往同样具有比较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比如著名的《捉妖记》系列,在第一部取得巨大的市场反响后,第二部在口碑遇到滑铁卢的情况下,同样取得了超过20亿的票房。08年的《画皮》取材自《聊斋志异》,引发现象级关注,四年后的第二部更是在此基础上实现大幅飞跃。徐克的《狄仁杰》系列是建立在狄仁杰这个人物IP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观众培养,同样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


从类型细分上来看,奇幻片也多和其他类型进行融合


国产奇幻片的冠军是饺子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是一部动画片。在国内,动画片仍然算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类型,有比较明显的受众群体。不过,本片成功突破了这层群体壁垒,实现了巨大的成功。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奇幻大片?


此外,《姜子牙》、《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都是动画片,再加上如今正在公映的《新神榜:哪吒重生》,以及未来将与观众们见面的《西游记之再世妖王》、《白蛇2:青蛇劫起》、《深海》等一系列作品,都表明了国产奇幻类型动画片仍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还有另一类奇幻片,如《超时空同居》、《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等,这些其实从主类型上来看,应划分至爱情片范畴,但剧情里涉及到奇幻的元素,比如平行时空、时空穿越等概念。相比上面提到的奇幻片,这类影片往往并不依靠宏大的视效场面取胜,反而突出其文本自有的爱情、喜剧等元素,奇幻只是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助力点存在。


最后,从文本和叙事的层面来看,传统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由于观众对故事过于熟稔,且原价值观过于陈旧,因而很难再引起如今观众的共情。因此,如何通过颠覆性解读和复杂的人物塑造,让这些经典故事在当下语境中重新焕发生机,这成了创作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其对于原著的颠覆有巨大的关系。影片将原著里“神将”身份存在的哪吒,改编成一个被误解被歧视、具有反叛精神的个体的成长故事,以个体观照现实,通过“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升华唤醒大众共鸣。同样的,《白蛇:缘起》将白蛇与许仙的前世因缘娓娓道来,增加了人妖相恋的合理性元素,也与当下泛化的爱情观相吻合。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奇幻大片?


而在《画皮》中,文本丰富了狐妖小唯的身世背景,让她“小三”的身份“合理化”,同时也让观众们对她产生了一定的同情;而影片最后王生对于家庭的回归,原配夫人为爱所做的牺牲,以及狐妖作为“小三”形象的退出,这些表达也都贴合了当下人们的恋爱观,让一个奇幻故事产生了某种现实的观照意义。


我们为什么需要奇幻片?


坦白来说,国产奇幻片类型的票房上限的确很高,但这些影片的质量也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仅以表格里列出来的25部作品为例,其中豆瓣评分在6分以下的作品就有10部;而在这些评价不及格的作品中,光是《西游记》IP衍生出的作品就有5部,占了一半。这也从某个侧面证明了观众们对于这种家喻户晓的故事感到一丝疲倦,如果改编作品难出新意,自然也很满足大家的期待。


不仅如此,前几年,在奇幻片类型刚刚进入市场,并处在不断摸索发展的阶段时,该类型几乎成了一个稳赚不陪的买卖。然而近几年,随着观众们对于所谓大场面大特效进入审美疲劳的倦怠期,有些故事无聊、口碑较差的奇幻片也变成了赔钱生意,不再受到市场的青睐。比如《爵迹》、《阿修罗》、《神探蒲松龄》等等。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奇幻大片?


仅以2020这一年来看,大多数奇幻片,或者是包含奇幻元素的影片,都离不开口碑“扑街”的下场,包括《如果声音不记得》、《月半爱丽丝》、《赤狐书生》等。而在疫情的冲击下,还有一批重视效的奇幻大片纷纷“院转网”,如《冷血狂宴》、《征途》、《怪物先生》等。


如果奇幻片变得既不叫好,又不卖座,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情报君认为,面对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去看待。


首先,奇幻片是证明一个国家电影市场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刚需


有观点认为,检验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三大类型片,分别是军事(战争)片、科幻片以及奇幻片。好莱坞之所以引领全球,就在于它在这几个领域每每发起技术或视觉的革命。反观我们国家电影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后,正是通过这类影片实现工业化的进步,无论是《八佰》,还是《流浪地球》,都从不同的类型角度给国产片树立了某种标杆意义。


而从奇幻片的类型来看,从《画皮2》到《捉妖记》,再到《美人鱼》,同样证明了国产奇幻片所具备的市场意义。大制作大场面的商业类型片能够不断抬升国内市场的票房体量,同时大片也是最适合热门档期的存在。只有体量上去了,电影市场才有可能诞生出更为细分和多元的选择。所以,尽管这些作品可能口碑平平,甚至不尽人意,但它们具备的商业价值仍然是十分巨大的。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奇幻大片?


退一步讲,奇幻片由于特效场面较多,制作周期也往往较长,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试探国内电影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早年间,国产大片经常由于“五毛特效”遭人吐槽,而经过了多年的摸索发展,从《寻龙诀》到如今的《刺杀小说家》、《侍神令》,国内特效也早已摘掉了曾经简陋的帽子,甚至可以和好莱坞相抗衡相媲美,这都是工业化发展成熟的成果。


其次,观众们也始终需要奇幻片,尤其是在一个娱乐性导向的市场来看,这类“大餐”仍然是多数观众前往影院的首选。


虽然近几年奇幻片整体形势不如前几年繁荣,但与其说陷入某种瓶颈,倒不如说该类型的发展逐渐进入了冷静期。这种冷静期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市场和资本的冷静,二是观众的冷静。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投资方在面对项目时更加冷静了,毕竟成本越高风险越大,烧钱越多并不意味着就有相应的回报。失败的案例要尽量避免,成功的案例才值得学习,所以我们可以从过往成功的项目中总结出一套经验:热门IP打底+知名卡司加盟+黄金班底助阵+合适档期宣发+顶级特效加持,成功的奇幻片往往是以上几点的集合,缺一不可。


而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在面对选择时也更谨慎了。如今的观众们早已不仅仅满足于“奇观”场面的呈现,相比较而言,一个精彩的故事+普世的价值情感才更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同时,观众审美的变迁,口味的转变,也从某个侧面表明了创作者的创作观念也需要不断精进。“五毛特效”该被唾弃,但花花绿绿、浮夸笨重的场景设定和美学风格同样应当被摒弃。


情报君认为,幻想类影片仍然是未来市场和资本的首要追逐对象,无论是科幻还是奇幻,无论从市场还是观众的角度来看,都仍然大有可为。但前提是,创作者需要尊重创作,尊重市场,尊重观众。只要潜心打磨,戒骄戒躁,好的作品一定是可以得到市场认可的,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促使整个市场进入良性循环。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奇幻大片?


总之,国产的奇幻片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我们多方的共同努力。期待未来涌现出更多市场口碑双丰收的奇幻片,不仅抬升票房天花板,也能为国产电影工业化发展持续助力。


参考资料:

1.彭婉颖:《国产奇幻电影创作流变与特点研究》

2.朱怡淼:《新世纪中国奇幻电影对中国传统故事的改编》

3.曾念群:《中国奇幻电影的十年得失与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哪吒   封神榜   奇幻   西游记   画皮   白蛇   票房   口碑   大片   观众   影片   类型   故事   作品   电影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