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迷茫的壹读君|丸子

许久没有发出“卧槽”的我,被一个谣言整破防了:

王健林去世了。

事情经过很简单:11月14日晚间,一则关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先生去世”的谣言在网上流传,万达方面很快辟谣,且已经报警。相关话题#万达就王健林去世谣言报警#今天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网传信息截图|图源:微博网友截图

整个谣言简单粗暴得令人难以置信,连“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都比不上,这则谣言连图都没有。(不是说拿图编谣言是对的。)

大部分网友对此表示谴责,认为造谣本就可耻,拿他人的生死来造谣,更应受到惩罚。

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也有网友表示麻了,说感觉自己从小就被淹没在各种谣言中,从马化腾生日转发信息送Q币,到奥特曼被绑架了需要捐款,再到无数个反转再反转的事件,已经什么都不敢信了。

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有了微信后,马化腾不再送Q币,改直接打钱了

不怪网友麻,实在是如今的谣言无孔不入,各个领域全方位渗透,话题劲爆(多为负面信息),而且有些谣言有鼻子有眼的,细节十分到位。

所以,什么样的谣言才会被关注?为什么谣言比真相跑得更快?

重要且模糊的谣言才会“流行”

负面信息更抓眼球

关于谣言,很多人好奇的是:

谣言为什么会获取如此高的关注度?传播得如此之快?

在这里首先要对这一观点进行“辟谣”:并不是所有谣言都能获得人们的关注,能获得关注的谣言,都是“天选之谣”,是有要求的。

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首先,谣言必须是重要的。

许多学者对这一点进行过论述。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营销学教授让-诺埃尔·卡普费雷写过一本书《谣言: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在这本书中,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这么写道:

在任何情况下,谣言之所以流传,就是因为如果对这个无论真假的信息茫然无知,就存在着危险,不管是有形的还是象征性的危险。

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谣言,必须是能影响到我们的(起码观众觉得会影响到自己),否则,无论多离谱的谣言,都将无人在意。

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当听到雨我无瓜的谣言

比如,去年疫情期间,一则“以后再也不能吃牛蛙了”的谣言在微博上传播,但很多人压根不知道有这条谣言,原因很简单:他们本来就不吃牛蛙。

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还是能吃牛蛙的

其次,这个重要的谣言,得是模糊的。

美国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提出了一个公式:R=I×A,这个公式展开来就是:Rumor(谣言)=Importance(重要性)× Ambiguity(模糊性)。

这在疫情期间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新冠疫情是近年来人类遭受的最大、最严重的全球性灾难(之一),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而且,它是未知的。疫情之初,新冠病毒的源头、宿主、传播方式、变异情况……我们一概不知。

也因此,彼时流言纷飞也就不奇怪了。

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换句话说,官方及时通报准确、可信的信息,可以减少谣言

除了重要性和模糊性,备受关注的谣言大多还有一个特点:负面。

不管是王健林去世,还是“WHO要将中国划为「疫区国」,从而令中国经济全面崩盘,甚至经济倒退20年”,可以看出,大多数谣言都是负面的。

这是因为,人脑本身就对负面的信息更敏感。

我们总是能清楚记得自己犯过的错,哪怕已经过了好几年,却很难记住自己取得的小成就;对于别人的批评我们总是印象深刻,对于夸奖我们却转身就忘……人往往会更多地注意负面的信息和事物,并且强化这种体验。

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里克·汉森博士在他的书《大脑幸福密码》中,对此做过一个绝妙的比喻。他说,对消极体验来说,你的大脑就像维可牢(粗糙、黏性强);对积极体验来说,你的大脑却是特氟龙(一种比较光滑的材料)。

因此,说马化腾破产,远比说马化腾成为世界首富更抓人眼球。

当然,这两个都是谣言。

谣言传播得更快

人是关键

谣言到底能传播得多快?

《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或许能说明这一点。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数据科学家Soroush Vosoughi,他和同事收集了推特2006~2018年间的数据,选出126000条被6个独立事实检查组织调查过的新闻推文。

这些新闻被300万人转发过450万次,其中有真有假,他们将真假新闻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即使是热度最高的真实新闻,也很少传递给1000个以上的推特用户,但虚假新闻经常能被传递给1000甚至10000人。

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据他们的分析,虚假内容传递给1500人的速度,比真实内容传递给1500人的速度快6倍。而且,首次看到虚假新闻就转发的可能性,比真实信息高70%。

那么,谣言为什么会传播得这么快呢?

一开始,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僵尸粉(原文是social bots)助推了这些谣言的传播,比如这些僵尸粉可能会扭曲信息,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去除由bots生成的转发后,假消息的传播依然比真消息快,且这些bots没有刻意给假消息头条的位置。

也就是说,合格的bots是没得感情的,不会偏心谣言。

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问题的“罪魁祸首”是人。

首先是情绪问题。

虚假新闻大多会引发恐惧、厌恶、惊奇等情绪反应,而真实新闻更容易让人产生悲伤、欢乐、信任等感受,显然前者更能激发人们的行为。

关于情绪,让-诺埃尔·卡普费雷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说是为了自我解放,谣言是发泄的第一个阶段。谈论某些谣言,可以减少焦虑和孤独感,使得被压抑的好斗性发泄出来。

而且,谣言总是“有人说”的,这消除了人们的犯罪感。

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其次,谣言足够新奇和有冲击力,谈论谣言就等于拥有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指个体利用人们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质,来塑造自己的产品或者思想,或者通俗地说,社交货币就像一种社交筹码,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得拥有足够多的社交货币。

对方的回应、评价、参与频率和程度,这些都是衡量社交货币数量的指标。

而恰好,谣言足够新奇,足够重要,也足够引起讨论。相对乏味的真相,则被抛掷一旁。

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汪凯曾就谣言传播,举过这么一个例子:

三个科学家,第一个是纳什,电影《美丽心灵》的男主原型,博弈论里“纳什均衡”的提出者,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第二个是霍金,不多介绍。第三个是爱德华·威滕,他是一位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

有一年,他们一起来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但是媒体报道最多的是霍金,偶尔有人说到纳什,很少人提到爱德华·威滕。

然而,爱德华·威滕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用评价学者科学成果影响力的H因子来讲,他在当今物理学家中间是最高的)。但因为爱德华·威滕不够特别——他太正常了,不能给人带来多少社交货币,所以他最被忽视。

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谣言和真相也是如此。

当然,对于谣言为何更容易传播,还有很多理论,从众效应、戈培尔效应,以及因为谣言内容太专业根本没发现这是谣言……

在信息爆炸也信息饥渴的今天,面对未知的信息,最好的方法就是:

让子弹飞一会儿。

落地了再去捡弹壳也不迟。

留言区聊聊,你听过的最离谱的谣言是什么?

[1]让-诺埃尔·卡普费雷. (2008). 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 上海出版社.

[2]里克·汉森. (2020). 大脑幸福幸福密码. 机械工业出版社.

[3]刘东. (2017). 克服"负面偏好". 领导科学(1), 1.

[4]汪凯:《“不信谣、不传谣”——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736768231229048&wfr=spider&for=pc

[6]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8/03/fake-news-spreads-faster-true-news-twitter-thanks-people-not-bots

[7]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2934-x

[8]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80/1094.full

王健林去世,马化腾生日,为什么谣言越假越有人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霍金   谣言   爱德华   牛蛙   物理学家   疫情   社交   负面   货币   虚假   大脑   模糊   生日   真实   新闻   信息   王健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