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身未老心已“老”的壹读君 | 宁七

现在的年轻人,还挺“传统”的。

白天是三里屯绑着脏辫的嘻哈潮人,晚上就和年代剧里的鲁迅先生共情;

平日里穿着干练套装高跟鞋的陆家嘴白领,说不定是某个汉服文化节的常客;

既在网红店踩坑又种草的怪圈里浮沉,转头也对打卡博物馆、蹲点考古盲盒“真香”。

这些看似割裂又矛盾的生活切面,映照出当代青年的真实写照:每个年轻人的胸腔里,或多或少都跳动着一颗横亘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心脏。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当传统文化被新青年pick,市场也直接掀起了一波“国潮”涌动。大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趋势:年轻人正在与传统文化破圈相拥。

2021年5月,《百度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报告显示,近十年“国潮”相关内容的搜索热度上涨了528%,现在的市场已经进入国潮3.0时代。一些优质的国货品牌在十年间完成品牌化升级,并真真切切影响着年轻人的消费选择。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图源:百度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

影响有多深远呢?消费数据证明一切。年轻人比谁都更明白什么是“喜欢就会野性,爱就为它花钱”的道理。

第十三个双11已经落下帷幕,根据天猫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天猫平台总GMV为5403亿,其中国潮、老字号以及与非遗相关产品表现异常亮眼。

11月1日第一波销售首个小时,20家新锐国潮服饰实现销售额近100%增长;

汉服市场持续火热,汉服品牌十三余在第一波预售首小时的销售额是去年同期的2.7倍;

00后消费笔墨纸砚的人数和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00%,“古董级”老字号品牌荣宝斋、善琏湖笔、李廷珪等销售额同比增长翻倍;

今年共有近100家博物馆参加双十一,开售首日博物馆文创产品即迎来爆发,同比激增超400%。

Soul对于站内用户的调研也证实了这一点。在Soul发布的《“Soul”Z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中显示,10个“Z世代”中就有4个更倾向于购买国货。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图源:Just So Soul研究院

传统文化不仅沉浸式入侵当代青年衣食住行的日常,还为年轻人的择业提供了一份另类“就业指南”。

90后和“老古董”

90年出生的侯老师是个不善言辞的山东小伙,但谈起自己的文物修复事业,他字里行间都是“热爱”。

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播出,故宫的几位文物修复师走红网络,吸粉无数。“文物修复师”也第一次从幕后走到台前,被大众关注。但在侯老师入行的2014年,“文物修复师”还是职业市场上隐身的存在,可以说侯老师与文物修复是真正的“相识于微时”。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图源:Soul用户主页截图 ID:文物修复师

侯老师2013年毕业于齐鲁工业大学装饰艺术设计专业,2014年在北京某次招聘会上,机缘巧合地注意到了“文物修复师”这一当时异常冷门的职业。对从小就喜欢历史、爱逛博物馆,又有设计绘画基础的侯老师而言,他当下第一直觉就认为这份工作应该适合自己。也没有多犹豫,投了简历顺利入职,侯老师开始了与“老古董”打交道的职业生涯。

“去博物馆修文物”是很多年轻人的精神乌托邦,但实践者甚少。因为在这个重视高“ROI”的社会里,文物修复算是个低性价比的苦差事。与修复需要的高专业度高难度相比,文物修复师的平均薪资并不可观。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图源:Soul用户主页截图 ID:文物修复师

侯老师也曾陷入过自我怀疑,工作辛苦但待遇偏低的情况令他一度动摇。但几番纠结之后,他还是回到了文物修复工作:“我是真的热爱啊”。

从业7年,侯老师让无数破损文物重新“活”过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抢救”一只青花罐。这支青花罐破损十分严重,“手术前”整个就像是窑厂挖出来的碎片的程度,整个团队奋力协助很久才把它的基本形态修复好。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左右滑动查看修复前后对比图

类似的情况,“文物医生”们常常见到 | 图源:Soul用户 文物修复师 供图

作为Soul SSR星曜计划的优质手工达人,侯老师也喜欢在Soul上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很多粉丝看了之后表示也想进入这个行当。侯老师温馨提示大家:“这是一份需要长期坚持才有成果的工作,需要热爱才能走得长远”。

文物修复行业的现状依然是从业者紧缺,但谈起这份事业的未来,侯老师还是持乐观态度:“随着社会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这份职业将获得更多关注”。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像侯老师这样热爱传统文化的90后正把目光投向这个行业,今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也公布了我国文物行业第一个职业技能标准——《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年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文物修复在社会认知程度上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时光匆匆无法倒流,文物修复师们“唤醒”了尘封的文物,让我们得以与岁月对视。

让传统“动起来”的艺术家

如果说文物修复是为了让文物本身成为历史的讲述者,那博主“向木而生”正在做的就是为传统找到新的表达途径。

中国人普遍有“恋木情结”。伐木取材,建造房屋器具,数千年历史里国人的迁徙与生活始终与“木”深深绑定。木头不仅见证历史,更是历史本身的载体。

石家庄小伙子李占龙(ID:向木而生)就以“木头”为基材,结合现代机械技术,把传统文化“玩”出了新花样。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图源:Soul SSR 向木而生供图

“向木而生”的Automata木偶机是一种木质机械,属于新型的小众艺术。其外形表现为木质机械人偶和能够让木偶动起来的机关驱动装置,通过摇动手柄或者按下按钮,木偶机就可以动起来。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Soul SSR 向木而生作品《先驱》

2011年,李占龙从法律专业毕业,试图极限挑战自己“社恐”属性的他,毕业时选择了一份销售工作。痛苦坚持了一年之后,他发现上门推销、到处逢迎这种需要高烈度社交的工作,对于安静内向的自己而言实在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辞掉销售工作之后,李占龙又开了六七年网店,因为赶上了电商时代的红利,他的经济状况有了显著改善,不过精神压力也与之伴生,生活圈子太过狭窄、电商工作又十分繁琐:“楼上工作楼下休息,每天处理大量繁琐事务,全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没有结束也看不到终点”。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六七年之后,他真的乏了:“2018年的时候,已经感觉快崩溃了”。

2018年,李占龙去往天津跟随老师傅学习木工技艺,并第一次接触到了automata木偶机。喜爱中国传统木头文化,又从小喜欢“动手拆家”的李占龙,被这种木质装置艺术深深吸引:“它让我眼前一亮,我从没见过用木头来表达机械的艺术形式。”

传统文化的延续不仅要“修旧如旧”,更要在新时代有新的表达。李占龙谈到传统文化和木偶机的融合时,说到:“它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堆砌在一个造型设计上,而是把一些中国人的情结和对文化的理解,融入到动态的木偶机表演里面”。只有这样,传统故事的边界才能借助这一动态“手办”加以拓宽。他以此为理念设计的作品,有三打白骨精: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图源:Soul SSR 向木而生供图

川剧变脸: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图源:Soul SSR 向木而生供图

兔仙翁: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图源:Soul SSR 向木而生供图

猴子捞月: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图源:Soul SSR 向木而生供图

这些传统形象,好像随着木制手摇柄的转动“活”了过来。

李占龙也是Soul SSR星曜计划的优质手工达人,经常在Soul分享自己最新的作品。对于在社交平台的分享,他的初衷是“找到共鸣,不再孤独”,他也正在向着“吸引更多爱好者,形成良性的生态圈”的方向努力着。

历史永远需要新的讲述者,“向木而生”这样的年轻人正为此全力以赴。

有着“老灵魂”的有趣青年,他们都在哪里?

不得不说,传统文化在这届年轻人手里,真的支棱了。

2019年10月,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发布了一份《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近九成(88.3%)的新青年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其中八成(80.5%)的年轻人是通过网络媒介了解传统文化

对于如何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当代年轻人自有一套自洽逻辑:咱早已经过了“耳听梦想”的年纪,口说无凭的算不得热爱。

他们不仅要说出来,还要做出来;不仅要自己做,还要带动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做。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根据《2021新青年国货消费研究报告》显示,超四成的年轻人乐于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身体力行让更多人认识和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有趣的“老灵魂”们依据各自的兴趣图谱,在Soul这个“社交元宇宙”自觉抱团。他们徜徉在Soul的不同星系,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分享亲身经验,为传统文化传承事业带来一个又一个小高潮。

国风起,知音到。因为看到年轻人的热爱,Soul携手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河南博物院开启“Soul博物馆元计划--国风雅,遇知音”系列活动,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场域的路上持续努力。

Soul 的这场文化盛宴聚焦“古乐器”。目前,站内已经上线与华夏古乐团合作的古乐版《夜空中最亮的星》MV,用古乐重新演绎现代音乐;Soul 还将在线下联动vava、排骨教主、陈张太康、Soul SSR 双面镜乐队举办一场国风跨界星光演奏会,带给大家沉浸式的国风盛宴。

Soul不仅让大家听见古乐,更希望大家懂得古乐。活动期间,Soul将邀请河南博物院华夏古团团长霍锟和一众文物专家做客“Soul外星来客”群聊派对,与用户探讨古乐,回顾岁月琴音。

除了做听众,用户还可以在Soul“玩”起来。以骨笛、琵琶为主要设计元素的限定头像、相机贴纸、3D脸基尼、音乐手写卡片等素材上线,供用户们在“元宇宙”尽情畅玩。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在Soul上搞国风的年轻人,不是心血来潮的盲目跟风,而是惺惺相惜的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人共享同一套文化符号,秉承相似的文化概念和文化理想,结成了深厚的文化认同基础。上Soul搞国风,这些热爱传统的年轻人正在以兴趣社交平台为媒介,不仅标定自己的身份标签,也打造着中华文化的群体归属感。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左右滑动查看用户作品

在Soul搞国风的年轻人,真的很酷 | 图源:Soul

沉浸式文化自信的氛围下,中国青年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助力传统文化“逆袭”。给岁月以文明,拥有“老灵魂”的年轻人们正在全力以赴,把千年的壮阔历史,更好地交给下一个千年。

参考文献

[1]钟雪.鄙视链的生产:从社会认同到“想象的共同体”[J].新媒体与社会,2020(01):117-128.

[2]苏昊.中华文化认同及其心理机制研究综述[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01):31-35.

[3]王品芝,王九龙. 超九成受访青年愿意为国潮产品埋单[N]. 中国青年报,2021-10-21(010).

[4]陈晨.国风文化与青年的文化自觉[J].中国青年研究,2021(10):4.

[5]《“Z世代”群体消费趋势报告》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 2020

[6]《进击的新势力:95后短视频冲浪与消费图鉴》2021

[7]《新青年文化洞察》2021

[8]《百度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

[9]《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

[10]《2021新青年国货消费研究报告》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修文   传统文化   年轻人   国货   国风   木偶   文物   博物馆   新青年   传统   老师   喜欢   用户   文化   工作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