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最近一部小众电影上映了,名为《掬水月在手》。

这部罕见的文学纪录片,记录了叶嘉莹先生的一生。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叶嘉莹是谁?

中国诗词大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现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叶先生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为结构概念,追寻她历经劫难波折的个人生命史和诗史的交织。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

流动的光影中,叶先生从大时代的大变故中穿梭而来,那与诗词相伴的一生中,惊险却微涩的回忆再现于眼前。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叶嘉莹生于1924年,北京一个书香世家。

父亲幼承家学熟读古籍,曾祖父是光绪年间进士。

她三四岁时开始背诵古诗,认识汉字,六岁便熟读《论语》。

15岁写下了“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这样的绝妙诗句,也是她人生的第一首诗。

17年时考入大学,跟随老师顾随学习,写出不少佳句,同为诗词学者的顾随常夸赞她:

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当善自护持。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叶嘉莹(右二)与顾随先生及同班同学合影

后来她随丈夫迁居台湾,才学斐然的她,在台大中文系主任的邀聘下,成为了台湾大学教授。

诗词向来是难讲难懂的,但叶先生的课却极受学生喜爱。

有多受欢迎?

用白先勇的话来说,她的课堂上,是经常“挂满了人”的盛况。许多人和他一样,宁愿逃课,也要去听她的诗词课。

诗人席慕容对叶先生也是极为仰慕。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叶嘉莹和席慕蓉

更有趣的是,在台湾授课时期,那时有新诗和旧诗的论战,两派吵到不可开交,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那时,叶嘉莹写了李义山(李商隐)的序,她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李义山。

她的话沟通新旧,读了她这些关于传统诗词的文章后,新诗人和旧诗人慢慢地坐到一个桌子上,达成了某种和解。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1978年,改革开放的序幕徐徐拉开,叶先生也回内地了。

这一年,她在报纸上看到了内地学校需要教师的消息,旋即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信,请愿回来教书。

回国授课,依然和在台湾上课一样“人气十足”:

每每到她的课,教室里都要加座,凳子椅子挨着挤着,一直加到了讲台上面。

有人靠着墙边窗口站着,有人就直接坐在地上听课。很多学生为了听课,还自制了山寨版的听课证。

而且她不止给大学生讲,也给幼儿园的孩子们讲诗词。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叶先生被很多人称作是“最后的穿裙子的士”。

在她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诗词的源头,感受到诗歌中流淌着的生命。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我从 1945 年教学开始,就是站着讲课。”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环球时报》的一位记者说:有一次我陪先生做讲座,讲完发现先生的腿都是肿的,但她坚持站着。

站在三尺讲台的70余年里,她习惯站着讲课,通常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这种忍耐是常人不能轻易做到的。

她所遭逢的人生坎坷,更是难以想象。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听闻过叶先生命运多舛的一生,才明白王国维的那句“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如何真切。

叶嘉莹年少时候正身处军阀乱战的年代。

上初中二年级时,北平沦陷了,路上皆是从各地逃来的百姓和疾驰而过的日本军车。

父亲因政治及工作原因南下后,逐渐和家中断了联系。不久母亲术后病逝,留下她和两个弟弟相依为命。

母亲棺椁被钉上的画面,也成了她一生最为悲痛的记忆。

家庭骤然崩塌之际,不过十七八岁,就尝尽了人生的悲苦。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山河破碎,故人飘零。遭逢祖国和家庭的巨大变故,她写下了大量的诗词诉衷肠。

离乱断乡根,转蓬辞故土。

婚后随丈夫迁居台湾,不想又是一段极为艰辛的岁月的开端。

丈夫被捕,她被牵连入狱。

后来被释放,分无分文的她只能带着还未满周岁的女儿投靠丈夫的亲戚,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那段日子,她常常是待其他人睡后,才带着襁褓中的女儿铺着一条毯子,睡在狭窄的走廊。

“剩抚怀中女,深宵怀泪吞。”

彼时的叶先生就如风中蓬草,无依无靠。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她滴着血,滴着泪,好不容易走过半生,本盼着带外孙、享天伦,在美讲学时,却收到了女儿和女婿发生车祸不幸殒命的消息。

毫无悲悯的生活让她一度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直到读了王安石那首《拟寒山拾得》: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这种对于苦难的理解,让她得以从悲痛脱离出来。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你要身经过忧患,你才会对这个词有很深的理解”,她自己说到。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她回到故乡,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学问,弘扬古典诗词,让诗词传承下去。

海德格尔的《为什么要有诗人》中谈到,

在一个荒原、废墟、充满劫难的时代,诗是很重要的,诗就像是庇护所,诗人就像冒险者。

诗人通过自己的创作给其他人提供一些生命和思想的庇护。

很多人说,是诗词救了她,以此熬过这艰难的岁月。而那段跌宕的经历,更像是诗与先生的互相抚慰。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身处动荡年代,经历迫害,飘零,接连失去至亲的打击。

延续一度中断的诗词命脉是她一生的事业,更是尤为重要的精神寄托之所。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这种淡然面对人生之苦的态度,叶先生给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弱德之美。

弱德,却不是弱者。

“我是一个生来就属于所谓‘弱者’的女性,我的一生可以说都是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她说,“但是我不跌倒,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在人生的长流中,她遭逢的苦难太多,但她总是泰然处之,儒雅淡然,犹如一位谦和的古代君子。

纪录片中,那些被平淡化处理的挫折,大抵也是为了表达这种心境。

“她是以弱德之美,以风中的芦苇,而不是一棵大树的态度去面对暴风雨。”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在这个诗意衰落的时代,她带着一如既往的热情学习研究,像不知疲倦的学者一样吸取诗词的养分。

96岁高龄的她,在病中,仍反复念叨着:若病愈,一定要把诗词的吟诵整理出来,一定不能让这么珍贵的文化精髓丢失。

她期愿“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即便是现在不接受也没有关系。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一辈子,一件事,一颗心。对叶先生而言,除了诗词,无暇顾及其他。

在很多人心里,叶先生就像是一轮圆月,她却只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水中之月。

她做的只是把这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接到里面来。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

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海德格尔   水月   词人   新诗   台湾   劫难   纪录片   变故   诗词   诗人   丈夫   女儿   生命   人生   时代   叶嘉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