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大高材生弑母案的我们,到底想得到什么答案?

关注北大高材生弑母案的我们,到底想得到什么答案?

这是 不墨大叔 (ID:bmdashu)的第 125篇推送

1

4月20日,在机场伏法的吴谢宇对警察冷静地说:走吧。

那一刻,他终于结束了长达三年多的逃亡。

2016年2月14日,吴谢宇母亲谢天琴在福州一中学教职工宿舍中被发现,她的遗体被塑料布层层包裹,里面还被放置了用于吸臭的活性炭。房间内安装了摄像头,连接了电脑,窗户都被壁纸封住。

3月3日,吴谢宇被警方悬赏通缉。

吴谢宇的被警方认定有重大作案嫌疑,这让很多认识他的人都觉得惊讶,他是考入北大的高材生,从小就有聪慧之名。老师同学提及他交口称赞,他毕业后仍然给老师发祝福短信,同学室友更是将他视为「学神」,是最靠谱的那个人。

但是警方公布的细节让人不得不信服:案发时间是2015年7月11日,7月12日到23日,吴谢宇数十次购买了活性炭,塑料膜,壁纸,真空压缩袋。一个月前他还通过网络购买了刀具,防水布,塑料布,隔离服,医生护士服,其中光是刀就买了有菜刀,手术刀,雕刻刀,锯条等多种。

这年7月,谢天琴的亲戚开始收到吴谢宇发来的短息,他称说要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交换生,还要带母亲一起去,他开始大量借钱,总额高达144万。

一个月后,他利用母亲的日记伪造辞职信,所有人都以为吴谢宇带着母亲前往美国「过好日子」,一直到2016年春节,本来说要从美国回来的吴谢宇和谢天琴一直未归,谢天琴方家人才终于意识到不对,遂报案。

在案发后通缉前,吴谢宇曾多次嫖娼。通缉后,他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逃亡生活。根据后来披露的消息,他在重庆生活了两年多,白天做老师,晚上去酒吧当「坐台男模」,他身高一米八几,浑身肌肉,在重庆隐姓埋名当双面人。他还曾交往了一位性工作者,两人甚至谈婚论嫁,他用了两个化名,都与他的本名完全无关。他最大的爱好是买彩票,一买买了几十万。

这三年来,吴谢宇的逃亡人生就像末路狂欢。

2

在大部分身边人眼里,吴谢宇是完美的,他是完美的儿子,2010年他父亲因癌症不幸去世,他还回家照料。高中时,他几乎每日和母亲通话,两人看起来就如普通母子一般亲密。

心情好的时候,吴谢宇会把室友们说的冷笑话段子记下来,讲给母亲谢天琴,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也会把不开心的事告诉母亲。张蕾,公众号:南方人物周刊

吴谢宇 消失的高中同学

高考对他来说更是鱼跃龙门,他本来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进了北大,最后却还是参加了高考,还考了状元,他在高手如云的北大经济学院GPA排在最前面,GRE Verbal成绩更是排在全球前5%。

接触过他的老师同学都说他是天才般的人物,他弑母之前没有任何预兆,以至于案发后,甚至有同学认为他是被「陷害」了。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把吴谢宇犯下的弑母案称为「完美犯罪」,人们惊叹于他能够在天眼密布的祖国逃亡三年,网友们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讨论高潮,大家最想知道的莫过于一个合理的杀人动机。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关注吴谢宇弑母案?

也许是吴谢宇北大高材生的光环,亦或者是他逃亡路上使用的30多张身份证。

但是最根本的,是人们想要知道,中国式家庭的教育是否还可行,是否还「安全」。

你可能会问,不墨,照你这么说,吴谢宇弑母还要怪家长怪学校怪社会了?

我甚至能看到,一些读者看到这里就直奔留言区开始喷我,他们会举例子:我们也是在中国式家庭长大的,我们怎么没杀人,或者他们会说,难道外国就没有高智商少年弑母案?

大家伙稍安勿躁,且听我细细分析。

3

在关注弑母案时,我们到底想得到什么答案?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回答:我们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吴谢宇杀人,到底是什么刺激了他犯案。

再往深层追究,其实我们想要知道的是一个答案:中国式教育没有问题。

吴谢宇可以说是中国式传统教育能够培养出的最顶尖人才,截止2016年3月3日,吴谢宇品学兼优,干啥啥强,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家境普通,无权无势,父亲在中学时去世,母亲就是普通教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大。如果没有弑母案发生,吴谢宇绝对能完成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阶级跃升。

这样的经历,难道还不是草根逆袭的代表?

如果像他这样的成功案例都出了问题,我们一定想要知道问题在哪里。

因为我们想要孩子拥有吴谢宇的好成绩,又不想要孩子像吴谢宇一样犯下不可饶恕之罪。

所以,吴谢宇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同行简直是八仙过海,南方人物周刊的老师直接就写明:不知道。幻想推测类的自媒体作者,万字长文下来,从父亲出轨推测到母子乱伦,什么奇葩说法都有。

自媒体同行们比较喜欢从「原生家庭」、「父母关系」角度做猜测,其实是把罪过完全归咎于父母教育,他们的做法是制造「不完美受害者」,把吴谢宇的弑母说成是一种「报复」,想用这种方法将吴谢宇的诡异行径合理化。

而老牌媒体们在各种前车之鉴下非常谨慎,从大量的匿名访谈可以看出,他们目前的结论正往「人性中的恶」、「反社会人格」靠拢,甚至有媒体写到:吴谢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

但是两方都没有人愿意点破,在吴谢宇成长过程中,一定是长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

其实我们再去纠结,到底是哪一个瞬间将吴谢宇刺痛成弑母杀人犯已经没有意义了,他从小到大,都是在一个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中成长,无论是整体教育环境,还是他作为个体的生活环境,都是如此。

回想一下我们的童年,不管是80,90,甚至00后,大多数都在一种「唯成绩论」的环境中成长,成绩好自然啥都好,成绩不好天都要塌。

这种环境好吗?好也不好,像吴谢宇这样家境普通的孩子都明白,只有靠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但与此同时,吴谢宇和他的家人,老师,都没有想过,在「唯成绩论」的背后,暗藏多少歧途。

这其中,有些是可以通过成年自我意识觉醒后扭转的,而有些则会伴随他们一生。

这就涉及到了吴谢宇「爆发」的概率问题,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除了不幸丧父,吴谢宇的成长环境,正是目前大多数中国式家庭能够提供的典型教育环境。

所以我们才急着去给吴谢宇的罪恶分类,到底是家长之罪,学校之罪,还是他的原罪?

这口弑母的大锅,到底应该由谁来背?

就目前公开信息来看,我认为吴谢宇弑母混合着多方原因,第一个应该考虑的,是他父亲的离世。

再早熟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亲人都会是一种重大打击,根据媒体对学校老师的访谈可知,从表面上看,父亲的离世对吴谢宇几乎没有影响,他的成绩不降反升,老师想与他谈心都没有机会。

但是成绩没下降,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其次,是他与母亲,也就是受害者的相处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处顾问,哈佛大学副教授费立鹏(加拿大人)自1995年开始研究中国人的自杀问题,根据他发表的《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现状》,10~19岁青少年「在自杀前一年对心理有影响的慢性负性生活实践」中,与父母(继父母)不和占比高达66.7%,对工作和学习状况不满高达45.2%,父母(继父母)吵架或不和排在第三占35.7%。

关注北大高材生弑母案的我们,到底想得到什么答案?

10~19岁的青少年能有什么工作?由此可见,家庭和学业,是极端案例中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学业无可挑剔的吴谢宇,二者只剩下其一。

至于他与母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紧张关系,只能通过他在网络上留下的蛛丝马迹进行推测。他一方面在人人网上转载「爱母亲」的段子,

关注北大高材生弑母案的我们,到底想得到什么答案?

另一方面,2016年案件曝光后,知乎上又出现了匿名留言,说他的母亲「把好的一面留给别人,把坏的一面带回家」。

关注北大高材生弑母案的我们,到底想得到什么答案?

通过媒体的采访,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一个要强严肃,控制欲强的母亲形象,当年吴父患癌,学校组织捐款,母亲谢天琴说什么也不要。同时考虑到谢天琴的教师身份,怎么可能对儿子要求不高呢?

你能说他母亲做错了吗?望子成龙,从高从严,也许甚至不惜棍棒教育,但又有几个中国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跳出这个怪圈?

所以吴谢宇弑母案,绝不应该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个体的责任。

当然,吴谢宇弑母本身的罪恶无需多言,我无意为他「洗白」,无意为他寻找「理由借口」,逝者当然应该被同情,凶手当然应该被严惩,但我们这些看客能做的,不是吃瓜后如潮水般散去,而是能通过其悲剧,获得一些启示。

吴谢宇弑母案能反映的,是父母对下一代成功的执念带来的反噬,真正融洽的家庭关系并不是口头上的爱与尊敬,而是应该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80、90后这代人流行着「父母皆祸害」的论调,这代子女在少年时被父母「逼」的成功,但成年独立后又回顾儿时父母对他们的不公平对待,心存怨念。

这种情绪会直接反映在「摆脱父母控制」和「养老送终」上,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成了常态,「尽孝」被简化成了金钱交易。

反过来,当这代子女们自己做了父母,祖父母在他们身上留下的伤痕又会被他们有意无意的转嫁到下一代身上。

如此往复,传承恶性循环。

继续深挖,中国式家庭对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是一定要上名校,一定要成为人中龙凤,一定要完成阶级跃升,父母会叮嘱你「不要像我当年一样」。

这种要求放在资源丰富的精英阶层都有些过分,更别提在广大中国家庭中,这种「强求」成了普世信条。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在大部分外国父母看来,吸毒抽烟落魄街头无家可归才是失败,而大部分国内家长,没考上985、211他们就会抬不起头来,上技校进工厂送快递更是一种耻辱和失败。

正是中国式家庭忽略客观规律,对「成功」不切实际的执着,才让他们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他们自以为所有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自以为等孩子过了这段时间,什么都能放下。

怎么可能?

现在,翘首关注着吴谢宇案的人们还在焦急等待,他们想得到「吴谢宇弑母案」与当下中国式教育没有关系的答案,他们想要安心加入谴责吴谢宇的队伍,继续要求着自家孩子次次高分。

十年前有段子说,拜金女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座笑。

十年后的中国家长们,宁愿孩子在名校名企里抑郁,也不愿意他们度过快乐简单的一生。

不墨大叔,同名自媒体“不墨大叔”创始人(ID:bmdashu),不沾点墨,天天写文。为你犀利剖析热点,梳理前因后果,洞察世事百态。喜欢大叔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北大   塑料布   高材生   美国   大叔   想得到   父亲   母亲   父母   答案   成绩   同学   老师   关系   孩子   环境   家庭   媒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