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你有多久没回家看看父母了?

在外打拼工作太忙,或者已经在大城市组建自己的小家庭,往往要等到逢年过年才能腾出时间回去看看年迈的父母。

父母盼着儿女归来,总是提前准备好饭菜,想要在一桌热热闹闹的团聚中看看孩子的脸,听一听近况。

但是如果父母准备了一切,儿女们却纷纷打电话说自己不回来了,老人会难过吗?

他们大约不会在言语上出来,但内心必定失落。

亲爱的,长大的儿女都过得如何?这是老人惦念的疑问。

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电影《天伦之旅》正是在这般万千家庭都相似的境况中展开。

一个老人,一个行李,一段旅程,穿越不同城市,看望四个孩子,镜头聚焦到了一个老人在妻子去世的八个月之后踏上的寻亲之旅,电影用克制内敛的镜头将一段父亲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演绎的既心酸又充满着淡淡的温情。

在父母面前,我们总是报喜不报忧,而在父母眼中,我们一直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


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翻拍大自师的经典之作,演犯罪片出色的他此次出演空巢老人


柯克·琼斯导演的这一版的《天伦之旅》翻拍自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1990年的同名旧作,朱塞佩·托纳多雷的作品总是带有淡淡的笔调以及炙热的感情,88年的《天堂电影院》中多多与师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而又温暖的故事,去年重映的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中1990不疯魔不成话的艺术追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风华绝代却命运悲惨的玛莲娜的惊鸿一瞥,托纳多雷的作品总是在不断给人们惊喜。

《海上钢琴师》,与《天堂电影院》、《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属于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又称“回家三部曲”,而这部《天伦之旅》也讲述了一个有关家的故事。


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托纳多雷的《天伦之旅》将工业化社会淡薄的亲情关系演得细腻感人,于作品中体现出导演蕴涵的生活激情,于电影表现手法中呈现的淡淡的忧郁和温情。

柯克·琼斯的此次翻拍将这个发生在意大利工业社会的背景搬到了现代化的美国,配合着披头士乐队的主创保罗·麦卡特尼专门为影片创作的一首歌曲《我想回家》,将人们的思绪又拉回了那个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刺激着观众的泪腺。

除了温馨治愈的题材,本片也可谓是众星云集:《珍珠港》里的护士凯特·贝金赛尔饰演大女儿,《霹雳娇娃》中的德鲁·巴里摩尔成为了小女儿,《三块广告牌》里的山姆·洛克威尔是大儿子。而本片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好莱坞演技派的扛鼎代表人物罗伯特·德尼罗诠释的独居老人角色。

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不同于《教父》《美国往事》等犯罪电影,这里的罗伯特不需要与暴力周旋,而是回归到了一个普通空巢老人黯然寂寥的境遇,面对这种跨度极大的戏路转变,罗伯特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不仅可以和辉煌时代的马龙白兰度一较高下,同时文艺片、喜剧片、公路片照样得心应手,与同时代的奥斯卡之王杰克·尼科尔森平分秋色。

时值56岁的罗伯特跳出观众对他的刻板印象,这一角色的变化也暗合了罗伯年岁增长,这并不是罗伯特第一次演老父亲,《拜见岳父大人》他饰演过一个挑剔的岳父,而在本片中父亲的形象则更更为深刻,曾经在充满父权意识形态的家庭中一家之主的父亲变成了寂寞的空巢老人,他还能凭一己之力聚起不同城市的儿女吗?

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本片就像是一部非典型意义上的公路片,老人弗兰克踏上了一场主动的“寻亲”之旅,辗转于美国的各个洲之间,寻找拼接回那些随着妻子离世后愈渐消弭的亲情纽带。他似乎不被子女的生活需要,而他的需要也不过是希望儿女常回家看看。


多维度的人物形象,父亲和子女之间很近又很远


电影角色的刻画不是扁平的、单一的、悬浮的,每个人物代表着一种生活状态,而藏在背后的是每个人关于家与亲情的理解。

在和子女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得知弗兰克日复一日坚持着包电线的工作,它用百万英尺的电线养活了一个个孩子。

“一周做100英里长,就是这样不间断的包,不间断的包,包了一百万英尺的电线,才培养出了今天的他们。”

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可他不了解孩子们的一切,一直以来母亲是家中联系桥梁的存在,他从来不曾走入孩子的内心。父亲的荣光湮没在电线工的辛苦与单调之下,父亲的关爱也黯淡在母亲的温柔体贴之下。

他是一个对孩子要求极高的父亲,以至于每个孩子都害怕与他的相见,就像小女儿说的:你对我们太严格了,我们害怕让你失望。

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严苛的父亲老去,无助像皱眉爬满额头,记忆好像还停留在往日。

弗兰克像世界上所有的父亲那样无言,像世界上很多失去妻子的男人一样无措,也像世界上那些上了年纪的孤寡老人一样无助。像《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的男主角那样,弗兰克经历过失去伴侣的痛苦;他不会使用行李箱,只会笨拙的用手提;他在家中是一家之主,可来到子女们的城市,他又成了这个世界的半个好奇宝宝,他像游客一样新鲜的合影,努力的炫耀;他好心帮助流浪汉,却被踩碎了救命的药,他将口袋中的药渣抖出吃下,因为他知道他还不能倒下,他要见到自己所有的儿女。


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弗兰克缅怀于过去的点滴,在他经历痛苦,感到无助的时候,他仍会拨打那个熟悉的电话,听听语音信箱里妻子熟悉的声音来平息伤痛。见到子女时,他脑子中总会将他们与儿时的形象重叠,似乎他们从未长大。

在解开谜团的那个场景中,幻想与现实交织,子女们以孩子的形象出现在了弗兰克的梦境中,大卫以孩子的形象与他做最后的告别,仿佛只有在小的时候,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子女们都是他希望的模样。


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费孝通说过:在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显然影片中的弗兰克是那类勤于赚钱养家,希望子女比自己更有出息的父亲,他以为付出等于了关爱,可他在为养家奔忙时,儿女悄然长大,多年来稀缺的沟通并不会因为突然到访而变成无话不谈亲密备至。这也揭秘了一开始弗兰克接到子女不回去过节电话通知的隐情,父亲和子女的沟通实质上断线多年。

父亲记忆里儿女还是儿时模样,而儿女们早已不知从何提起现在的生活,怕看到父亲眼里的失望。

因此不仅是弗兰克,他的儿女们的形象也是多维度的,每个人在客套的表面下每个人都有被生活蹂躏过的悲凉。

大女儿朱莉虽然有着光鲜的工作,但是却瞒着父亲自己离婚的事实;小女儿朱莉未婚有了孩子,并且在性取向中摇摆不定;大儿子不是所谓的乐队指挥,也没有欧洲巡演,只是一个不被重视的鼓手;小儿子大卫在电影的大部分都只存在于儿女的对话中,他的形象也从之前的破碎、不完整在电影的最后拼合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形象。他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了一个画家,可最后却因吸毒过量死在了墨西哥,他成为了弗兰克心中永远的痛,在弗兰克心中是自己的压迫与严格造成了儿子的惨剧。

在影片中有这样一幕,弗兰克和大儿子告别时两人尴尬拥抱后,儿子说了一句“抱歉,之前没时间能陪你”。弗兰克略略点头,然后挥手,无声告别。

此时镜头前的无言观众却能看懂父亲的百感交集和儿子对真相的逃避,儿子已经长大,在他自己的人生轨迹上进行,父亲不能批评现状比考试成绩糟糕,儿子不愿掏出不如意。轻轻摆手,然后走开,远远牵挂如此而已。

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当弗兰克看到儿女的现状,他又能做些什么呢,他只能问一句,你过得快乐吗?不管儿女的回答是真是假,他无力插手,好也罢,坏也罢,那是儿女自己的选择。

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孤独的父亲,不如意的儿女们,即使近在眼前,却没有彼此靠近,这趟寻亲似乎并不成功。

但在电影的最后,《天伦之旅》回归到了家庭电影最为典型的合家欢结局。大卫的画中画了父亲这辈子中最为骄傲的电线,原来他从未怪过父亲,就像他离开时说的:“这不是你的错”,儿女们在病床前与父亲敞开心扉,融化了相隔在两代人内心的坚冰。

当下一年的圣诞节来临,儿女悉数到齐,一家人纵享天伦之乐。本片的英文名是“everyone's fine”,可以理解为“都挺好”,它是子女们对于父亲善意的谎言,是父亲对于子女的期望,也是因为亲情和解的结局,是每个家庭最为朴实简单的企望。

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人生的旅途,慢一步又何尝不可


有人说:“从电影里能感受到《天水围的日与夜》式细腻,《在云端》式孤独,《心的方向》式疏离,不过,到最后都能转化成《阳光小美女》式一家人窝心的幸福”。不无道理,《天伦之旅》的温馨与治愈让我们看到无论是随性率意的美国人,还是含蓄内敛的亚洲人,对亲情和爱的渴望都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有着亲情题材的独特韵味,溽热掩藏的冰冷,冷漠包裹的温情,以及温情缝隙间的疏离。

电影很多时候的场景都会让人想起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作品《东京物语》。同样是父母踏上寻情的旅途,同样是丧子之痛,同样是以小见大,于一个家庭中折射出社会中千万个家庭的人生百态,将观众带到对自己与父母关系思考的命题中。

一对夫妻从自己的老家前往东京看自己的子女,被儿女推来推去,却只能说很满足很幸福。刚到东京的时候,母亲说:“原来东京这么近。”但在他们决定离开东京的时候,母亲又说:“东京真的太远了。”母亲说的远或近,不仅是地域的距离,更是心与心的距离,偌大的东京,他们终于无家可归了。


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小津安二郎认为这部电影透过子女的成长,窥探了日本家庭制度的瓦解过程。子女与父母的渐行渐远成为了每一个家庭最终的宿命。在偌大的东京,一不小心走散了,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了;即使身体里有血缘联系,可是心啊一不小心就远了,可能就再也无法贴近了。

从何时起,我们避开与父母诉说自己的生活?

所谓不知从何说起,多半因为生活太重了。

小女儿京子与纪子有这样的对话:

——“难道有一天你也会变成那样?”

——“是啊,有可能。”

——“是吗?生活太令人失望了。”

——“是啊。是这样的。”

现代社会,城市很大,压力四面袭来,有时候人的情感关系比万水千山更远,《天伦之旅》中弗兰克与他的子女也隔着难以计数的距离,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即使对于本该天然亲近的父亲,大家都无法以最真实的面目面对,生活中实在有太多的一言难尽了。


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影片中多次把特写给到了车窗外绵延不绝的电线,它既是老人一生最骄傲的物件,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正如弗兰克说的,它不只是电线,它也有着喜怒哀乐。

百万英里的电线,伴随着车内老人一次次不断的启程,正如我们的人生一般,是一段漫长的,没有休憩的旅程,这段旅程让无数稚嫩的灵魂在变得成熟的同时,也愈加疲惫,失去了对亲人的耐心。就像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一样,在这样的人生中,没有幡然醒悟的痛心疾首,和解总是比死亡慢一步。

一部美国版“都挺好”:空巢老人的寻亲之旅,为何儿女都在说谎?

所以,在人生这段旅程中我们有时也需要整理我们的内心,感受这份天伦之乐,然后再次出发。《天伦之旅》中老人的突发疾病让这个四散的家庭再次重聚,以和解的姿势见面;《东京物语》中母亲的离世是这个家庭短暂的相聚然后各奔东西;《步履不停》中每一次新年相约的聚首是一份坚持的执着。

那位母亲说“东京游览过了,热海也来过了,可以回家了。”真正的家归于何处?

有时候,在漫漫的人生路中,我们何必忙着步履匆匆,不妨花点时间拥抱自己的爱人,捡拾掉落的亲情,重现昔日的回忆。是枝裕和作品中的人老是说:“人生的路上我总是如此慢一拍。”但是,慢一拍又何尝不可呢?

慢下来,常回家看看,心近了,家就在温热的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儿女   罗伯特   老人   东京   天伦   美国   电线   子女   亲情   父亲   母亲   父母   孩子   家庭   人生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