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政法英模——王勇

新时代政法英模——王勇

来源:《法律与生活》杂志10月上刊

新时代政法英模——王勇

人物介绍

王勇,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参与指导办理了一系列有影响的重大复杂案件,主持推动的多项改革举措在全国推广,曾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十佳公诉人」「CCTV2018年度法治人物」「守望正义——新时代最美检察官」等荣誉称号。

「勇、智、仁」「渊博、极致、有人情味」「求极致、精力充沛、富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优秀法律人的三大技能:能说、会写、善思,他做到了极致」……这些来自同事、同行毫不吝啬的赞美,都指向了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勇。

有不少优秀的检察官认为,王勇活成了他们心目中理想检察官的样子,但这种理想状态和名气无关。讲到办案和法律问题时,王勇滔滔不绝、自信有力,展露出对法学理论的娴熟、对专业分析的痴迷和对案件细节的执着;而当被问及那些罗列在简历中「一名检察官所能获得的几乎所有荣誉」时,他不在意地笑起来,摆手婉拒话题,又回到那个极富亲和力、谦和接地气的王勇。

01

18封家书滋养成长

王勇热衷于分享司法实践中的思考和对时事热点的看法,不善于表达真实感受。他说,自己从小就受教育,做事要讲公心,有了公心,就不怕风言风语。

王勇成长在一个红色家庭。1944年,王勇的祖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8年参加济南战役后南下到1949年参加渡江战役直到1955年牺牲。其间,王勇的祖父与家中通信,共留下18封家书。正是这18封家书,给这个家庭种下了红色基因。

「你要学习与崇拜的是大公无私的,忠实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的人」「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及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安全奉献自己的人生」……家书中的每个字像大锤一样,直接锤进王勇的心里。他将家书做成小册子,放在手边随时翻阅,激励自己做任何事都要秉公心、去私心。这样的家风培养了王勇的正义情结,也影响到他的职业选择。

实际上,王勇并非法学科班出身。1993年,爱看「闲书」、不爱背诵的他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的会计专业。大专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老家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检察院从事会计工作。2001年,王勇参加了所在检察院的公诉科竞争上岗。进入公诉科后,他开始一边学习办案,一边兼任内勤。26岁,在不少优秀检察官开始崭露头角的年纪,他才刚刚走上决心为之奋斗一生的岗位——公诉人。

新时代政法英模——王勇

政法英模王勇报告先进事迹

02

退休教师的一颗糖

2001年,王勇刚从事刑检工作不久,一位60多岁的退休教师来检察院要求监督立案。这位退休教师说,她的养老金都在股市中。不久前,她在中户交易室看行情时,发现账户资金被全部购买了垃圾股,损失7万多元。她怀疑是刘某干的,但苦于没有证据,所以无法立案。

王勇向这名退休教师解释疑罪从无的概念。她红着眼圈反问道:「我不懂你说的是什么。但我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退休后连棺材本都没了。你知道我的感受吗?」

退休教师走后,这句话反复萦绕在王勇的耳边。他反思到,自己之前更多的是考虑办案的风险等现实问题,而没有回到原点去考虑当事人的利益,更没有考虑到司法结论对社会公众的影响。

观念一变思路新。既然没有直接证据,王勇就用排除法,借助间接证据来认定。因为事实与法律的争议,此案从2001年启动,直至2005年才作出有罪判决,其间的曲折可想而知。王勇回忆道:「案件判决后已临近春节,那天天气很好,窗外的阳光洒在办公室的地上,那位退休教师特意带了一盒奶糖过来。我推辞再三,最终拿了一颗,很甜。」

这件事给王勇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了他的检察初心——办案对检察官而言是工作,对当事人来说是自由、权利、人生甚至生命!

03

司法理念引领者

虽然王勇非法学科班出身,但勤奋很快让他补齐了专业知识的短板。他主动选择疑难复杂案件办理,那些别人感到棘手的新型案件、被告人不认罪案件、律师作无罪辩护案件,都让他觉得充满挑战。此外,广泛阅读练就了他深入思考和良好表达的能力;会计专业虽不是兴趣所在,也让他养成了细致记录、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这些综合素质助力他脱颖而出。2006年,王勇获得「全国优秀公诉人」称号。2007年3月,王勇被选调到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后来调至苏州市人民检察院。

2010年,王勇承办了苏州一起特大组织卖淫案件。17名被告人在到案前就已达成攻守同盟,「零口供」,22名辩护律师中有不少知名律师,公安机关移送起诉时证据单薄,这些因素导致案件办理难度极大。

王勇通过认真审查,和同事讯问犯罪嫌疑人近50次,发现大量新证据,形成体系完整、内容翔实的讯问笔录共计500多页。到庭审时,公诉意见书及举证答辩提纲等材料就有200多页。「为了瓦解被告人的利益联盟,刺破严密的犯罪结构,我们当时可谓三十六计全使尽。」王勇对办案点滴仍记忆犹新。

如果说成长之路有些重要契机,王勇认为,正是办理这起案件让他的公诉水平再上新台阶。

王勇在一群科班出身、学历耀眼的检察官中,反而格外受到推崇。「他最可贵的是将法学理论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而且将法治新理念成功地向社会输出。」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李勇说。在他看来,能说、会写、善思的王勇,正是现代检察事业需要的专门型人才。

参与办理「昆山反杀案」正是王勇作为司法理念引领者的有力佐证。2018年8月,「昆山反杀案」发生后,王勇率领团队主动介入引导侦查,提出本案可能为正当防卫,向公安机关提出16个方向的书面补查意见,向上级呈报了数千字的分析报告,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批示肯定。此后,王勇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分析证据,与公安机关反复沟通,最终达成一致认知,该案属正当防卫,在侦查环节撤案。

为放大案件的示范效果,让案件成为一堂法治公开课,根据上级要求,王勇参与起草了相关通报,在通报中提出「合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正当防卫是「以正对不正」,将「什么是正当防卫」向人民群众清楚阐释,向社会释放了检察机关的价值导向,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新时代政法英模——王勇

王勇荣获「守望正义——新时代最美检察官」称号

04

促进司法与民意良性互动

参与办理「昆山反杀案」之前,王勇在政法机关已经声名远扬。

2010年,王勇荣获「全国十佳公诉人」称号。此后,他在办案一线稳扎稳打,攻坚克难,处理了很多疑难、复杂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参与了大量司法文件、解释的修订、征求意见工作。

2014年,王勇受最高人民检察院指派至某省指导全国重大案件办理,因办理该案贡献杰出,他于2014年11月13日被中央政法委记个人一等功。就在出差办案期间,他当选为「全国模范检察官」。2015年,王勇因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品格高尚、业绩突出,被党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在王勇二十多年的检察工作中,他经手的案件难以计数,很多案件的疑难与复杂程度,办案过程中的波折与艰难都是旁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最大时,一审庭审持续16天,导致他在半年的时间里经常失眠,心力交瘁。近年来,王勇多次在全国大案、要案中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这背后,是他「把每个案件办到极致」的追求,而他只淡淡地说,「不足为道」。

「优秀公诉人都是案子喂出来的」,这一成长定律在王勇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11年,全国舆论高度关注的何某等人聚众斗殴案被发回重审。舆论越喧嚣,司法越慎重。王勇指导办理此案时,重新审查了全部证据,从「一句话」的疑点入手,发现6名原审被告人在关键节点的所有供述都是虚假的,继而全面查清了犯罪事实,推动案件顺利办结,该案成为区分正当防卫与聚众斗殴的经典案例。

此外,还有2012年江苏省口岸特大走私垃圾进境案、2013年涉案人数全国最多的「11·29」特大跨国电信诈骗系列案、2017年外地垃圾非法倾倒太湖案、2019年艾某某受贿案,还有若干不便提及的全国知名案件,件件案件背后都有他忙碌而又坚定的身影。有人说,评价王勇是苏州公诉人中的佼佼者已经不够准确,不如称他为江苏检察的「一面旗帜」。

王勇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秘籍。知识的学习、案件的思考已经融入他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支笔传递司法理念。尽管王勇经常调侃自己「半路出家」的经历,但遇到疑难复杂案件、法律界的焦点话题时,他也当仁不让地表达观点,笔耕不辍。

「老百姓不需要成为刑法专家,」王勇说,「刑法边界的上限,远低于道德的底线。只有严重突破生活交往底线的行为,才可能踏入刑法规制的领域。一般人只要遵守最低的道德底线,就难以犯罪。法定犯确有复杂的技术规范,但也要遵循道德—民法—刑法逐渐下沉的位阶规则。」

他一直坚持要通过司法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他提出「追诉犯罪者、保护无辜者、挽救失误者」的新时代刑事检察理念,并在办案中坚持;他通过办案传递法治理念,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易接受的方式,让人们了解法律、理解司法。

05

心怀人民的检察官

付强是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作为王勇的同事,他讲述了一件往事。2019年春节前,付强所在部门受理了一起走私案件,审查发现,3名犯罪嫌疑人没有羁押必要性,可以取保候审。但由于临近年关,考虑到辩护人和犯罪嫌疑人家属很难联系到位,相关取保手续难以办理。

「又是新收案件,距离期满的时间还早,加上我们两个承办人都是外地同志,也准备回家过年,所以想在春节后办理取保手续。」付强说。没想到王勇却说:「你们惦记着过年,惦记着骨肉亲情,难道犯罪嫌疑人就不是人?哪个嫌疑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既然符合取保条件,一定要让人家回家过年!」

「平日的王勇不是这样,很随和。可这次,他很严厉,发了很大的火。」付强回忆道。在王勇的「密切关注」下,付强与同事们赶在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办结了所有相关取保事项,把人放了出去。看到犯罪嫌疑人和他们的家人在看守所门口相拥而泣,付强才体会到王勇的苦心。

然而,更大的感触还在后面。几个月后,在对其中一名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宣告不起诉时,犯罪嫌疑人情绪崩溃,当场痛哭不已。事后,付强才知道,在这名犯罪嫌疑人被放出去不久,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如果在春节前没有办理取保候审,很有可能让他错过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

天理、国法、人情,这些抽象概念瞬间变得具体起来。春节前后放人,尽管程序上都没有问题,但司法的善意却会让人民群众明显地感受到司法温度。

鞋好不好脚知道,菜好不好客知道。王勇的「不想做大厨的公诉人不是好的检察官」观点,也提炼为名为《检察官,端菜者还是炒菜者?》的文章,成为引领刑事检察工作的重要力量。几年历练,付强也从一个「烹饪学徒」,变成了不断前行的「炒菜者」。

回忆路程,付强总能找到王勇的影子——不管是树立的理想,还是奔跑的方向,都要镌刻着「人民」二字。以人民为中心,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新时代政法英模——王勇

政法英模王勇报告先进事迹

06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王勇一方面深耕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还积极参与相关司法解释及立法征求意见工作,促进法学研究与司法实践的深度融合。他笔耕不辍,每年根据办案经验发表大量实务文章,为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

例如,工业盐问题在实践中非常复杂,情形不一。王勇经过调研发现,工业盐是「伪概念」,即没有进入盐务系统的粗盐不能直接认定为不符合健康标准,而是需要经过鉴定程序进行科学认定;对生产、销售工业盐行为的定性,不是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与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二罪择一关系,而是存在多种定罪的可能。

再如,骗取贷款罪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认识不统一的问题。2014年,王勇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表《骗取贷款罪在司法实践中的常见问题》一文,针对实务中的争议问题进行探讨,厘清骗取贷款罪构成要件内涵,提出没有造成损失的骗取贷款不宜入罪。这一观点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

仅在2020年,王勇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南京李某骗取航空延误险案引发争议》《两高两部〈疫情防控违法犯罪意见〉三个实务问题》等文章频频获奖。他撰写的《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蝴蝶效应》《阅卷之要在于「找」》等6篇文章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后,被大量法律自媒体转发,也成为当年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发表理论文章中数量最多、阅读总量最大的作者之一。

针对实务办案中高频出现的证据问题,王勇编写了《证据审查百问》,强化证据合法性审查,以兼顾公正效率为理念,用表格的方式设置了100个证据审查要点,覆盖所有证据种类、取证环节,涵盖侦查取证瑕疵和取证违法问题,并以证据合法性要件为基础扩展到证据真实性问题,提示承办人逐一对照审查,以审查全面性促进案件实体的公正。

此外,王勇还多次「跨圈」为公安部刑侦局等培训班授课,由他参与撰写的著作《公诉人出庭的方法与技巧》《审查起诉的原理与方法》《国家公诉人出庭指南》《公诉实务讲堂》,成为检察业务类畅销书籍。

网络时代,每个热点事件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焦点。王勇认为,舆论越喧嚣,法律人越要冷静。他将热点案件视为传播法治理念的契机,以自己的客观、公正、理性、专业的分析,主动参与一些热点案件的讨论,为普通网民上了普法课,传播了法治正能量。

07

持续释放专业影响力

虽然王勇现在身居领导岗位,但让身边人感受更深的,是他作为业务带头人、专业引领者的影响力。

在领导苏州市刑检工作中,王勇大刀阔斧,建章立制,数次起草、推动苏州相关规范制度的出台与落实,对苏州司法机关贯彻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贡献极大。

「脾气好但要求高。」王勇直言自己的工作风格。在业务指导上,他将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倾囊相授,甚至不遗余力地「逼」着检察官们突破极限。在他的步步追问和引导下,苏州市人民检察院宣传教育处处长张安娜写出了7000余字的调查报道《被罚没野生动物的命运困局》,引起司法界和野生动物保护界的关注和热议;王勇敏锐预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假口罩案件可能频发,在2020年大年初一凌晨「连番轰炸」付强,两人开始研究假口罩案件问题,并一起写出《当前疫情下「假口罩」类案件常见问题解析》论文,成为办理类案的「救急指引」。

苏州公诉人团队在江苏省乃至全国检察机关中都是数得着的精英团队,而王勇正是团队集训的「总教练」。从讯问笔录到审查报告,从起诉书到出庭预案,从审查方法到办案模式,从工作机制到司法理念,王勇每年都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受益的不仅是苏州的检察官,全国检察干警还有一个了解苏州检察、了解王勇的「绿色通道」——王勇创建的苏州刑检业务网站。在这里,可以找到最新的案件讨论、最规范的法律文书、最犀利的留言点评。苏州检察的经验和亮点一览无余,为全国检察干警共享,成为全国检察内网资料齐全、实用、具有影响力的刑事法律资料库。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王勇是被邀请交流的热门人选。他每次都认真备课,根据主题和演讲人群精心修改讲述内容。「一招鲜吃遍天」从来不是他的作风,他对任何小事都精益求精、发挥极致。

2021年8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了「检察心向党奋进新征程」新时代检察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王勇作为6名检察英模之一向全国检察干警作事迹报告。他说:「20多年的检察历程,我经手的案件中9个都入选了年度十大刑事案件。它们让我从倾听当事人的声音,到更加关注事实的力量,再到对刑事司法出发点的追问和践行。这一路,驱动我不断进步的力量,就是人民群众对检察产品的更高需求,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的新要求。」

办案中,有鲜花,也有辗转反侧的长夜。但每当王勇想到2005年春节前,那位退休教师塞到他手中的那颗糖,心中就平静许多。他想,这颗糖就是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之后形成的载体,它告诉自己,不忘初心,如我在诉,久久为功,就必然能让更多人民群众在检察官用心用情的法律监督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本文已获得王勇检察长本人授权,部分文字参考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网、新华网、《检察日报》《法治日报》、江苏检察网)

投稿转载说明

投稿邮箱:543183107@qq.com

本公号非营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视为同意本公号对文章进行转载刊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最高人民检察院   苏州市   英模   公诉人   正当防卫   江苏省   苏州   检察官   犯罪嫌疑人   人民检察院   政法   法治   案件   证据   司法   法律   全国   王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