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第四面墙",运用色彩划分阶级,《大佛普拉斯》展现众生苦

2017年,台湾导演黄信尧带着作品《大佛普拉斯》横扫海内外多个奖项。而就是这部小成本电影,没有任何流量明星,没有女主角,只是几个社会底层的台南城乡结合部的男人故事。就是这样一部看起来不出彩的电影,在看似幽默的氛围中将社会的丑恶和荒诞无限放大,带给人别样的反思

打破

讲述方式变化,旁白打破"第四面墙",黑色幽默反讽意味十足

《大佛普拉斯》的表现手法之一,是故意打破银幕与观众的界限,导演全片用台语旁白,让某些戏谑的地方得以间离,表面看似散漫,内在诚挚。通过旁白的设置,导演使自己与影片中的虚构角色形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他作为讲述者一再出现,用上帝视角的讲述,将现象缝合为事实,将零碎拼接为整体。

在早期观看舞台剧时,舞台的左、右和后方构成了三面墙,剩下的方向就是观众席。"第四面墙"是在传统三壁镜框式舞台下假设出来的一面虚构的墙壁,用以分割观众席和舞台,演员因而身处一个和外界无法触碰的虚拟空间里。而打破第四面墙,则是通过让舞台上的演员直接对观众说话等方式,突破剧中人和观众无法交流的界限,让角色成为和观众活在一个维度里的人。

《大佛普拉斯》中,导演直接推倒了电影的"第四面墙",和《纸牌屋》、《死侍》、《辛普森一家》一样,让观众意识到自己只是在看电影而已,从而摆脱对电影的沉浸式体验,启动观众的理性反思。故事在旁白的铺陈中展开,电影与观众的界限被完全打破,社会的种种不平以及小人物的无奈逐渐显露出来。

打破

与此同时,《大佛普拉斯》将黑色幽默玩得炉火纯青,颇具荒诞色彩的人物行为投射了导演对现实状态的观察与思考。每一句玩笑的背后都包含着深刻的寓意,令观众在笑完之后,只剩下无尽的心酸和悲悯。比如受人尊敬的黄启文表面上是留美艺术家和慈善家,私底下却干着世人难以启齿的龌龊勾当;混血女Gucci所说到底是Buddha(大佛)还是Puta(贱人),无人知晓;不值一提的可怜人葬礼与护国法会同天举行;虔诚拜佛的人向佛祖奢求美好,大佛肚内却藏着一具女尸。

打破

观众在看的过程中笑得有多开心,笑过之后就会感到有多悲凉。荒诞不经的幽默背后,是底层人物展露无遗的艰辛,是上流社会掩盖不住的无耻丑恶,更是留给观众深层次思考。

打破

黑白色调风格,富人的生活也不全是彩色

虽然影片在整体的色调风格上采用了黑白的处理方式,但为称道的是,故事中出现的所有行车记录器画面都是彩色的。黑白色原本是绝望的色彩表示。上流社会的生活是彩色的,下层穷苦人的日子是黑白的,他们无滋无味,少有的乐趣是窥探通过记录仪想象富人的多姿多彩

彩色和黑白,将阶级划分得鲜明又对立。命运对每个人来说就像牢笼和规则般无法突破,正如电影里的黑白和彩色之间是难以逾越的。导演真真切切明白底层人民的苦,对他们来说,光是吃饭这件事情就耗尽了力气,他们没有时间,更没有能力去挣扎。他们只能是求神拜佛,求个内心的安稳,而崇尚众生平等的佛,怕是也很难照顾到他们。

打破

但上流社会就没有一丝烦恼吗?黄启文去应酬时的"酒池肉林"依旧是黑白色的,这个看似风光的艺术商人,也不过是个秃头大叔。假发仿佛是他的面具,伪装的让他自己都找不到真实的自己。他疯狂地追求财富,除了钱,他的灵魂怕是都已腐朽,也只能是黑白色了。

在影片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黑白里挣扎,却又试图进入到一个彩色的世界里。同时,每个人都可能正处于别人眼中的彩色里而不自知。在影片轻松又欢快的配乐中,穷人有穷人的苦闷,富人有富人的龌龊,少有赢家。他们的窘迫模样,不禁让人记起《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那句经典对白

生活总是如此艰辛吗?还是仅仅童年如此?

总是如此。

众生皆苦,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这就是生活的真相。当我们去除一层层美颜滤镜,揭开现实中光鲜亮丽的神秘面纱,走进生活本身,不得不承认,哪儿有什么岁月静好,谁不是劫后重生

打破

悬而未决的开放性结局,带给观众不同观影体验

很多电影的结局往往是将需要解释的元素解释清楚,将需要完结的事件都给一个结果,让观众心满意足地回家。而《大佛普拉斯》最高明的地方在于没有给电影一个确定的结局,既没有大部分电影所倡导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政治正确结局,也没有用只言片语交待故事后情。

观众只明白:大佛外表慈眉善目,高高在上地俯视众生,但内在却藏有一具早已腐烂的女尸那尊万人朝拜的大佛,暗地里却隐藏着可骇的罪恶。

电影虽然没有结局,但是观众还是会以自己的方式赋予它意义,通过前后的因果关系,在大脑中对故事进行合理构建,并接受它。当《大佛普拉斯》结束时,留下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观众的心理和现实生活连接,跟着观众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变化,这就是导演所留下的电影与现实最好的沟通桥梁

打破

《大佛普拉斯》与韩国导演李沧东备受好评的电影《燃烧》一样,真相到底是什么早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李沧东曾这样谈电影结局:

"我做电影的时候,不希望我的电影有一-个很明确很完满的结局,或者很幸福,或者很悲惨,我都不喜欢。如果一部电影,电影本身就有完美无缺的结局的话,那么这个结局只能是电影的结局,而不是观众的结局。如果你看了个结局很幸福的电影,你的人生就会很幸福吗?这是不确定的。很有可能你看了个很幸福的结局的电影,在电影院的时候你兴奋鼓掌,非常幸福,但你走出电影院,你就回到了现实中,电影的结局跟你的人生是无关的。所以我觉得,电影的结局应该跟观众的心理和现实生活连接起来。它的结局是不完整的,跟着不同观众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发展和结果。我就追求这样的电影。"

《燃烧》的结尾,寒风中男主找借口约富家子出来,将其杀害并把随身的全部衣物扔在豪车里付之一炬。从逻辑上讲,男主在富家子家中找到手表以及猫,这似乎能够构成其杀人动机,然而,全片真实性的模糊导致了其结局指向多译。这个结局究竟是男主的小说构思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所有的真相都蒙着厚重的面纱,待人去一探究竟。这或许就是《燃烧》叙事上的高光所在。

打破

不清晰的告诉观众往往不是最终的答案,而任由观众想象,答案却是细思恐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大佛普拉斯》,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解读。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屏幕骤然一黑,观影者们都仿佛就置身在那尊大佛里面。人生没有固定的结局,事情的真相可能被揭穿,也可能永远被埋藏,孰是孰非很难通过三言两语就能说清,人与人之间的无解是常态。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制作,然而这个电影中无论是旁白的讲述方式,亦或是色彩的表现手法,还是开放式结局带给观众的众多思考,都算得上的极具特色的。这对于目前电影市场也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大佛   众生   全片   旁白   富人   界限   阶级   真相   黑白   观众   导演   结局   彩色   色彩   方式   幸福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