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神助攻”?只需做好一件事

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些在如今内卷不断的环境中似乎已经被默认为现实。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无不是庞大的教育资源、家庭资源在支撑,似乎在成功这条路上从来没有意外与侥幸。


可就总有那么一些例外用结果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父母辅助子女成长的关键。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神助攻”?只需做好一件事

天下第一考


曾经,有位普通的父亲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被称为“最强陪聊爸爸”。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神助攻”?只需做好一件事


朱腾强,49岁的年纪,一位大四女生的爸爸,他靠8个月的刻苦自学通过“天下第一考”——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这个被称为“天下第一考”的考试每年的通过率一般为11%,也就是说,有10个人参加考试,9个人都考不过,只有一个人才能站在巅峰。


在考生中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来形容法考:别问我题目难不难,我觉得我比题目难。


而这位49岁的父亲在非专业出身,非本职工作的情况下,通过自学一次性通过了这项人人谈之色变的考试。


而他的初衷只是为了跟女儿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在聊天时更加顺畅。


“我姑娘是学法律的,为了跟她交流时不说外行话”。


他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女儿的大力支持,在学习、备考过程中,父女俩的交流越来越多,感情越来越深厚。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神助攻”?只需做好一件事


这位父亲的做法,还隐藏着一个常被人忽视的家庭教育的成功奥秘——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聊”出来的。


会聊天的父母,会充分运用语言,把身边一切美好而未知的事物掰开了、揉碎了,重组成孩子最能接受的形式,一点一点灌输给他们。


概括来说,孩子与父母每天聊天的频率越高,大脑皮层就越发活跃,他们在语言、语法、理解力等测试中的得分也越高。


而这与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却没有太大的关联。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神助攻”?只需做好一件事

语言的魔力


1995 年,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开启了著名的“3000 万字差距”的调查。


这项研究费时2年半,跟踪调查42个家庭,记录父母和孩子间的对话。


每个月,研究者都在家庭内部拍摄1小时的录像,记录孩子和家长的互动过程。


团队之后又用3年的时间,对数据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得出了影响力巨大的结论: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神助攻”?只需做好一件事


在脑力劳动者家庭中,孩子平均每小时能听到487句话。


而在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中,孩子们平均每小时只能听到178句话。


累计下来,脑力劳动者家庭中的孩子与受救济家庭的孩子,在听到的单词总量上,相差了3200万个单词。


也就是说:出生在较富裕家庭的孩子,与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相比,多听到3000万个英语单词,这无疑就是赢在起跑线上。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神助攻”?只需做好一件事


研究结束时,测试贫困家庭的孩子智商是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


并且在孩子们10岁时,贝蒂和托德进行了回访: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这给了所有父母一个重要的启示:


孩子之间的差距,并不只是单纯的遗传上的差距或是智商上的差距。


而是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与孩子直接每天的对话、互动、沟通,看似微不足道,但却都像一块儿小拼图一样,渐渐影响了孩子整个未来的样子。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神助攻”?只需做好一件事

和孩子的日常“闲聊”


路上,偶然间听到了前面一对母子的对话。


儿子兴奋地跟妈妈讲着刚才看完的电影,妈妈却像没听到一样,严肃地问:“三字经你背的怎么样了?明天幼儿园老师就要让小朋友一个个背诵啦。”


男孩回答:“差不多吧。”


接着,妈妈背了几个《三字经》内的上句,孩子基本都能接下句。妈妈继续问,问到后面并不熟悉的部分时,他迟疑了好几秒,还是没有答上来。


没等孩子开口说什么,妈妈劈头盖脸就责问:“又没用心背是不是?说过多少遍了,古诗呀三字经呀就是要下功夫背!你就是不听!看你明天怎么去上幼儿园!”


“我背了,只是……”


妈妈根本不给孩子任何辩解的机会,接着又是一通说教:“这么简单的三字经都背不出来,晚上别想玩了,更别看电视了,等背下来再说……”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很显然,这位妈妈很成功地把天聊死了。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神助攻”?只需做好一件事


也许不少父母觉得只有教孩子知识、人生道理的聊天才是有意义的,日常的闲聊无关痛痒。


其实,识字、算术原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只要孩子教育好了,他就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根本不用过分地下工夫去教。


殊不知,人们常常忽略的、以为是闲事的“聊天”其实是很好的教育手段,父母养成经常和孩子聊天的习惯有很多好处。


通过和孩子聊天,父母的爱可以及时地传递给孩子,并深深地在孩子心里扎根。


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沟通和交流的依赖,“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才会产生效果。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神助攻”?只需做好一件事


父母如果能保持和孩子聊天的习惯,孩子会很开朗、很聪明,反之,孩子不仅性格内向,有时还会出现心理障碍。


高频率的沟通交流,可以让一家人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收获了最融洽美满的家庭关系。


聊天,是性价比最高的育儿技巧,无论是开心的、难过的、还是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都能在这一字一句中,变得摇曳生姿、活色生香。


由此,情感在流淌,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想法被理解,他们将拥抱着这份温馨,明确自己被深爱。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神助攻”?只需做好一件事

听君一席话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密室独处。


所有的孩子都会和爸爸待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里,单独相处1小时。


在这1小时中,诺一不停地跟老爸说话,而刘烨却一直盯着手机,只顾刷微博,敷衍应对,完全无视了儿子。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神助攻”?只需做好一件事


有网友感叹,“诺一是来拯救网瘾父亲的。”


不论多大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


毫无疑问,比起手机,比起工作,比起家务,与孩子沟通才是更重要的。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在【孩子怎么就不愿意跟你讲话了?】的话题中举例:


1、否定付出型的妈妈


“妈妈,妈妈,我玩游戏得了第一名。”

“一天到晚不干正事,把这些精力放在学习上比什么都强。”


2、打岔型的妈妈


“妈妈,妈妈,我玩游戏得了第一名。”

“行行行,赶紧吃饭,洗手去吧。”


3、忽视型的妈妈


“妈妈,妈妈,我玩游戏得了第一名。”

妈妈说“哦”然后刷手机。


你是哪一种呢?我们总说,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了。


其实,当孩子很想跟你说的时候,你没有在听,慢慢地他们就不愿意再跟你表达了。


所以要珍惜每一次孩子跟你分享的事情,并给予正面积极的回应,因为在你心里,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神助攻”?只需做好一件事


当孩子和我们说话的时候,正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时机,这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倾听,并用这种姿态告诉孩子:“我在关注你,我很在乎你的感受。”


同时我们也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与孩子交流,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应他们的心理、情绪,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


这样,孩子在生活中、在幼儿园、在学校、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候,有了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才愿意说给父母听,才愿意与父母分享。


而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也才能给与孩子指导和帮助,这样孩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我们才算是真正走入了孩子的心里。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托德   贝蒂   父母   脑力劳动者   孩子   无关痛痒   幼儿园   差距   日常   父亲   爸爸   语言   妈妈   小时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