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真正毁掉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你

几年前,当我听到她离婚的消息时,内心是十分震惊的,我怎么也想不到,她居然也会离婚。


小爽是个温柔的女孩,不仅长得好看、身材苗条,对待别人也总是尽可能地为他人着想,在曾经的我眼中,她就是一个完美的存在。


大学毕业后她进了银行,应父母的要求,很快在律师、医生、银行经理这三者之中选择了最后那个,恋爱、结婚。


彼时的我还在互联网公司过着996的生活,没日没夜地肝着一个又一个营销策划方案,听到她结婚的消息我很是羡慕,她应该会过得很幸福吧。


心理学:真正毁掉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你


可谁想到,还没等7年老公就开始对她冷淡了起来,她尝试做过很多改变,也依然没能挽回这段感情。


她说,虽然这年头离婚的人多得是,可万万没想到自己也会是其中一员,她觉得是自己选错了人:


“我就不该听父母的建议,他们从小就对我冷言冷语,长大了竟然还不放过我!”


“那你为什么还要听他们的话呢?”


“我也不知道……”


她就像一个受尽了世界不公对待的受害者,不知道该听谁的,也不知道自己该去怎么选、怎么做。


心理学:真正毁掉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你


心理学:真正毁掉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你

我想改变


婚后的那一年朋友总是对自己舍不得但是对老公却十分大方。


为了唤起对方的热情,她开始主动承担家务,学习做饭,可老公居然拒绝了她的示好。


我问她:“他不想吃外卖为什么不让你做饭呢?”


她说:“应该是老公不想洗碗吧,因为我做饭就会让老公去洗碗。”


我说:“那你做饭的目的是什么?”


她说:“想让他看到我的付出和改变。”


心理学:真正毁掉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你


我相信,每个人都曾在感情中改变过自己,或是为了迎合对方的喜好,或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现在一直在改变自己,我开始减肥,也学着做饭,只要他想要的我都努力去做,为什么他还是狠心离开我呢?”


“我求他留下,我很爱他,不能没有他,在我心目他比父母都重要,为什么还是对我那么绝情?”


类似的倾诉声不绝于耳,她们的字里行间充斥着无奈和痛苦,更突出着内心的委屈与不甘。


这些痛苦的直接来源是:对方的抛弃。


心理学:真正毁掉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你


但是,当我们抛开主观色彩,去探索背后的根本逻辑,我们会发现:


在绝大多数感情中,感情的破裂往往是很多小问题的积累所导致的一个结果。


至于那些分手、离婚的理由,不过是一个借口。


但人总是这样后知后觉,思想上还在执着于自己努力付出的“表现”,于是在她们口中,自己永远是那个最可怜的人。


却没想过在对方口中也是一样的情形,更没想清楚过另一半对情感的真正诉求。


更糟糕的是,在她们眼里:我为你改变付出就应该得到珍惜并回馈。


心理学:真正毁掉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你


当我们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受害者”时,我们所做出的一切便已经是在违背自己的内心了。


不论我们给了自己什么样的安慰与借口,但我们并不想真的改变什么,我们只是希望能够感动对方。


但这就好像对方需要一杯水,你却费尽心思为他找来了面包,这样的努力与付出永远得不到对方认可和反馈。


搞不懂真正的诉求,那么改变到最后,感动的也只能是自己。


心理学:真正毁掉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你

我想出家


朋友说,她离婚后剩下唯一的感受便是失控感,仿佛所有事情都不受控制了,做什么都不顺心,她自己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她觉得自己只要不去想就好了,以往就是自己想太多、顾虑太多,那么让一切停滞就会好起来了吧?


于是她开始抄起了佛经,希望从中寻求一份宁静与解脱,甚至从重游北京的红螺寺开始一路去遍了那些有寺庙的名山大川。


心理学:真正毁掉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你


苦心研习许久她不禁感悟良多。


她说: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但我说:无为有色有还空,看空成色两不同。何能空色皆我相,世相本在红尘中。


我说她已经着相了,看似不想,嘴上也天天念叨着不想,却始终还是看不开,走不出来。


这都几年了,她每天过得依然不顺心,甚至一度抑郁成疾。


她,还是那个“受害者”。


其实不论是恋爱还是婚姻,总会经历各种考验与磨难,也必然会有挫败、委屈、乃至伤害。


我们可以将一切都怪罪在对方身上,在控诉对方的过程里,尽情地发泄心中的不满,但是然后呢?


如果对方真的像你想象的那么不堪,当初又为什么会去选择他呢?


都是成年人了,一时感动、因为颜值、没看清对方这样的理由显得有些肤浅,人渣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多。


心理学:真正毁掉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你


你可以选择当一名受害者,也可以从“我”出发,去想想这一切糟糕现实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无论你是继续婚姻、还是结束婚姻迈向人生另一阶段,从“我”出发的思维方式都比“受害者思维”要有益得多。


当你站在了“我”的角度就会发现,我们总在别人身上寻找自己没有的东西,胖子喜欢的永远是瘦子,童年缺爱的人所渴望的也永远是从另一个人身上找到爱。


朋友便是如此,在一段感情正式开始前便已经有了过度的期待与渴望,童年经历的种种不幸,她觉得只要结了婚,找到了对的人,一切痛苦便会结束。


不止她是这样想的,其实我也一样,很多人都是。


可我们却忘了,一段感情、一段婚姻并不该是彼此的救赎,1+1应该≥2,而不是≤0。


当现实击碎了我们玫瑰色的梦想时,我们又往往承受不起这份残酷的挫败,也承担不了如此重大的人生代价。


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帮助我们面对这个不在预期之中的真实。


所以,很多人一瞬间就站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从此再也没有下来过。


心理学:真正毁掉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你

成为共犯


有没有天生的“受害者”呢?


其实也是有的,那就是婴儿,如果父母没有尽到养育的责任,那么孩子的确是一个100%的受害者。


他们还不会说话,行动能力有限,生病了没法自己找药吃,饿了也没法自己冲奶喝。


所以婴儿的现实取决于外部环境,取决于父母。


如果婴儿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那么他可以怪,也只能怪有行为能力的大人没有好好尽责照顾他。


心理学:真正毁掉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你


但是婚姻中的受害者思维,就是近似于婴儿般的思维模式。


“我是没有行为能力的,而我在这个婚姻关系里,你就是要负责给我快乐,满足我的需求。


如果你没有,那么我就要攻击你,那么我就是婚姻的受害者,你就是那个害我的人。”


受害者心态的人划分对错的方法很简单,但是很偏执。


就像婴儿那般执着。


心理学中说母婴关系的最初,对于婴儿来说就是:


妈妈在我饿的时候,及时出现给我喂奶,她就是好妈妈,我爱她;如果她没有及时出现,妈妈就是坏妈妈,我就要攻击她。


婴儿交替体验着这两种偏执的心情,心理功能慢慢发展后,才能完成内心对妈妈的理解和信任,整合 “好妈妈和坏妈妈”。


如果婚姻是一个简单讲对错的地方,那么这就是一个“婴儿般的婚姻”——你满足了我就是好伴侣,你不满足我,那么你就是坏伴侣,我就是受害者。


这种心态和婴儿是完全一样的。


心理学:真正毁掉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你


对于朋友,我唯一庆幸的是她没有孩子,不会将这份心态延续到下一代的教育当中。


否则孩子磕了、碰了、吃错了东西,她不会反思自己没有照顾到位,反而会觉得是孩子自己调皮的缘故。


就像她父母对她的态度一样,永远都在苛责。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说:“给孩子带来伤害的往往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


我想在各种婚姻问题中也不外如是,双方长期不能进行一个良好的沟通,遇到问题多以一方委曲求全的方式解决,不能直面问题,才导致了感情的破裂。


彼此都带着情绪,当然是没法好好说话的。


而出路或许就是一起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因为在那一刻,


你们,都是受害者。


心理学:真正毁掉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你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受害者   婚姻   心理学   婴儿   内心   心态   身上   痛苦   父母   老公   现实   感情   努力   妈妈   孩子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