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张寿臣老先生1956年在相声界一次座谈会上讲“捧哏的要掌握四个字瞪、谝、踹、卖;逗哏的掌握四个字,迟、急、顿、错。”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郭德纲在舞台上也经常普及相声的相关小知识,“迟、急、顿、错”也被多次提及,那么这四个字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今天我就根据听相声十几年来的感受,总结分享给大家。

“迟”的运用技巧

关于“迟”的相关知识,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以马三立、郭德纲经典段子为例,解析相声技巧之“三翻四抖”

已经非常详细的加以介绍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今天着重讲一下“急、顿、错”的相关技巧。

“急”的运用技巧

天津市相声界1956年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在会上赵佩如先生谈到“急 的使法,其中讲到相声《打百分》中有这样几句台词:

甲:百分儿也分多少样呀:仨人的;四个人的;五个人的;六个人的;活朋友;死朋友;亮底的;不亮底;带甩的;不带甩的;小二翻身;小三儿当家……我全会呀!

乙:嘿,他记得蛮熟!

赵佩如先生说:“逗哏的要是使完这句‘我全会呀!捧哏的来个顿,‘他蛮熟哇!’这包袱就完啦。”张寿臣老先生说这类包袱就叫“急”。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急”,要求台词密切接连、自然流畅,翻包袱时不留任何反应的间隔或多余的部分,与观众的反应同步。孙福海先生在《逗你没商量》中,谈到万人迷、张寿臣《学梆子》的表演…

李:你听吧,唱词儿里尽废话。(唱)“李陵碑本是石头的。”多新鲜呢, 有用豆腐做碑的吗?“我不碰它它不依。”

张:碑还不依啊?

李:它拽你去了?(唱)“咬定牙关将它碰!”(身段:前扑、拢髯、甩头,再撤回)

张:那就碰吧?

李:且慢!

张:怎么啦?

李:(唱)“又怕碰破我的脑瓜儿皮!”合着压根儿就没想死!

张:那就别碰了!

张寿臣问:“您的话给我翻怎么样?”万人迷说:“到你那儿就凉了,我唱这词儿,也知道它不合理,可还是自己唱完,自己一刨,可笑。”万人迷所讲的捧哏翻这句话就凉了,意思是捧哏翻衔接有停顿,一顿容易泄,自己使自己刨,接的紧包袱响,应是“急”的使法。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急”的使法在“底”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反八扇》…

甲:你爸爸这么一呼唤,底下人全进来,干什么的都有。

乙:都是伺候我爸爸的。

甲:有扫田的,挂地的,掸土的,扶陈的,掀帐的,挂钩的,铺床的, 叠被的,搬桌的、挪椅的,知根的,托底的,穿靴的,戴帽的,掐尸的,入殓的,刨坑的,下葬的。

乙:埋啦!

甲的这段台词要求演员吐字清晰、衔接通畅,不能失去连贯性。前边说的是伺候人,一点点转到入殓下葬,乙开始不知,引领到“掐尸的,入殓的, 刨坑的,下葬的”,乙开始明白时已到“底”了,紧接上句不留间隙“埋啦!”, 包袱响了,高潮有了。

如果停顿一下再翻“埋啦!”,表演虚假,包袱泄了。甲叙述得字字清、句句紧,乙在翻包袱时不能有明显的停顿,属于“急”的使法。 贯口中即使中间有产生效果的动静,也不能留迎合的间隙,不该响的地方先别响,引领观众到指定的包袱中去响。

“急”主要表现在逗哏、捧哏对话中不留间隙,特别在贯口结束时的接话,如《戏魔》中的包袱,逗哏说捧哏父亲、母亲从头到脚都打戏上找,说到棒哏母亲打扮时……

甲:你母亲打扮出来漂亮,头戴《荆钗记》,镶着《卖绒花》,戴着《玉玲珑》的耳环,身穿《狄青借衣》,内衬《珍珠汗衫》,腰系《香罗带》, 左手拿着《黑风帕》,右手拿着《桃花扇》,胳膊上戴着《拾玉镯》。

乙:我妈整个刘媒婆。

这个包袱节奏紧凑,捧哏翻时不能停顿,“急”在这儿话头紧接,出现停顿包袱就翻得泄劲了。

还有这样一种情况,铺垫的时候感到火候到了,包袱应急于抖出,不能错过时机,“打闪认针”,稍纵即逝,台词延迟就失去效力,如《扒马褂》中“骡子掉茶碗里烫死”,圆谎者有段台词。

它是这么个理由……它是大概其……这个理由啊……骡子……掉茶碗里烫死……是不是马上就得跟你说这个意思,是不是?好比吧,仿佛,大概其,马上,往来,这个……似乎类乎,大概其呀!我们这个……你明白了吧?

从录音上分析,“你明白了吧?”这句接得很紧,包袱大响。心里着急怎样将谎言圆上,边想边说,心口不一,不知说的什么,符合当时人物心理, 语无伦次一句整话没说出来,紧接着问人听明白了吗,那能明白吗!所以包袱响,应属于“急”的表演技法。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喜剧语言的特点俏皮、紧凑,对话不留间隙时,在具体运用上都与“急”的使法有关,例如《大保镖》中就有明显的特点。

甲:刀、枪、剑、戟、斧、钺、钩、钗、鞭、铜、锤、抓、镗、棍、棒、拐子、流星。什么带尖儿的、带环儿的、带链儿、带刺儿的、带峨嵋针的,扔出去的,勒回来的,我是样样——

乙:(急)精通?

甲:(急)稀松。

乙:(顿)哎……稀松啊?稀松二五眼哪?

甲:样样精通。

乙:哎,得精通。

甲:你要不信的话,这么办。十八样兵器,你把它拿来,一样一样我把它——

乙:(急) 练了

甲:(急) 卖了

乙:(急)卖了?卖了我也会呀?

“精通”“稀松”“练了”“卖了”,为在贯口中叙述不呆板,富有生气和活力,就要在语言处理上有玩笑和风趣,活跃气氛反应快,喜剧语言俏皮、紧凑,不能消极停泄。喜剧小品中有的包袱也如此,“急”的使法不能停顿, 比如《送水工》:

范伟:不是啤酒,这是洋酒

赵本山:我见过,别笑话我,我也是有身份的人。有一次我到大酒店消费去,我就喝这种酒。我往那一坐,我说:“上酒”,小姐“咔 就把这酒拿过来了,我说:“多少钱?”她说:“一千八百八” 她间我:“开吗”?我说:“你开……她“嘭”的一下就起了,我说:“你开玩笑呢

这个包袱的形成在时间差上:她问我:“开吗?”我说:“你开……话还没说完“她‘嘭’的一下就起了”,酒瓶已打开,接下的台词必须紧接形成一句话“你开玩笑呢!”包袱才能响,小品包袱的技术手段与相声的表演技法有共同特点,都属于“急”的使法。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急”的表演技法主要靠语速来表现,有秩序、有节奏,对作品感情关系的起落变化是必不可少的。要求演员语气、声调、神气、动作高度的浓缩叙述的生动连贯,节奏明快准确,不抢不拖,特别是翻包袱时不能停顿。语速与观众的反应保持一定的相互关系,符合人们心理活动的自然节奏,归向情势与观众反应一致,合乎心意听起来畅快。“急”的内心节奏直接影响到表演,使法上一定要心中有数,不要因为包袱小就敷衍了事,只要是包袱就得琢磨怎样使响。

“顿”的运用技巧

张寿臣老先生说:“‘顿’哪,是逗哏的说完了,捧哏的‘哦嗯?’当时就翻不成,非得‘哦’。先认可啦,然后接着‘嗯?’这是两个面孔。”“顿 是在话赶话后心理反应产生的停顿和转化,形成有目的的艺术处理。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例如苏文茂、朱相臣先生表演的《批三国》,甲说三国里有三个做小买卖的,刘备卖过草鞋,张飞卖过肉,赵云卖过年糕……

乙:赵云卖年糕?您要说刘备卖草鞋,张飞卖肉,这个我不跟您抬杠, 您要说“赵云卖年糕”,这咱们得抬啦!据我知道赵云他没卖过年糕。

甲:依您说呢?

乙:赵云是世家子弟。

甲:噢,依你说嘛,赵云是卖柿子的。

乙:哎…谁说的?谁说卖柿子?世家子弟。

“顿”的表演技巧一般都是在话赶话的答话中先表示同意,突然意识到失误后采取否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变化。“顿”在这翻包袱,也叫“软翻”。

《开粥厂》中把虱子搁别人脖子上的包袱,捧哏:“啊,这叫善哪?这叫缺德。”这是“硬翻”。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福寿全》中“顿”的技法也很明显。逗哏邀请捧哏上堂会演出,说是红事结果是丧事,捧哏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答应挂点孝,扎根儿带子,套上袍子绷上鞋,戴上帽子,到时都穿上戴上。最后逗哏又提出让捧哏在棚口里拿点东西,出堂时举一会儿…

乙:这东西什么形式?

甲:就是五尺多长这么一根棍儿,用纸条儿缠着,紧头儿有个钩儿,挂着这么宽,这么长一个条儿……

乙:噢,幡儿!拿我开哄,啊?叫我给他打幡儿去!

甲:对啦,一天两千块。

乙:六千块我也不赚。

甲:就那所楼房您看多好哇。

乙:有楼那是他的,就凭我给他打幡儿去?

甲:你打一会儿算什么呀!

乙:不算什么呀?你怎么不去呀?

甲:我…我不像啊

乙:哎……我像?哪的事啊!

乙的这句“哎…”话赶话无意识地表示了认同,陷进去了,又马上意识不对,觉得上当了,然后换另一副面孔予以否定“我像”?包袱响了。如果逗哏的说:“我不像啊!”捧哏没有“顿”的处理,紧接着说:“我像?也就没有这个包袱了,“顿”的明显作用能保证包袱的响与不响。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小品中的包袱也有“顿”的使法,如《拜年》:

赵老蔫儿:既然这大侄儿,从乡长一下变为三胖子,咱就不要照头再给棒子,这时候的人最需要理解,最需要安慰。

乡长:嗯。

赵老蔫儿:谁一生还不犯点儿错误。

乡长:没错。

赵老蔫儿:犯错误就改。

乡长:对

赵老蔫儿:改了再犯嘛

乡长:唉……啊!?

赵老蔫儿:犯了再改,千锤百炼嘛。

赵老蔫儿讲“改了再犯嘛”,乡长没有直接采取否定的态度,话赶话, 先表示同意的语助词,“唉”,经过反应一琢磨不对,再表示否定的语助词“啊!?”包袱响了,这就是“顿”的独特技艺。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也有同样的包袱:

侯耀文:这不是我们导演给您虚构的吗!

赵丽蓉:啥?

侯耀文:虚构。

赵丽蓉:噢,就是蒙人。

侯耀文:哎……不!

“顿”的技巧运用,使这个包袱抖得挺响。

顿”有时也会表现一副面孔,不需要先认可再否定的情绪变化,“顿” 下直接翻,例如《福寿全》中,捧哏答应上堂会…

乙:您那公馆是什么事吧?

甲:喜事。

乙:噢,少爷娶媳妇儿?

甲:喜事。

乙:聘姑娘?

甲:不,喜事。

乙:办满月?

甲:是喜事。

乙:什么喜事?

甲:接三。

乙:接……那出殡还找不找?

甲:那就搁一块儿吧。

乙:那不去。

捧哏在“接”上“顿”了一下,因为“接三”已经说得很明确了,都知道什么意思,包袱已经响了,如果先认可再否定使用两副面孔,假了,泄了,所以只在“接”上“顿”一下,一副面孔直接表示乙的反感情绪。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再比如《白事会》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甲:老爷子好?

乙:我父亲?别提啦。

甲:怎么?

乙:他过去了。

甲:过去了?往哪边儿去了?

乙:往……

甲:您把他请回来,我还跟他有事儿哪。(向外叫乙父亲,×大爷)

乙:别叫了!

甲:不是过去了吗?

乙:不是走过去了,我爸爸下世啦。

甲:噢,卖菜去了?

乙:卖……

乙说的“往”和“卖”都“顿”了一下,因为甲说的错处很明显,包袱响了,乙只需要“顿”一下,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不满的反应,火候掌握在与观众的反应同步,起到翻包袱的效果。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扒马褂》中扯谎人说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听到蛐蛐儿叫,拿手电要逮蛐蛐儿,听声音儿没在院儿里,在胡同口儿,到胡同口儿一听在车站……

捧哏:蠖!在车站?

扯谎人:上车站找去,到车站一听“嘟嘟、嘟嘟……在天津了。

捧哏:天…

扯谎人:在天津那一听“嘟嘟、嘟嘟……”在唐山了。

捧哏:唐……

这样的弥天大谎、没有边际的假话不需要先认可,然后“嗯?”两个面孔,没必要绕道耽搁了,“顿”一下表明不认可的态度,另外段子已接近尾声,相互间对话要紧凑。

民间笑话中经常将缺乏知识、落后无知、愚人愚笨,头脑迟钝作为讽刺对象。旧相声仿痴呆傻、装聋瞎哑,以痴呆与灵巧的对立、明白与糊涂的冲突引人发笑。我们不能用生理缺陷、残疾和有智力障碍的人士搞笑,但要掌握一个规律,愚笨与聪颖的对抗、迅捷与迟钝的冲撞,两者的一快一慢、 互相依赖、互相排斥形成甲、乙配合产生笑料的必备条件。

“顿”开始表现甲乙之间相互依赖,叙述的话题一致,甲突然话茬儿一转,意思全变,由相互依赖造成相互排斥,由于一方迅捷,一方迟钝,乙先认可后意识上当,越接近本能的反应越真实越可笑。“顿”的停顿和转化是一种心理反应,要做出来让观众清楚你的转变,语言节奏、尺寸、筋劲儿要给人留出反应的时间,得到观众的领会包袱才能使得响。

“错”的运用技巧

张寿臣老先生说:“‘错’是什么?就是说错了又找回来,不是真说错啦,而是故意说错的。”例如马三立、赵佩如表演的《夸住宅》:

甲:你们家那才是亲如手足,你上辈,你父亲,你大爷,你叔叔,老哥仨真正手足弟兄,亲如手足,哪有闹别扭呀,你婶子,你大娘,你母亲,这狐狸们……这妯娌们…

乙:您先等等,是狐狸是妯娌?

甲:说错了,狐狸……妯娌们亲姐妹儿一样。

故意说错立刻找回来说“这妯娌们……”更加深了“狐狸”的印象,观众在回味中包袱响了。再比如苏文茂、朱相臣表演的《文章会》:

甲:“既然贵校培养出这等高才学生,岂能失之交臂,何不将令高徒请出, 使我同僚有机会得以瞻仰遗容。”

乙:啊?死人呀!

甲:不不!瞻仰尊容。

乙:这还差不多。

尊容、遗容,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可笑之处在于故意说错并能找回来,表现一种狡黠的机智。常宝堃先生表演的《大上寿》 :

甲:您是常先生?

乙:是我。

甲:咱们老没见了。

乙:可不是嘛。

甲:那天,我到你们家去了。

乙:是吗?失迎了。(客气的铺垫是正里拢)

甲:我一敲门,打里边叽里咕噜出来一个人。(叽里咕噜的象声词没有形容人的,这里是故意说错的。)

乙:像话吗?出来的人穿高跟儿鞋,叽得儿喀得儿出来个人。

甲:对,打里边叽得儿喀得儿出来个人。(错了又找回来)

乙:是坤道,是妇道?

甲:老道。(故意说错)

乙:咳,是民装,旗装?

甲:道装。

乙:还是老道呀?是大脚,是小脚?

甲:两只大脚,两只小脚。

乙:一个人长了四只脚。是爷们儿,是娘们儿?

甲:是个娘们儿。

乙:什么打扮?

甲:三十多岁,花旗袍,烫着头,那是谁?

乙:那是我媳妇儿。

甲:拄着文明棍儿,提着画眉笼子。

乙:那是我舅舅。

甲:两只小脚儿。

乙:还是我媳妇儿。

甲:留着两撇小黑胡儿。

乙:还是我舅舅…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你媳妇跟你舅舅一块儿出来了。

(俩人一块儿出来,把前边故意说错的包袱都找回来了。后边内容仍是使用“错”的技法。)

甲:我进门一看,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长得跟你媳妇一模一样。

乙:那是我小姨子。

甲:她坐在板凳上,一位剃头师傅给她剃光头哪。(故意说错)

乙:啊?

甲:给她怀里抱的小孩儿剃光头哪!(又找回来)

乙:你说清楚了!

甲:她抱的是你儿子。我一看,得过去见见。“你好哇?什么时候来的? (河北唐山口音)“我日儿早天来的。 (故意说错)

乙:乙:这是我小姨子?

甲:那剃头师傅答腔了。(又找回来)

乙:这个乱哪!

甲:我说:“我没问你,我问亲家姐姐呢。”你小姨子说:“姐夫—— (故意说错)

乙:什么?

甲:“他二兄弟,我们是昨天来的。”(又找回来)

乙:你别大喘气行不行?

四位姑奶奶来了,带了不少寿礼,继续使用“错”的包袱。

甲:我赶紧拎着大姑奶,抱着二姑奶,提着三姑奶,夹着四姑奶 (故意说错)

乙:啊?

甲:她们的寿礼。(又找回来)

乙:你别大喘气行不行!

故意说错又找回来衔接要紧凑,接话时不能停顿加零碎儿,松懈懒散就失去了设计的原意。几位姑奶奶进屋拜寿,还要说上几句吉祥话,该老姑奶奶说了:

甲:以寿礼为题,她送的是鸡。她说了:“一边一只鸡,炕上坐的…阎婆惜!”(故意说错)

乙:啊?

甲:“炕上坐着有寿的,今日吃了长寿面,面长寿与天齐。”

故意说错“阎婆惜”,找回来说有寿的,拜完了寿,该吃面了:

甲:什么卤好呢?

乙:羊肉卤。

甲:往日羊肉卤行,今天不行,今天是你妈生日呀。

乙:那吃什么卤呀?

甲:给你妈来个油葫芦吧!(故意说错)

乙:给你妈来个三叫驴吧!

甲:什么叫三叫驴呀?

乙:什么叫油葫芦呀?

甲:油合卤。辣末儿、鸡丁儿、虾丁儿浸熟油。(更正过来)

阎婆惜、有寿的,油葫芦、油合卤,字尾在一道辙上,这类包袱的基本条件,读音近似而内容完全相反,将不可能说错的故意说错。如果读音不近似,或读音近似内容没差异,或有差异没趣味,或有趣味没有故意的表现手法, 给人的感觉可能是真说错了,包袱都不易响。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大上寿》从头至尾几乎都是“错” 的包袱技巧手法,但使到哪儿都响。我不赞成把包袱分成类型,那样会不该相同也相同。相声传统艺术技巧在哪个活里都离不开,但产生的包袱不雷同, 因为是性格反应产生的趣味,而不是事情变化的全部经过,所以掌握技巧能力是根本。

错”的应用技巧还在于说错了能找回来,如果找不回来就不能形成“错 的表演技法,找回来以正衬反,两者对比形成很强的趣味性,表现得机智戏谑、 耐人寻味。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小品中“错”的包袱使法也很多,如《不差钱》:

“我姥爷太好了,他能带我上那个溜光大道去……”

“是星光大道。”

“这孩子就是想报复你…不是,报恩、报销、报答,知恩图报,有出息了,不能忘了姥爷。”

利用字词声韵的相同相近,将大家熟知的故意说错,利用口误产生笑料,而且错了又能找回来。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中范伟教一位女社员走“猫步时说:“我在引导她。”赵说:“我知道你在勾引她。”范伟说:“什么?”将“引导”说成“勾引”意思全变,这个“错”虽没找回来,但观众相信是艺术处理上的故意说错,包袱大响。

“错”要表现出明知这样做不好而存心去做,要观众感到是存心的而又表现无意的,相声、小品以语言作为抖响包袱的基本手段和表演技法,艺术感觉都有相通之处。包袱的形成主要在“错”上,讽刺人做的错事、说的错话,故意将常规扭曲,夸张变形后的不协调产生笑料。

有的年轻演员的演出包袱很响,分析起来主要是说的错事、错话发挥了作用,观众相信我们是在故意说错,所以包袱很响。我们一定要清楚,“错”只是相声技巧的其中之一,达到艺术家水平需要把相声的表演技法都能调动起来。

有的演员即兴发挥,故意说错,包袱响了,响后没缝,比如:

甲: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哥仨保着唐僧取经,这是红楼梦的事。

乙:什么呀?你全乱了。

作为“错”的包袱只完成了一半,没下文,没解释为什么说错。还有的演员对“错”的包袱理解不对,“错”得没道理,而且错了又找不回来。

甲:相声讲究四门功课。

乙:哪四门功课?

甲:脱鞋上炕。

乙:你说的那是一门儿,应该是说学逗唱

这就叫不像话,前边讲过确实、真正的话题,正式、规定、公认的人和事,说话、行事依据的准则是不能随意的。相声演员都知道四门功课,从道理上讲是不能故意说错的,按故意说错又找不回来,听着没道理。乙说的”那是一门儿”,好像承认“脱鞋上炕”算一门儿功课,让人难以理解,前后话连接不上,思维混乱,整个一个“瞎撞”,胳肢人发笑只能让人笑话,这就不叫艺术。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迟、急、顿、错”的灵活运用

迟、急、顿、错全凭演员的内心节奏掌控,是相声艺术传达情绪、抖响包袱离不开的重要手段,演员表演的精彩与否完全在于内心节奏的掌控。有人曾问过常宝霖先生,衡量相声演员艺术功力的标准是什么?他讲:“就看使用包袱的尺寸、‘筋劲儿’。”尺寸就是掌握火候的时间长短,筋劲儿就是掌握高矮音儿,大小劲儿的劲头,情绪反应的软硬劲儿搭配合适,“火候恰到好处。抖包袱的尺寸、筋劲儿,无法用“量化”进行分析和掌握,“打闪认针”稍纵即逝,一刹那的时间就要决定并表现出来,这是相声艺术技巧最难的,只能在实践中感悟。

郭荣起老先生说:“相声稳中爆的表演,要有“脆’包袱,稳住了有爆脆,不是上来就爆。”稳中爆的表演要求稳中铺垫,形成包袱的爆脆。郭荣起老先生讲的“稳”不等于四平八稳、缺乏激情,“爆”不等于闹、燥、心神不宁。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现场的反应千变万化,稳与爆的发挥应用得适应客观环境的需要。例如现场乱时要稳着使,观众听不清才会注意听,如果乱再爆着使,给人感觉燥。 现场静时要爆着使,炒热演出气氛,如果现场静时再稳着使,给人感觉凉。 开场喧嚣躁动,演员上台的步行缓慢,郭启儒老先生讲“身体不僵,脚步不快”,以静态为主动,逐渐归于平静。现场安定平静,演员上台的步行迅速, 以热情带动活跃,如果漫步则情绪难调动。

大型晚会不要自我感觉小,自卑感沉重,不自信。小型晚会不要自我感觉大,表现得傲慢自大、盛气凌人。 演出效果好溜着墙边儿走,不要趾高气扬、得意忘形。演出效果不好,下台问: “夜餐在哪儿吃?”不要无精打采、灰心丧气,要建立信心,使活有时“火”、 有时“泥”都属于正常现象,关键要不断总结。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铺垫是形成包袱的关键,铺垫时往往比较温,要给人的头脑中留有迹象,拢得住“黏子”。有时需要充满强烈激情进行演说,创造艺术的冲动,铺垫时爆着使,例如相声名家高英培表演的《教训》…

甲:咱们都接受这次教训吧!这次是沉痛的教训!咱们把它记住得啦。 你看需要什么东西呀,下次我来的时候给你捎来 “我嘛也不需要了,您走的时候哎,把您脑袋戴的帽子给我留下就行啦。

乙:那干什么用啊?

甲:那是我抢来的。

乙:嘿,好好!孝子啊!儿子抢帽子,爸爸戴!戴着合适吗?

甲:就是紧点儿。

乙:还紧点儿?

这段台词的处理,外在的表演以强烈激情进行情绪渲染,“生打硬要” 吸引过分的关注,加深观众的印象,因为铺垫得瓷实,到这句“就是紧点儿”, 时机成熟,水到渠成,说得轻松随意,但包袱响得爆脆。

生活节奏快了,观众的视听因素也在变,四平八稳的铺垫已不适合今天的表演方式,学习借鉴相声名家高英培铺垫爆着使的技巧,听起来会感到非常热烈,有吸引力。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铺垫与包袱抖开有着互为依存的关系,所有艺术技巧、表现手段的运用都在铺垫上。马三立老先生晚年表演的相声小段儿,只有“底”一个包袱, 前面的表述都是铺垫。比如《追》说警察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看见一个胖子追一个瘦子,一边追一边气喘吁吁地喊:“抓住他,别让他跑了!”警察从岗楼上下来了,大家都过来帮忙,前边的行人把瘦子绊倒,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等胖子来处理,只见胖子跑过来,一把摁住瘦子的脖子,一边气喘吁吁地说:“看你往哪儿跑,调完级,不请客……”胖子追瘦子表现的活动神态,这段情景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好像是要告知人们这里在抓小偷儿,而“底”只是个玩笑,喜剧对象的特征“用另外一个本质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特征掩盖起来”,铺垫叙述的“抓小偷”,就是掩盖包袱实底的另外一个本质假象。

包袱形成“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有效途径,主要靠铺垫发挥主体作用,作品内容充分、完美、明显地展现,主要在铺垫中展开,演员的艺术功力、专业技术,主要在铺垫中展示。铺垫考验演员运用技巧创造艺术形式的能力,演员可以在铺垫中细腻地进行存在过程的描述,融会相应的知识,显出事理的深奥,调动艺术手段,展示表演才能,准确、细腻地塑造个性鲜明、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

铺垫的关键得让观众听进去,不能“酥黏儿”, 老前辈焦德海说:“出了我们嘴得入您的贵耳。”包袱就一两句话,一场活下来累就累在铺垫上了。

结语

逗哏的主导作用,总体把握作品的结构布局和表现手段,根据现场反应、 内容需要,运用技巧带动情节发展,即兴操作自如地掌控趣味效果。

常宝堃先生讲:“温活爆使、长活紧使、小活大使、唱活闹使”,作品温,演着火爆,作品长,演着紧凑,作品小,演着正规,作品唱,演着活泼。演出的段 子“人保活”还是“活保人”,“皮儿薄”还是“皮儿厚”,都要心中有数, 进行艺术处理。

相声演员逗哏技巧揭秘之“迟、急、顿、错”

表演就是表现演技,迟、急、顿、错是抖响包袱的艺术技巧,是相声艺术“质”的形式原貌。相声艺术创作与表演离不开职业技能,演员要得心应手地运用,能耐多大,舞台多大,演技决定演员的从艺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逗哏   相声   妯娌   演员   技巧   乡长   技法   停顿   劲儿   包袱   台词   小品   节奏   观众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