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18岁,正是青春昂扬、肆意做梦的年纪,有人去读大学,有人在考大学,而他,趴在逼仄狭窄、幽暗阴森的地下巷道里挖煤。


从14岁辍学算起,这已经是他的第四份工作。


铁矿、采石场、煤矿,这些年,他的汗水全洒在了这些地方。


重体力活、危险性高,他留下满身伤,丢掉一节手指头,还时刻被死神盯着。


他能坚持做下来,仅仅为了一件事——吃饱。


辗转四个地方,他终于能吃饱了。


每月600~800元工资,已不算低,他可以尽兴买当地便宜的牛油,顿顿吃最美味的牛油炒白菜。


那是90年代初,辍学近四年的他,已下定决心靠“打工改变命运”。


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决定。


上班期间,一个组四个人在昏暗的隧道里临时休息。


一块大煤块突然掉落,直接砸在工友头上。


在离他四、五米远的地方,他眼睁睁地看着工友倒下,死亡。


如此近距离地面对死亡,令他在恐惧中重新定义人生。


如果坚持下去,钱挣得不少,但有没有命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着破烂的租住房里,那几本被自己翻了无数遍,已经卷角、破页的初中课本。


他重新做出决定——回学校读书。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18岁的宋远升回家复读时与发小合影)

事实证明,他做出了这一辈子最明智的决定,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他因读书逆天改命。


回头看,辛苦自知,但改命之后的“惊天成果”更让他庆幸。


庆幸自己还活着;


当初挖煤时,一个组里的四个人,现在只剩下他一个。


庆幸自己做对选择。


他成了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教授、兼职律师,目前已出版几十本专业著作,五本文学作品。


他用自己的人生,召唤更多的人相信:读书改变命运。


他是宋远升,一个不屈从于命运,活出“人间值得”的47岁铁血男儿。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走不出的苦难


宋远升的老家在山东临沂苍山县(今兰陵县)。


70年代左右,普通家庭大多还在饥饿的泥淖里摸爬滚打。


为了逃避饥饿,抱着能“吃饱”的初心,宋远升的爷爷带着全家人,先后三次去东北开荒种地。


1974年,宋远升在吉林出生。


全家人土里刨食,但填饱肚子仍是奢望,饥饿如影随形。


宋远升6岁的时候,在东北闯不出名堂,看不到希望的爷爷,又带全家人返回老家。


在宋远升的记忆里,老家只有三间破屋,里里外外没有任何值钱的家当,穷得真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老家翻新修整过的石头房)

父母常常为了粮食而争吵,青黄不接,全家人都吃不上饭,哪儿还有心情谈夫妻恩爱。


一个春天,家里没有任何可以裹腹的东西了,母亲实在没办法,只能带上宋远升,硬着头皮去一户村干部家借粮食。


母亲低三下四地哀求借点吃的,允诺等秋粮下来,马上归还。


村干部家又能宽裕到哪里去,看他们母子可怜的模样,答应把家里计划倒掉的、发过芽的红薯送给他们。


母亲对此感恩戴德,赶忙拿袋子装了红薯,回家削皮切干,晒干碾粉,烙成了煎饼。


煎饼颜值不错,看上去很美,但吃起来却一言难尽。


全家人吃着苦味煎饼,与饥饿对抗着,熬到了新粮收成。


上初中后,宋远升带到学校充饥的干粮依然是红薯饼。


有时候,放时间长了,红薯饼会发霉,长出黑毛。


但作为唯一能让他活命的干粮,宋远升不敢也舍不得扔。


他擦去黑毛,在开水里烫一遍,去除霉味,再大口吃掉。


即使这样的煎饼,他也并没有几张,从不敢敞开肚子吃个痛快。


条件再艰苦,都阻挡不住宋远升对学习的热爱,读书是他的精神食粮。


他成绩突出,语文写作能力极强,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阅读。


这应该是他苦难生活中唯一的甜,但即使这一点点甜,命运也残忍地夺了回去。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回家复读时的宋远升)

上完初二,因为交不起15块钱学费,14岁的他无奈辍学。


在人生这场浊浪里翻转腾挪,以他的力量,实难逃出命运的五指山。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看不见的未来


虽然人生实苦,但在读书的那段日子里,宋远升把自己当作一块山地里的石头。


即使份量微不足道,但他内心坚定,信念坚韧,命运并不能轻易左右他的内心。


而辍学之后,他感觉自己成了一片失去方向的羽毛,被命运遥控,随风飘零。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从山上向山下运送沉重的铁矿石,负重到极限的铁车狂奔下滑,而旁边就是百丈悬崖。


同期而来的45个工人,3个月后,只留下5人。


这5人中,就包括宋远升,能吃饱的快乐早让他忽略生命危险。


听说煤矿收入更高,他又去挖煤。


巷道狭窄,他斜卧在50厘米的空间采煤8小时。


瓦斯、冒顶、洪水、放炮时的硝烟窒息、石块脱落等各种生命危险潜伏在周围。


但为了多挣钱,能吃饱,他总结了很多自救方法,逼着自己坚持。


实际操作中的数次自救成功,让他对这份工作心存侥幸。


百密总有一疏,一次升井时,因操作失误,他的右手被切去一节中指。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宋远升失去一节手指的文章记录)

他又被高工资吸引,去了南京的一家采石场。


几百米高的悬崖、恶毒的太阳、锋利的碎石,他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命运死扛。


身上被石头划破,汗水流进伤口,疼的他倒吸凉气。


旧的疤痕未去,新的疤痕又来,命运赐给他的奖赏,都是疼痛。


重体力活让他胃口大开,一顿饭必须吃七、八个馒头。


他吃了三个多月的冬瓜菜,直吃到呕吐,也没有挣到传说中的大钱。


失望的他来到吉林,重又干回老本行,下井挖煤。


生活开始向他展露笑颜,他和工友住在出租房,每月领着高工资,可着劲儿往饱了吃。


偶尔还能看场电影,无聊的时候,他会翻看那几本破烂的初中课本。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宋远升重回矿山)

读书离他遥远,但他心结未解。


他立下的靠“打工改变命运”的目标,好似离他越来越近。


但作为“提着脑袋挣钱”的挖煤工,生死只有一线之隔。


当亲眼看到工友被砸死在面前,宋远升突然怕了。


怕自己也这样被命运戏弄,毫无价值和意义地悄然死去。


回到出租屋,他收拾行囊,把改变命运的目标定位为读书。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曙光初现,希望闪光


1992年,宋远升18岁,在别人已经上大学的年龄,他选择回初中复读。


他用积攒的600元钱做后勤保障,全身心投入到四个月后的中考。


纵然满腔热情,但现实冰冷无情,只有成绩,才能融化这层厚厚的坚冰。


用短短的四个月,追赶别人三年的努力,谈何容易。


别人休息了,他不敢。


在煤油灯下熬夜,熬到鼻子吸入油烟,变成黑乎乎一片;


学习到忘我的地步,吃饭、上厕所、睡觉……真正做到手不释卷;


不懂就问,哪儿顾得上考虑别人年龄大小,比自己强的人都是老师……


作为大龄初中生,被人生狠虐过的人,他已经没有退路,只有拼命往前,亲自蹚开那条荆棘丛生的路。


四个月的拼命,换来县一中的高中入学资格。


他深呼一口气,冲出迷雾,开始新的征程。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一直资助宋远升读书的堂姑一家)

但现实的问题接踵而来,在高一第一次数学摸底考试中,他的分数近乎班级倒数第一。


因数学天赋不足,他开始用经验弥补,他把当时能拿到手的所有习题集都做完、背会了。


这种“笨”方法,让他在高考时,取得了文科班数学成绩第一名。


他心态笃定,目标明确,珍惜机会,懂得努力,学习成绩自然稳稳攀高。


那时,饥饿早就被雨打风吹去。


一是社会大势创造了更多机会,全员温饱问题逐步解决,大家在摩拳擦掌中纷纷奔向小康。


二是姐姐和堂姑给予他经济资助,他得以心无旁骛钻研学习。


靠着一腔孤勇,誓不回头的劲头,宋远升考出当年县文科状元的好成绩,被西北政法学院(今西北政法大学)录取。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大学生宋远升)

宋远升曾经抱怨过命运,他从来没有问过自己,到底能不能承受,就一股脑儿把那么多苦难,全都强加给他。


但命运又是公平的,所有的苦难,都给他的人生惊喜做了铺垫。


曙光初现,希望闪光。


过去苦不堪言,未来甜上加甜。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未来已来,值得等待


西北政法学院毕业后,他考上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去比利时留学,再考上复旦大学博士。


好似要弥补辍学四年的精神亏空一样,宋远升在求学的路上一路狂奔,实现从挖煤工人到法学教授的阶层跨越,人生逆袭。


如果没有那四年跌落到尘埃的经历,就没有后来拼命地追赶,更不会有这么完美又励志的现在。


现在,宋远升已经出版六本法律职业主体系列丛书,这在国内国外都属先例。


已出版四本自传性质的书,对苦难和人生进行深刻解读,追忆过去,激发未来。


作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教授,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笔耕不辍。


他做兼职律师,对接到的案子进行长时间研究和推演,力求还原真实,探求真相。


他忍耐、自律,在承受苦难中追求跨越。


为了保持旺盛的精力,拥有健康的身体,他每天步行13000米以上。


他做报告做演讲,用发光的自己诠释“知识的力量”。


他被《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扬子晚报》等权威媒体点名表扬,被多家自媒体采访。


他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许多人从他的身上汲取到努力奋进的力量。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宋远升参加会议)

宋远升说:


“大家可能以为,我一下子跑到国人的面前,闪耀无比,其实,我为了这一刻的发光,已经在黑夜中奔跑了太长时间。”


因为励志的人生,他成了“名人”。但就像他自己说的,即使不靠这个,他也已经在业内赫赫有名。


虽有“深藏功名”之说,但他的功名值得在阳光下被看见。


这是一种力量,一种生发于内心深处,能让命运收起锋芒,能让自己坚如磐石的力量。


如此耀眼的未来,宋远升已经拥有;回首走过的苦难,他也值得拥有。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人生不可复制,精神薪火相传


有句话说,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也可以换种说法,成功的人总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人各有原因。


虽说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但他们在成功路上的精神却可薪火相传。


许多人把宋远升称作“现实版的孙少平”,同样遭遇苦难,同样用钢铁般的意志跨越。


但作为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宋远升觉得,自己经历的苦难远远超越孙少平。


毕竟,亲身经历远比感同身受更刻骨铭心。

山东农民,14岁辍学去挖煤,最终却读博士,当名校教授,凭啥?

(跨越苦难,实现逆袭的宋远升)

曾经,那个贫穷的、只吃得起粗粮、不重视孩子读书的小山村;现在,因为宋远升的读书逆袭,山村人以孩子能读书能上大学为荣。


现在,小山村里又走出三个硕士,读书改变命运的力量开始代代相传。


但愿我们人生平凡,不至于遭遇那么多苦难;然而,当苦难大张旗鼓地宣誓主权,但愿我们有宋远升一样的承担。


宋远升说:


“如果你说我成功的话,那我也是凭借惊人的心力,将自己从社会的最低层拔擢出来,能够和大家平等地交流或者对话。”


这段话,让我想起一句曾经很火的话:


“我努力了18年,才有机会跟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这个机会掌握在自己手里,唯有努力才能创造奇迹。


无论现实境遇怎样,努力是永不过时的解药。


当你迷茫、矛盾、失去人生方向,建议看看宋远升的人生,也许,他能给你力量。



——end——

作者:倾城

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

1,华东政法大学校友会:更年轻更澎湃的《校友宋远升:从挖煤工人到法学教授》

2,持法仗剑走江湖:宋远升《一个人的逆袭之路到底有多难》

3,青春都在西北政法:《宋远升|人生一世,留下点痕迹》

4,自拍:《我,14岁辍学打工,亲眼目睹矿难,18岁回校复读,逆袭成大学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政法大学   工友   煎饼   红薯   山东   全家人   名校   饥饿   苦难   老家   教授   命运   博士   现实   初中   力量   农民   努力   未来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