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豆瓣9.2《三傻大佬宝莱坞》中的三位主人公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豆瓣9.2《三傻大佬宝莱坞》中的三位主人公

印度电影始于19世纪末,自1869年,在孟买第一次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此后印度电影一直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在2002年出产电影达1200套,极大的丰富本国和世界对电影的需要。

其电影风格多包涵大量的印度式歌舞、营造出华丽的气氛,多以庆典为主,拍摄场景大多为棚内景、电影中常夹杂不同的名族特色。

近年来有不少耳熟能详的优秀印度电影如2018年获得国内总票房13亿的《摔跤吧爸爸》,2015年上映并获得5000万票房的《我的个神啊》,还有《天作谜案》、《流浪者》、《调音师2019》等诸多近几年拍摄的电影。

然而在印度众多电影中,有一部电影刷新了印度电影在世界电影榜的排名,并多年没有没有被超越。它就2011年12月8日上映于中国大陆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上映首周末4天票房达到742万元,超过在中国内地上映的所有印度宝莱坞电影单片票房,创下历史新高 。

该电影由具有印度“国宝级”之称的阿米尔汗主演,改编自奇坦·巴哈特的小说《五点人》。影片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汗、拉加与兰彻间的大学故事。与众不同的大学生兰彻,他的特立独行引起模范学生查尔图的不满,他们约定十年后再一决高下,然而毕业时兰彻却选择了不告而别。

十年之后,查尔图归来他找来法汗、拉加,一同踏上寻找兰彻的旅程,一路上,他们回忆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发掘出兰彻不为人知的秘密。电影全程充满着诸多的幽默色彩,然而在幽默色彩的背后却暗含着诸多教育的现状,和背后存在的问题。

20世纪三十年代时,心理学家雅克·拉康就创建了“镜像阶段”理论,该理论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学说的基础上,针对人的无意识和语言方面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新的理论阐述和解读,从而完成了对传统精神分析学说的创新和革命。拉康对于“儿童”到成人的发展过程,用“三个阶段”的历程来阐述。他首先提出人的三种生存状态:需要、需求和欲望。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心理的三种境界: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本文将用拉康镜像理论所阐述的三个阶段,来展示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的发展历程和心理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豆瓣9.2《三傻大佬宝莱坞》中的三位主人公

出生时就被“他者”扣上的标签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拉康认为婴儿在刚刚出世的时候,处于一种“未分化”的“非主体的”自然存在,属于无物无我的的状态,处于这一时期的婴儿没有任何整体感或个体统一感,看到和认识到的自己都是模糊和分裂的,他们会用嘴去咬自己的脚和手,因为他们不知道手、脚、嘴都是身体的一部分。

在此阶段的婴儿对生活本能有着最基础最低层次的需求,例如食物、安全、母爱等,这些需求的满足使得婴儿获得内心的安全,就像在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均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兰彻是一个庄园护工的儿子,而法汗和拉朱均来自普通的工薪家庭。

婴儿时期的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其他事物的存在,却无法避免的进入到了他人的状态中。在印度极其尊崇礼教的生活环境成长下,每个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都寄予着很大的期望,他们努力的培养他们,不让他们受到一点点伤害,而另一方面也约束着他们的人生。

就像法汗所说自己出生于 1978 年 5 月 15 日下午,而 5 月 16 日的那一天,爸爸就宣布我的儿子会成为工程师,从此他自己的命运就被按上了“工程师”的称号,没人问过他想做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豆瓣9.2《三傻大佬宝莱坞》中的三位主人公

兰彻和拉朱也从出生开始就受到了其他事物的影响,被安上“护工的儿子”、“穷人的儿子”等这些他们根本不明白意思的代名词。这些名词伴随着他们长大,也在无形中夺去了他们的自由。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渐渐能够通过照镜子,发现身体头、手、脚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并渐渐对自己产生依恋,这种依恋常常会伴随人的一生。这种映射和奴役正是婴儿对镜中自己态度的反应,从前镜像阶段的破碎拼接到现在的整体,给他们带来了一种愉悦的感觉。

然而拉康却认为,他们在镜中看到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一个“他者”,一个与母亲形象以及周围的环境组成的非自我。然而处于自我迷恋阶段的婴儿根本无法理解这些,他们会在心里认为这是自己内心的一种缺失,而为了对完美的追求,他们会极力的去追求“他者”,就像影片中的法汗会时刻谨记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工程师”,并愿意为此放弃自己心爱的动物摄影师的爱好。

影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拉杜也是一位“他者”形象的迫害者,他生活的家庭面临着经济的困难,父亲重病,姐姐过了出嫁的年纪却没有彩礼钱等一系列紧张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让拉杜把希望和未来完全寄托在自己的学业上,在压力重大之时,拉杜没有足够的能力承受,他只有把这种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于是他成了一个殷实的宗教信仰者,企图在面临问题时向神灵寻求帮助。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豆瓣9.2《三傻大佬宝莱坞》中的三位主人公

影片中最让观众喜欢的兰彻也同样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他本是庄园护工的儿子,因为常常去偷听上课,而被安排代替庄园主人的儿子上学,这种形象的转变让他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了期望,尽管他没有父母从出生时就安排的工程师的任务,也没有来自家庭经济的负担,但却对自我身份有着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促使他不断的去寻找缺失的内心,从而去做很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学习工作,遇到事情就会说“ALL IS WELL”。

拉康认为兰彻的这种行为是一种主题的缺失,也是一种对于离开母体的自我补偿,为了寻找到生命中“他者”的作用,而把自己想象成真正的自我,认同自己的真实身份,拉康的这种镜像阶段对于人体的成长发挥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豆瓣9.2《三傻大佬宝莱坞》中的三位主人公

自我的“他者”,终成人生赢家的兰彻

影片开始,刚刚进入皇家工程学院的兰彻,成了唯一一个不愿意遵守学校,关于新生都要穿上内裤,去给学长们致敬的传统的人。他不执行这种奇葩的规矩,也不理会学长们,而是跑进屋里利用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做了个简易的导电装置去捉弄学长。就在这一刻每个人的“他者”影像瞬间崩塌,新生们惊讶的表情和学长愤怒的大叫,似乎宣示着一种新的“他者”影像的重生。

拉康认为“他者”和现实的“自我”是没有办法达到中心的中心却是难以企及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没有办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中心相融合。正因如此没有办法达到最终完美,而产生了欲望,这就是拉康所提倡的欲望理论,而这里所说的欲望,并不是物欲或性欲,而是接近于中心能指的一种愿望。

这样的欲望就像“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主体对于性欲对象的感觉。兰彻因为个体身份的缺失,所以他的“他者”就是自己,极力的从自己内心出发。因而如此,他敢于反对旧有的制度,敢于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豆瓣9.2《三傻大佬宝莱坞》中的三位主人公

影片中有一处细节,当老师让兰彻定义“机械”一词时,他没有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重复课本上的定义,而是用很简短的话表示:可以减少人类劳动数量,避免浪费时间的就是机械。甚至用裤子的拉链做示范,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当老师将他赶出教室时,他有一样东西没有拿,被老师问及是什么东西时,他用了一连串的理论知识去解释,结果老师听不懂他要的是什么。追求自我认同的兰彻和大多数人不同,在学校里他更注重的是对知识的掌握,而不是分数的多少,为此他敢于向老师的教育方式提出反抗。

他对机械的热爱更多来源于渴望将其应用与生活中,因此他与影片中那位外号“消音器”的同学,有着明显的差距,那位同学只注重机械的死记硬背,而不是对知识的具体掌握,因此他在学习上一直不能战胜兰彻。

兰彻不在乎老师是怎么看待他,当一堂课被赶出来,他就会溜进另一堂课,不管是大一还是大四的课,反正只要是学知识就可以。而他对机械更是激情,一发现它们就要去肢解,结果有的可以装回去,但是有的就装不回去。兰彻的学习不为学位,不为成功,为的只是兴趣,正是这种“他者”就是内心的信仰,让他没有负担,没有恐惧,有的只是对于机械的热爱和激情。

正因如此,他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他获得了最后考试成绩的第一名,并且得到了院长的最高奖励,同时收获了 400 个专利奖项,成为最有名气的科学家,并最终恢复了自己的本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豆瓣9.2《三傻大佬宝莱坞》中的三位主人公

父亲的“他者”,永远活在虚幻的童话中法汗

作为三傻之一的法涵,从小有着做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的梦想,但迫于家里压力而上了工程师学校。尽管他并不喜欢工程专业,却从不敢在父亲面前反抗。影片中有一处细节当兰彻瞒着法汗把他写给偶像摄影师安德烈的信和作品寄出去后,得到了安德烈的回复,并表示愿意让法汗做他的助理。当兰彻等人把消息告诉法汗时,他表现的非常开心,但瞬间就变成了失落,因为他知道父亲是不会答应的,何况此时父亲早已给他安排了工程师的工作,等着他去面试。

在法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是他生命中的“他者”,出生时父亲就宣布将来他要做一名工程师。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学习环境,父亲把家里唯一的可以买得起的空调被按在了法汗房间。为了法汗的学习费用,父亲一直没有买车,而骑着一辆小摩托。

在父亲这种非压力的强迫下,法汗放弃了自己一直热爱的动物摄影并且成为野外摄影师的梦想。这种放弃自我,按照“他者”的影像来生活的方式,也是拉康影像理论的一部分。不同之处在于法汗的“他者”并非自己寻找,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然而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里,即使每天用功读书,也不能换来优异的成绩,他仿佛生活在虚幻的生活中,而这个虚幻正是父亲的“他者”影像造成的。

最终法汗在兰彻的鼓励下,放弃了工程师面试的机会,去做了摄影师助理,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父亲的理解和尊重。

当父亲说:“去过你的生活吧,我的儿子。”法汗终于忍不住抱着父亲哭了起来,这也是影片中最令人感动的一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豆瓣9.2《三傻大佬宝莱坞》中的三位主人公

恐惧的“他者”,被压抑的灵魂的拉朱

影片中的拉朱从小就被“穷人的孩子”的称号所纠缠,他的家里就像是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父亲重病瘫痪在家,母亲常年咳嗽,家里昏暗、狭小,还有一个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迟迟没有结婚的姐姐,以及发霉的沙发,这些就是拉朱家的现状。

拉朱家庭中“他者”的映象就是家庭的贫困和各种经济问题,因此改变家庭的生活状态成了他最主要的追求。长期的身心压力让他将期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拉朱都靠着心中神灵的“他者”影像生活,在现实面前无助的他,只有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的世界中。

而当成绩的压力逼迫而来时,拉朱在兰彻的帮助下,虽然克服了神灵的阻碍,可是面对着主任的恐吓,他选择了离开兰彻的阵营,将“他者”放在了成绩上。而当父亲疾病住院时,兰彻在情急之下用小摩托及时送到医院,挽救了父亲的生命。拉朱表示:考试有很多次,但是父亲只有一个,恐惧的拉朱再一次投入兰彻的怀抱。此后他的“他者”也从神灵转变成了朋友和自己。

尽管最终考试时拉朱的成绩并不理想,但他却找到了对自己的信任,战胜了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这种转变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总结

影片最后向我们证实了真正的人生赢家并不是一直很努力的拉朱和法涵,而是对成绩最无所谓的兰彻,相反一直努力法汗和拉朱成绩一直不理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两者之间动机的差别,为了获得他人满足的动机,和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的兰彻从从动机上就决定了结局的差距。

承受着家庭压力的拉朱,并没有因为这股压力而获得巨大的动力,相反它变成了一种巨大的恐惧,他恐惧自己考试不合格,恐惧姐姐不能出嫁,恐惧工作。为此他戴上了十个戒指,和烧香拜佛的工具。这也意味着拉朱只有走出恐惧,相信自己才能获得新的人生,这也正是兰彻最终获得成功的原因。

影片一共三个小时却让观众看完有些许的不舍,或许是影片的主题和结局太完美,让观众不忍心让他那么早结束。从2009年影片第一次在美国上映,到如今2020年,整整十年过去了,人们依旧没有忘记这部经典的电影,豆瓣9.2的评分和世界电影史上12名的成绩,都展现了他的不平凡。

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我们发现我们的人生从出生时就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镜像中他人对自己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寻找到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才是举足轻重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大佬   印度   神灵   豆瓣   摄影师   主人公   心理学   婴儿   恐惧   儿子   父亲   工程师   影片   压力   自我   理论   家庭   人生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