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看懂《西游记》了吗?被世人忽视的道理,流露出作者本意

你真正看懂《西游记》了吗?被世人忽视的道理,流露出作者本意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现在普遍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其根据是来自清代学者吴玉搢(jìn)的考证。

《西游记》自上世纪80年代被央视拍成电视剧以来,家喻户晓,成为最受欢迎,以及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剧作品之一。《西游记》的题材,尤其深受孩子们和老人的喜欢。直到今天,《西游记》依然在各大卫视重播。

小时候大家看《西游记》多数是冲着故事情节而去,长大成人后,再看西游,大家了解到,《西游记》反映的是吴承恩对当时大明的不满,是对明朝社会的一种另类“写实”。

其实,笔者认为作者吴承恩的用意远不如此,吴承恩塑造的“唐僧师徒四人”,恰恰代表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四类“典型”,与这几类人不谋而合!


大善、主观情绪化——唐僧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金蝉子的转世。他是一个典型的以“慈悲为怀”的大善人。

唐僧所代表的这类人,有一颗善良、同情的心,乐于助人,一生朴实无华,但主观却太过于情绪化。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这类人在生活中往往人缘关系很好,也就是佛家常说 “结善缘”。这类人几乎没有什么负面评价,有的只是别人在背后的赞誉。这样的人交到的朋友都是“知根知底”的真心朋友。当然,唐僧的性格也有弊端。

同情心“过重”容易被小人利用。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经常流行一句“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太过善良,往往就会受到排挤和欺负,另外,善良的人的同情心一旦大发,就很容易被“小人”抓住利用,最后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

你真正看懂《西游记》了吗?被世人忽视的道理,流露出作者本意

举个例子。老年人这一领域为什么被骗成灾,就是因为骗子抓住了老人们的善良,以此博取同情心,进行行骗。现实中这种套路实在太多。尽管有些儿女经常给自己的长辈打“预防针”,但被骗的案例还是屡见不鲜,这也是很多做儿女们比较头疼的事情。

主观太过于情绪化。唐僧在西游记中太容易受“主观情绪”的蒙蔽,和外界的干扰。因此在西游记被妖魔幻化成人欺骗,经常好坏不分,导致数次冤枉自己的大徒弟孙悟空。

现实生活中,这类人也很多, 所以要时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于情绪化,更不能让情绪左右自己,影响自己的判断。俗语云:“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就是这个道理。

正气、明辨是非、识人、耿直——孙悟空

孙悟空乃天地所生的“灵猴”,通过努力学习造就一身本领,最后成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所代表的这类人,一身正气,能够明辨是非,而且还慧眼识人,能够通过不断地努力奋斗,最终实现平民逆袭,这样的人也可以成为领导。但是其性格太过于耿直,棱角分明,这样的性格又容易得罪人。

慧眼识人,雷厉风行,敢于斗争打拼。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人生的逆转,这类人通过自己的不断打拼,积累了丰富社会经验,常常能够慧眼识人,明是非,做事习惯雷厉风行,果断决策。这类人有的成为了领导,有的创业成功,成功实现“屌丝逆袭”。

举个例子。三国时期的袁绍和曹操就是鲜明的对比,一个烟消云散,一个成就一番霸业。这就是慧眼识人,明辨是非的结果。

你真正看懂《西游记》了吗?被世人忽视的道理,流露出作者本意

过于耿直,棱角分明。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外圆内方,这是做人的准则之一,性格切勿棱角分明,过于耿直。这类人,很容易得罪人,得罪领导以及身边的同事。尤其是体现在职场中,一定要记住“外圆内方”,什么话该说不该说,要过脑子。以免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和口实。

在这一方面,不要学孙悟空,面对自己的“顶头上司”,经常出言不讳,得罪很多神仙,留下不好的印象,以至于很多人不会为其说好话——“泼猴”。

乐观、表现,不知足、半途而废——猪八戒

猪八戒是天蓬元帅,由于觊觎嫦娥美色,被贬下凡。

猪八戒所代表的这类人,对生活充满乐观,好的心态,喜欢表现自己,但是做事没有毅力,半途而废,欲望无穷无尽。

良好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乐观。这类人有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喜欢超前消费,一边是对生活的享受,一边遇到事情能够坦然处之,有着良好的心态,这些优点很像90后这代人。这是在这个“快生活”的节奏下,最好的生活方式。

表现自己,做事喜欢半途而废,不懂得满足。笔者曾经写过在职场上,要适当的会表现自己,否则金子的光芒再亮也不会闪到领导的眼球。但是过度的表现自己,反而会被同事反感,认为你是在“作秀”,影响自己的职场关系。

做事遇到困难就退缩。就跟猪八戒一样,遇事就开始散伙,撂挑子,这样的人终究一事无成。

“知足者常乐”、“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学会收放自如,适当的放弃舍得,有舍才有得,否则有可能倾家荡产,这一点,尤其是喜欢玩金融的朋友要注意。

举个例子。历史上的赵高,自幼净身入宫,凭借一己之力改变秦朝乃至中国历史,害死公子扶苏,扶持傀儡秦二世,权倾朝野还不够,然后杀死秦二世,欲立子婴,结果被杀,欲望无穷无尽,最终,惹来杀身之祸,一切化为乌有。

你真正看懂《西游记》了吗?被世人忽视的道理,流露出作者本意

中庸、情商、任劳任怨、无主见——沙僧

沙僧是天上的卷帘大将,由于失手打破琉璃盏,被贬到凡间。

沙僧代表的这类人,精通中庸之道,高情商的代表,工作中任劳任怨,忠于领导,但是无主见。

“中庸之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中暗通中庸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避免自己立于被动地位。之前曾有人抨击过“中庸”,其实,恰恰相反,笔者认为“中庸之道”是个褒义词,中庸之道博大精深。

情商决定一个人的“天花板”。一般来讲,深懂中庸之道的人,情商肯定不低。情商无论是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生涯中,都非常重要。情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慢慢培养的,尤其是体现在说话和做事这方面。

工作中任劳任怨。无论是哪个领导都会喜欢这样的人,事实证明这样的人反而会有不错的晋升机会。

缺乏独立思考遇事无主见。沙僧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会说,“大师兄、二师兄该怎么办”。不过在这里笔者要说一句,个人认为沙僧的这种没有主见,反而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就像现在很多学者所说的不做“背锅侠”。

举个例子。扶不起的“刘阿斗”,在诸葛亮出师北伐即将取得胜利时,刘禅听信谗言,把诸葛亮用圣旨召回,然而等到诸葛亮回去阐明利害,力劈小人的时候,刘禅又说“全凭相父做主”,这就是典型的没有主心骨,无主见,人云亦云,最终三国第一个灭亡的就是刘蜀。

你真正看懂《西游记》了吗?被世人忽视的道理,流露出作者本意

1+1+1+1>4 的结果

为什么唐僧师徒最终还是取得了“真经”?

其实吴承恩的本意,就是通过对这四人的刻画,告诉后人,要想成功,唐僧师徒这四种人,缺一不可。这四种人各有各的优点,又同时各有各的缺点,然而,只要他们的性格互补,最终,四人加起来就是大于四的结果。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就像自古明君玩弄的权衡之术那样,不会允许一个朝代只有清官,也不可能全是贪官,二者需要互相制衡。只有这样君权才不会旁落。

这个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只有什么样的人都要去打交道,才会促使自己的成长,要想取得成功,我们身边就不能只有一种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西游记   唐僧   明辨是非   中庸之道   耿直   任劳任怨   主见   本意   悟空   主观   世人   情商   善良   道理   性格   领导   代表   喜欢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