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刘若英变了。

张艾嘉的访谈节目《念念青春》中,刘若英有些溜肩,还有脸上遮不住的疲态。

还眼神温柔、一脸满足地讲着家庭琐事:

顶着劳累坚持烹饪一条鱼,看丈夫和孩子“光盘”后,她觉得很值……

她说,很多人都觉得刘若英就应该一辈子单身,到山上去。

如今结婚生子的她,很不刘若英。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确实,眼前的她和记忆中的她像两个人。

那个满眼写着孤独,一脸执念地唱着《为爱痴狂》《后来》《很爱很爱你》的刘若英,似乎不见了。

失去“孤独感”的刘若英,泯然众人矣?

想过没有,为什么是刘若英和“孤独”绑定在一起?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她是一个歌者,也是一个电影人。

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她的孤独都渗透在每个作品里。

先说歌。

她的音色不是最好的,高音尖锐毫无美感,所以她的歌大都调不高。

能唱到每个人心底里,只因为情感充沛、细腻。

每次唱歌,她总是眼神笃定、神情投入,像整个人钻进了歌里。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她在《后来》中惋惜失之交臂的青涩恋人:

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是很沉默,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谁不被撩起那份青草味的悸动和回不去的遗憾?

她在《很爱很爱你》《成全》中唱在三角恋中的忘我牺牲:

很爱很爱你,只有让你拥有爱情,我才安心。

我对你付出的青春,这么多年,换来了一句谢谢你的成全。

谁不被唤醒曾为了某个人笑着吃苦瓜的痴情心境?

她给动画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配音并献唱。

梁祝从两小无猜到爱而不得、生死别离,她穿着一身红衣,只轻问一句:

人,为什么,有勇气一见钟情?

人,为什么,凭感动生死相许?

像在无人角落无意嘟囔,却举重若轻把世人对梁祝、对自己之于爱情的叹息、疑惑、深情甚至无奈表达得余味悠长。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再说戏。

人在爱情里总是有些神经兮兮。

那个年代有两个经典的“疯女人”形象。

一种,是郑秀文在《孤男寡女》扮演的Kinki,神经质的女性。

心情一不好就刷马桶,丢三落四,一惊一乍极度情绪化。

另一种,是刘若英在《天下无贼》扮演的王丽,为爱痴狂的女性。

不同于郑秀文大开大合的外化表演,刘若英传递情绪,通常只靠:

眼神。

她常用失魂落魄的眼神,把“脆弱”以一种氛围,穿过屏幕,不动声色地弥漫在你四周。

让你清晰感知“痴情”这个抽象的词。

《天下无贼》中,得知爱人死了,王丽边吃边落泪。

眼神看似直楞、空洞。

实际上,她强忍悲痛是为了腹中胎儿,越安静越肝肠寸断;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双瞳》中,因警察丈夫长期不回家愤而离婚的清芳,在洗澡时被丈夫推门而入。

眼神一样很轻。

没有责备,反而只是惊讶羞涩、甚至带着重修于好的期待;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似水流年》中,偶然去乌镇工作的英,意外爱上当地图书管理员。

当时她已有交往十几年的未婚夫,且长居台北,距离乌镇十万八千里。

但当被他抱住时,她眼神迷离。

宛如被灌下迷魂汤,跌入梦境,逃不过那一刻的沉迷。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以上每一个眼神, 来自不同女子的同一份为爱痴狂。

但她让肉叔印象最深刻的角色,还不是这些,是在一部女性题材电影《20 30 40》中,扮演的30岁空姐。

空姐?舒淇用两部《非诚勿扰》立起来一个爱上已婚渣男的寂寞空姐形象。

但刘若英只在这部共三个女主的小众电影中,花费二十几分钟, 就准确击中我对寂寞的理解。把一个极度孤单的空姐留在了我心里,很多很多年。

一下飞机,她分别和三个男人通电话。

一个爱而不得的已婚男人,一个分不了手的幼稚男友,一个余情未了的前男友。

她和前男友得瑟:

有时候一个人睡,有时候两个人睡,有时候一群人一起睡(飞机上)。

但看似风流,也表明了她的孤独。

有情人,无真爱。

即便欢愉后在对方怀里,她的眼神也没一丝抓力。

空虚, 只有无尽的空虚。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好死不死,一个人在出租屋时,还遭遇地震,突然发烧。

当她尖叫着躲进桌角,一个人昏睡一整天时。

你很清楚,她很无助。

还是分析眼神。

有一幕,她歇斯底里地找已婚男人逼宫,砸烂他的车——

回头望向他,眼睛好像在说:不如我们鱼死网破。

只用一个眼神,刘若英就把一个女人在爱里的偏执演绎到极致。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像极了她成名曲《后来》MV中的那个奇怪的男孩。

任女孩怎么狂拉硬拽都不为所动。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为爱痴狂,说的就是偏执。

偏执是威胁,更是孤独。

一边,她一遇到爱就不管不顾,还天真等待对方同等回应: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我这样为爱痴狂?

另一边,却冷清地抱着“一辈子孤单”的悲观打算: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这样孤单一辈子。

她唱的演的,都是越孤单的人,才越极端的人。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如果仅仅是作品如此,那只是人设。

不同于现在流行策划人设,那个年代,刘若英和“孤独感”绑定,是真情实感的。

刘若英本人,就充满孤单感。

她父母离异,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

长大后,感情生活却总是充满爱而不得的苦涩。

她先对恩师动情。

上大学时,邂逅她师父,成为其助理。

师父给她取名“奶茶”:

奶茶有奶的芳香却不像奶那么腻,有茶的清淡却不像茶那么涩,所以奶茶可以喝一辈子不会腻味。

师父还为她写歌,词曲包办。

当时刘若英正筹备第一张专辑,已经备好十几首歌。

但就是找不到一首合适的主打歌。

某天,师父拿着吉他在录音棚,根据她的性格、情绪量身打造了《为爱痴狂》:

我从春天走来,你在秋天说要分开。

说好不为你忧伤,但结局怎会无恙。

娓娓道来的歌词配上踏在心尖上的旋律,歌里的“你”好像说的就是刘若英。

永远带着少女忧伤的刘若英,从不知名的地方走来,走进了大众的心里。

从此,刘若英红了,成了天后。

第一场演唱会,她邀请恩师,但人家没答应,说:

关我屁事。

可就在刘若英唱《为爱痴狂》时,他来了。

刘若英惊喜又娇嗔地向他要一个拥抱。

他不肯,刘若英只能求助歌迷:

你们帮我求他好不好?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刘若英说,她只见师父穿过两次西装。

一次是在他的婚礼上,一次是我的演唱会上。

之后,师父开始刻意疏远她,两三年避而不见。

他知道,刘若英不该被没有未来的情爱纠缠,她该成为天后。

直到她又出新专辑,两人才终于上同一个节目。

刘若英单膝跪下,献上专辑,他却训斥:

这是你用血汗换的专辑,怎么能轻易送给别人。

刘若英一下就哭了。

不知道他是否想过:

师父于她,怎么会是别人呢?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师父给刘若英唱《风筝》:

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子。

刘若英再次情绪失控,又笑又哭。

最后,师父说:

你有你的梦,我有我的事要做。

我的事还没做完,你不会带动我的。

你去的任何地方,其实都不关我的事了。

我会做那种,永远都让你找不到的爸爸。

我永远不会去做那种,问儿女要不要回来吃晚饭的爸爸。

你不会找到我的,再见。

她来自离异家庭,他却要当她找不到的爸爸——

为她好。

—你已经飞的太高,你真的掉下了,我也接不到了。接不到了……

—拉线就知道在哪里啊,你没放过风筝哦。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风筝,似乎是刘若英和师父之间的某种意象。

后来,刘若英的《很爱很爱你》,第一张没有恩师参与的专辑。

同名主打歌也采用了风筝的意象,和上面提到的这场访谈,像某种呼应:

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不牵绊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

这份感情,最终像风筝断线,渐行渐远。

后来是黄磊。

她和黄磊合作《夜奔》《人间四月天》《似水年华》,传出绯闻。

某次,张艾嘉、李心洁还曾在台上调侃过他们。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黄磊在《似水年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我和刘若英之间是爱情、亲情和友情之外的第四种感情。

甚至网传黄磊曾在结婚前打电话给刘若英:

如果你不同意,我就不结了。

第四种感情是什么情呢?

不可说的感情。

后来,刘若英成了乌镇的代言人,她形容对乌镇的感情,也像在表达某种“不可说”:

这个地方跟我的情感很像是过去的恋人,有些恋人即便没有在一起,可是曾经有的情感是一直在那里的,留下的美好是不会变的。

再后来,这份“不可说”伴随着黄磊结婚,变成了“沉默”:

他们再无交集,连微博都没有相互关注。

刘若英说:

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也许并不是爱与恨,而是彼此擦肩而过却相忘于江湖。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扑空, 和再一次扑空。

但遍体鳞伤算什么,孤单的她总是捡起被灼伤的羽毛,继续寻找。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歌、戏、人生。

尽管载体不同,但她总是一个人、带着一身孤勇往前冲。

孤独的成长过程,是她的年少轻狂。

也是我们的年少轻狂。

那些年,孤独的她,映照着孤独的我们,形成互文。

少年不知愁滋味时,我们被困于无知、青涩的迷茫里。

自己摸索着,一步步长大。

幸得碰见刘若英,我们不再觉得孤身一人。

年少的我们,从她的歌里、戏里,从她的天后时代里,初识一种叫“爱情”的情感。

懵懂地感知心动、牺牲、成全、无奈和遗憾。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当年的她,和不知所措的我们一样, 被孤独多次击败,做过很多幼稚、疯狂的事。

去巴黎散心,一个人泪流满面地给自己拍VCR:

在我这个年龄,还剩下一点点的冲动,和一点点的勇气,做这样的事情。

我觉得以后都不会再发生了。

也不会再有了。

什么事情呢?她在街上,见人就举牌发问:

爱是什么?

问了很久还是不懂。

她还曾在演唱会上,唱《后来》把自己唱到失控、崩溃、大哭。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这样的她失态吗?

作吗?傻吗?

为什么我们从来不觉得。

同步的忧愁、同步的慌张。

孤单的她,就是孤单的我们。

孤单的她,慰藉着孤单的我们。

那期《念念青春》,刘若英收集了个别弹幕发在了微博上。

有两条准确地概括了刘若英对我们来说是什么。

意味着感情至上,意味着我们的整个青春。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说到这,刘若英为什么成为“孤独”的代名词?

她总在干大多数人衡量利弊后,觉得不划算的事。

她一再爱上不该爱的人,铁了心不顾世俗的眼光,甚至想过为此放弃天后事业。

《念念青春》中张艾嘉问她,如果再回到过去, 你选择事业还是感情。

她果断答:

感情。

和大多数人做不同的选择,她当然显得孤单。

敢于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她必然孤单。

和曾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们多像。

后来,我们不再由老师带着,集体学一篇课文。

而是只能各自上路,独自寻找答案。

她曾笑吟吟地觉得“永远单身也是一种勇敢”:

你愿意单身也是一种勇敢呐对不对

你想一想

你到了六七十岁

比如我这两天就在想

如果我这辈子都没有结婚

那到了六七十岁,年夜饭要跟谁吃?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她还曾哭着向张艾嘉撒娇:

我不想长大。

张艾嘉说,你都快老了, 还不想长大?

哈哈,一样。

那时我们总是莫名担心未来,也总是异想天开。

再后来。

刘若英没有一辈子孤单,也不可能永远不长大。

她结婚生娃。

而听她的歌,看她的电影的我们,也长大了。

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复杂,我们不孤单了。

但不孤单不代表不寂寞。

结果导向的工作思维占据大脑,会议上严谨的数据,也不允许我们再轻易感性上头。

但学会了理性,也学会漠然。

我们变了。

但刘若英变了吗?

其实反倒是她,身上的孤单感没消失。

婚后,她和丈夫经常分房睡。

有时,一起出门,却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地去不同影院看不同电影。

还会趁着自己出差或丈夫出差时,抓紧恢复单身时任性的饮食习惯:

三餐泡面、披萨、水饺一顿乱吃。

如今,她和丈夫的相处模式,就像她年轻时,在《分开旅行》唱的:

尊重各自的决定,维持和平的爱情。

相爱是一种习题,在自由和亲密中游移。

别人都在揣测他们婚姻不合,她却乐在其中,自顾自地保持着某种孤独,以捍卫心中的自在和敏感。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而我们?

只是一厢情愿地把年少时的“孤独感”寄存在她身上。

却不再有时间端详自己。

不敢孤单,不敢敏感,不敢不长大,不敢不成熟。

不知道你们看过b站上她现场版的《后来》没有。

她在台上哭到无法自控时,怎么也不会想到。

这个爆哭的视频,会变成一个许愿池。

会变成一个遗憾祭奠碑。

弹幕满目交错的,都是人们心底里最细腻的情感。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后来的后来。

我们终于在孤独中学会某些人类的珍贵情感,比如……

爱。

但我们却宁可对着视频中哭泣的刘若英刷弹幕。

却不再有勇气,对那个人表达。

刘若英在怀孕期间,即她的生理上不是一个人的时候,她写过一本书:

《敢在你怀里孤独》。

看,她还是不怕与众不同,她依然不怕一个人——

她就没怕过孤独。

刘若英其实没变。

而我们呢?

如果我们跨过青春,却丢掉孤独。

丢掉敢于和别人不同的炽热心脏——

让人失望的,不是刘若英。

是我们自己。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不再孤独”的刘若英,真的很令人失望吗?

今日打工人:绿里骑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梁祝   孤独   恩师   痴狂   师父   空姐   风筝   眼神   孤单   失望   丈夫   感情   青春   情感   专辑   爱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