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提起翻拍影视剧,大多数影迷是拒绝的。

在大多数观众的心目中,几乎已经给翻拍作品定了性:翻拍=烂片

但事实证明,翻拍中也不乏精品,譬如说去年在国内引起广泛热议,并成为票房黑马的《误杀》,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票房超过12亿,豆瓣超过40万网友参与打分,打出7.7分,在国产电影中,这样的评分并不低。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2015年,一部翻拍自美国《十二怒汉》的电影同样引起了影迷的普遍关注,尽管在票房上失利,最终以1391万的票房收官,但却被影迷奉为当年国产电影中最经典的电影,豆瓣网友给出了8.4分的高分。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十二公民》是由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钱波、赵龙豪联袂主演的犯罪悬疑片。电影翻拍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电影里演员的大师级演技,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它借法律题材探讨通识,从十二个“陪审员的不同角度,真实反映了中国社会现状,展现个人的偏见同时,又表达了对公义的追求。借助法律戏剧本去窥探当下的中国社会,使得每一个观众与电影阐述的内容产生强烈共鸣。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十二公民》海报

而看完整部电影,最令人难忘的是这一句:向真理低头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1996年发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呼格吉勒图冤杀案”是一件轰动全国的冤杀案。

在当年,呼格吉勒图被认定为凶手,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生,但时隔18年,该案件又进入了再审程序,因为真正的凶手找到了,呼格吉勒图被判无罪,之后这件案子启动追责和国家赔偿。决定赔偿其家属2059621.40元,对真凶赵某执行死刑。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法律面前,凶手被绳之以法,被害者沉冤得雪,这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问题依然值得人深思:如何让法律更加健全,尽量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让真正的凶手接受法律的制裁,被冤枉的受害者少一些委屈,不至于因被错判冤叛而结束年轻的生命?

电影《十二公民》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结合社会实际,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故事讲述在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而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如果要让补考的孩子成功“毕业”,则要12位陪审员最后讨论的结果一致:有罪,或者无罪。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从法庭呈现的种种“证据”上来看,这件案子几乎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这位富二代有罪。

但为了达成一致,他们还是齐聚一堂,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开始了讨论。


十二个陪审员,并不是单纯的十二个人,也不是十二个老百姓,而是十二个公民。

公民是什么?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

一张桌子上的十二名“陪审员”,他们来自社会不同阶级,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十二个公民展现的就是中国社会的众生相。

他们本来以为这场投票很快就能达成一致,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十二人中出现了一个“异类”,8号陪审员(何冰)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虽然大家都赶时间,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但不能因为赶时间而草率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判定其有罪,除非有证据。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当然,提出异议之后,很快就受到了其他陪审员的围攻。

“你是不是挑事儿?”

一句话道出了中国老百姓骨子里的从众心理和公民意识的淡薄。

当我们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看到某个热议的事件时,我们迫不及待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事件当事人进行”审判“,而当评论区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示质疑时,就会收到群体的攻击,被迫表示沉默。大部分普通人都有从众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引导下,逐渐失去理智的分析和判断。

普通人为什么要盲从于大众?

《乌合之众》在群体分析里这样解释: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8号陪审员提倡的是一种理智推断,根本上追求一种“有话好好说”的氛围,从而解决问题,为什么其他大部分陪审员却不能“有话好好说”?仅仅是因为:他们不关心真相,而是借助事件在发表自己的不满与愤懑情绪。

不难看出,整个陪审团一开始对整个案件是带着偏见的,由虚拟的法庭开始,就对案件进行了有罪的定性。为什么带着偏见呢?先来看看背景:富二代杀亲身父亲

当案件贴上“富二代”标签的时候,就引发了部分人根深蒂固的偏见,说起富二代,人们会不自觉的贴上“不负责任”、“寻衅滋事”、“跋扈”、“不学无术”等标签。这种固有的思维下导致了人们的偏见,导致陪审团几乎所有人都在心里为富二代定了罪。

那么,谁来还原事实的真相?谁有真正关心事实真相?

这种偏见在电影里的体现俯拾即是,比如人们普遍的仇富心理;比如部分人的地域歧视,比如4号陪审员房地产商控诉人们一看见年轻女孩从豪车上下来就认定人家傍大款,以及否定优秀青年女性追求幸福的权利;再比如10号陪审团的那个假设“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全车都是教授、大学生,只有一个人是外地的打工者,发生了偷窃事件,很多人会毫不怀疑地认为小偷是那个没文化的外地人。”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前段时间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热依扎遭受网络暴力事件也很好展现了这一点,女明星热依扎在机场由于身穿吊带,领口比较低而受到无数网友的吐槽和攻击,在网上发条“患有抑郁症”的微博都要受到集体群嘲。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热依扎机场照


为什么,只因为她身上的标签是“明星”,人们的惯性思维里,明星就是高收入的群体,拿着片酬,就应该以身作则,发个微博就是博眼球,无病呻吟。

流传甚广的”雪花理论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而正是部分人不负责任的道德审判和无处不在的偏见,导致了无辜者变成了受害者,饱受流言蜚语的攻击。

电影的海报十分点题:言无刀锋,却能杀人。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列宁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小时候看名侦探柯南,柯南的口头禅也常常萦绕脑海:真相只有一个!

在十二位陪审团成员中,不乏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人物,譬如说房地产商身份的陪审员,在8号陪审员的推理中,他不难发现,指正富二代的人证极有可能根本不能从那么远的距离将案发现场看得如此仔细,人证中的老人,也不可能将楼上的杀人场景听得如此清晰。即使文化水品不高的保安,作为陪审员,以自己的常识,也会对老人带着残疾,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走到门边而感到怀疑。

抛开偏见,人们不难发现案件的漏洞,而这个探索的过程中,离真理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

电影中,大部分人是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对案件进行推敲,其中一位陪审员的话令人深思,也引发了人们的共鸣,他说:万分之一的错案,对一个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平。谁管你冤不冤啊?你毕竟是蹲过大牢的人!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对于那些有过“前科”而遭受牢狱之灾的人,不管他是否有罪,当他从监狱里出来,无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会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使他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从呼格吉勒图冤杀案的重审上看,它代表着我国法律的一大进步,但谁来为他失去的年轻的生命买单?获得再多的赔偿,也无法换回一个鲜活的生命。而当初的审判,如果我们小心一点,谨慎一点,是否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当有人嘲笑陪审团成员中的房地产商是“墙头草,开始还说有罪,又“变卦”说“无罪”的时候,他说的一句让人拍案叫绝: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也许富二代真的是凶手,也许他真的杀了自己的父亲。可是,在定罪之前,我们要有足够的证据。

你有什么权利随随便便就决定让一个人去死呢,哪怕他真的是一个罪人,我们都应该花更长的时间去论证他应不应该死!如果你的手里握着可以杀死凶手的权力,可是你却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人,那你和凶手还有什么区别?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对于那些追求真理和真相的人,我们不应该让他们留下孤独的背影,在真理面前低头,并不丢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在处理每一个案子的时候,都应该慎重,当冤假错案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离真理的距离,也就不远了。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公民   真理   陪审员   陪审团   案子   凶手   偏见   票房   案件   证据   真相   群体   事情   事件   幸福   法律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