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考入一师前曾有过一段人生迷惘期

在世人眼里,毛主席的一生惊天地泣鬼神,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犹如“万马战犹酣”,恰如“百万雄师过大江”,挡者披靡,波澜壮阔,“谈笑凯歌还”……几近神迹。

仰慕之余,追寻毛主席成长的足迹,我们又惊喜地发现,毛主席是每个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每个青年成长的榜样,是每个有志者实现理想的榜样——他并非虚无缥缈的神话,而是血肉丰满亲切无比的人生高标。


毛主席考入一师前曾有过一段人生迷惘期

毛主席青年时期的学习成长过程也和无数仁人志士一样,都是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之后“笃行之”,做到知行合一,付诸实践,并融会贯通。只不过,他老人家立志更高远,励志更决绝,思之弥深,行之愈彻。

可学啊!无与伦比的榜样啊!不激动吗?

我们常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思想的起点,是理解中国革命的一把钥匙;我们常说,读毛主席的文章,真的能发现一把智慧的钥匙呢,真的!现在,还应该说:追寻毛主席学生时期的脚步,我们一定会一路走高——郭靖遇到马钰的感觉。

从小,直至走出韶山冲,毛主席都是当之无愧的学霸,不必多提。


毛主席考入一师前曾有过一段人生迷惘期


但在毛主席考入湖南一师前,他曾有过人生的迷惘期,他不是神,在辛亥革命的呐喊声里,他看到了中国新生的希望,但却不知路在何方……这段时间,他不断尝试着献身社会、服务大众。

他参过军,考过警察学校和肥皂学校,还考过政法学堂和商业中学……他在寻觅,他在探索,他在思考:人生之路究竟在何处?做什么才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生的呢?

我们知道在韶山冲发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少年时的毛主席,知道在湖南一师励志苦学胸怀天下的毛主席,也熟悉1925年创作《沁园春·长沙》时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毛主席……但是,你知道当兵时的毛主席是什么样子吗?他一连考过四五所学校却又一一放弃了,你知道吗?

这是他的人生迷惘期,由此更能彰显出他探索精神之可贵。


毛主席考入一师前曾有过一段人生迷惘期


1913年春,20岁的毛主席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主席成为八班学生。此前追溯至1911年9月,这段长达两年半的时间,是毛主席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人生道路摸索阶段,了解一下,颇有启发。

1911年9月,毛泽东挑着行李步行到湘潭,想申请进一所高小读书,因为年龄太大、个头太高被拒,他转而进入湘乡驻省中学,准备继续学业。当时长沙有80万人口,气候炎热,缺少特色,又脏又乱,但初出山乡的毛主席仍然“兴奋得说不出话来”,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家乡外面的世界。

他始终以关心国事为重,虽然自己尚未安身,但还是忍不住写文章发表政见,贴在了校门口。在湘乡驻省中学,毛主席只待了四个星期。1911年10月,武汉城里的革命军向清朝发起了进攻,清朝完蛋了。

毛主席激情满怀,觉得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他决定“参加革命”——他花了五天的时间来规划自己的生涯,之后参加了湖南革命军(即新军)。


毛主席考入一师前曾有过一段人生迷惘期

他每月的军饷是七块大洋,两块用于伙食,其余大部分都用来买报纸。毛主席一生都重视读报,这是他了解社会和世界的一个窗口。长征后期,梁兴初化妆进城搜罗了一堆报纸,从中毛主席第一次知道了陕北有块红色根据地。

在《湘汉新闻》上,毛主席第一次接触到“社会主义”这个词——当然,当时马列主义尚未登陆中国,那时所谓的社会主义是指带有集体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但士兵毛泽东却深为所动。

在军队中,毛主席显示出半知识分子的影响力,他为士兵们写家信,给他们读报纸,他发现写文章真是太有用了——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尝试了对士兵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1912年春,孙中山已和袁世凯达成妥协,毛主席以为革命已经过去,他看不出今后路在哪里,所以他决定还是去读书。他并不留恋军队生活,即使那些下级军官和老兵们希望他留下来,他还是决定离开了。他之所以当兵,是因为他认为军队在即将到来的新中国中会起重要作用——当时他还想不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的高度。

毛主席考入一师前曾有过一段人生迷惘期

他决定选择一份职业,当然,最好的途径是考入这类职业学校,当时他18岁。

去哪所学校呢?他陷入迷惘,于是他开始查阅报上的招生广告,并住进了很便宜的“湘乡会馆”,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迷惘期“流浪生活”。

一个警察学堂的招生广告吸引了他——新社会需要好秩序,警察必不可少。但很快他放弃了,因为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他又考了一个开设肥皂制造课程的学校,一句招生宣传口号吸引了他:中国需要清洁、文明……但开学之初,他还是放弃了。

他在不停地思考、取舍中……社会需要什么?我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毛主席考入一师前曾有过一段人生迷惘期


他又报考了政法学堂和商业中学,这一刻,他想到父亲的期望:赚到钱和成为绅士。但在父亲同意支付学费之后,他又失去了入校的兴趣,显然,他对当律师或做大官没兴趣。

这段时间,他反复选择又不断放弃,不断地接受同学的劝告,很快心动,又很快失望,就和我们每个懵懂青少年在选择自己出路时一样:什么都想抓住,结果一无所获。

不久,他又瞄准了一个目标,他花钱报考了一所高级商业学校——他下决心学习经济。但很快他发现这所学校的很多课程和教材都是英文的。他很不满,就退学了,并继续留心报上的广告。

此时的他不名一文,无所事事地混迹于长沙街边的木茶棚里,每天留心着报纸广告,苦苦思索——这种情形和踏入社会寻找工作的青年们何其相似。

很快,青年毛泽东又踏进了另一所学校的大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但六个月之后就离开了。他对学校不满意,因为“它的课程有限,校规也令人生厌。”虽然现实令人沮丧,但他不愿意糊弄了事。

而后,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他每天泡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开始了自学——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为他开启一扇窗,毛主席终其一生都在学习,他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还要求士兵都要学文化,他深知学习的重要。


毛主席考入一师前曾有过一段人生迷惘期

在图书馆,他饱览了现代西方的历史和地理,读了大量的小说、中国诗词和希腊神话,对改良派严复翻译的亚当·斯密、斯宾塞、穆勒和达尔文的名著以及卢梭和孟德斯鸠的作品都广泛涉猎……他对图书馆墙壁上的《世界堪舆图》大感兴趣……他意识到中国只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几十个国家排列在一起。

在省立图书馆这半年的书海学习生涯对他今后的生活影响很大。


毛主席考入一师前曾有过一段人生迷惘期

终于,1913年春,经济拮据的青年毛主席在广告栏里发现了一所师范学校的广告:免交学费,食宿便宜,毕业后会成为一名教师。当教师也不错啊,中国民众太缺乏知识了。他写了三篇文章,帮助另两个同学一起考入了学校,

至此,听凭兴趣、率意而为的迷惘期“流浪时代”结束了。

有启发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湘乡   韶山   迷惘   人生   长沙   湖南   中国   榜样   图书馆   兴趣   青年   时间   学校   社会   广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