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理想正青春,《1921》剧组奔赴北大共溯先辈少年时

电影《1921》将于7月1日与观众见面,昨日(5月13日)剧组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了杀青后的首场发布会。

1921象征着新生与希望,也意味着筚路蓝缕。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电影《1921》赴约北大,既为莘莘学子奏响了背负使命前行的启程曲,又回望了建党百年的初心之路,联结百年前后的两代“90后”。

百年理想正青春,《1921》剧组奔赴北大共溯先辈少年时

发布会上黄建新导演领衔幕后主创,从“温度”“广度”“厚度”三个层面,畅聊《1921》在主旋律电影创作上的新尝试。黄轩、袁文康、王仁君、祖峰、刘家祎、周也、郭子凡等人分享了饰演革命先辈的亲身体悟以及幕后故事。革命故事的语态虽是年轻的,但思想却依旧深刻。

“三个启程”,实现跨越时代的青春对话

北京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它见证了建党百年的初心与使命,见证了一群年轻人为理想拼搏的义无反顾,以及人民从温饱成问题到全面奔向小康的历史图景。100年前,“新青年”从北大冲破封锁,“五四”风雷震动华夏,“一大代表”们开天辟地点燃星火,建立中国共产党。影片《1921》的宣传活动从这里启程,意义不言自明。

百年理想正青春,《1921》剧组奔赴北大共溯先辈少年时

《1921》是一个理想启程的故事。

与《建党伟业》不同,导演黄建新这次更关注人物的心灵,努力去挖掘先辈投身革命的心灵源动力。对此戴锦华教授也表示了期待,“导演是如何找到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细节的方式,让我们重新与那个年代的先辈们相遇,展现他们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决绝和创造。”

百年理想正青春,《1921》剧组奔赴北大共溯先辈少年时

《1921》不仅是为党准备的百年贺礼,也是为当代青年准备的礼物——以青春之名,心怀理想,砥砺前行。

百年理想正青春,《1921》剧组奔赴北大共溯先辈少年时

新时代的少年也正在启程。不论是参与到影片创作的演艺人员们,还是最先接收到《1921》带来的感染力的北大学子,以及将在7月1日与影片见面的年轻观众,都依次踏上了学习建党历史的队伍中,承担时代重任。《1921》聚焦“先辈少年时”的新视角,也给予了参与其中的青年演员们,一次体会百年前先辈建党初心的机会。

1921年参与建党的“一大代表”们平均年龄不过28岁,所以对应也选择了当下年龄相近、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去诠释当时革命青年“心中有信仰,眼里有光芒”的精神气儿,展现浑然天成的少年感。

黄轩出演了参与“一大”会议组织和筹备工作的李达,此番是他继参演《建党伟业》十年后,与黄建新导演的再度合作。黄轩原本觉得自己与历史中的李达在形象上相去甚远,为了做到“形似”李达,黄轩在戏中剃了头戴上眼镜,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终于找到了还原人物的信念感。

百年理想正青春,《1921》剧组奔赴北大共溯先辈少年时

袁文康为李汉俊的无私精神而感慨,“他几乎把自己一生的所有时光,都献给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而代表演员中年纪最小的刘家祎,更是因此不断自省,“王尽美参加‘一大’才二十出头,就已经为革命事业奔走,而他病逝时,年仅27岁!这激励了我重新审视自己,意识到演员的责任。”

饰演参与“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的郭子凡,重回“五四”策源地北大,倍感鼓舞,“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青春是最有意义的。也许百年前的先辈已经给出了答案——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应该用年轻的肩膀,担起祖国的未来!”

两位片中的儿童演员韩昊霖、萱萱也现场动情“对话”革命先贤,“这些革命先辈也曾是家中孩子们的依靠,但好多革命先烈却为了我们这一代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家庭乃至生命,很想对他们说一句,谢谢!我们会永远记得你们的!”革命先辈的榜样力量正在被传承。

重温历史,传承革命先辈的百年精神

影片选择展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数月的历史细节,聚焦先辈青年时代,立体、丰满、细腻地塑造人物,还创新地融合谍战元素及国际视角,令当代年轻人有机会“身临其境”体会百年前同龄人是如何在危机四伏的形势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

陈坤饰演的陈独秀在狱中坚定地说道,“军阀要我死,我要中国生!”开天辟地的革命故事,不止是从0到1,更是三生万物,因此下一个镜头便是“南陈北李”含泪握手,“一切才将将开始”。

百年理想正青春,《1921》剧组奔赴北大共溯先辈少年时

为了呈现出1921年建党前后的真貌,主创人员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去世界各地深入挖掘建党前后的珍贵史料。他们从日本警视厅档案资料里找到了日本特高科曾计划破坏“一大会议”、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接到过对共产国际代表来到上海警戒等鲜为人知的记载。

基于此,《1921》的剧本引入了日本和欧洲的视角,在史实基础上对代表们在“一大会议”前后化险为夷的过程,进行影视化表达,并加入谍战、动作等元素尽可能丰富故事的可看性,以多线叙事的创新尝试,拓宽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广度”。

百年理想正青春,《1921》剧组奔赴北大共溯先辈少年时

同时,剧组还1:1重建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博文女校、新青年编辑部等上海石库门老建筑。剧组狠抓历史细节,一寸一寸地用尺子量,复刻搭建了包括各种历史原址的石库门建筑群落,甚至连砖头都是手工铺就,呈现自然错落的起伏。

无论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还是对真实历史的尊重,《1921》首先是一部电影,黄建新要求它“必须好看”。于是,他这次选择从“有烟火气”地描摹先辈青年时代的创新视角,来讲述建党故事。

“这一次我们把重心聚焦在人物,从1921年先辈们的个性、生活习惯、表达方式,一点点展开,比如一开始毛泽东在洗衣房‘工读互助’的形象,他们和我们年轻时一样,在建党过程中不断奋斗。”

百年理想正青春,《1921》剧组奔赴北大共溯先辈少年时

演员们为了有血有肉塑造先辈鲜为人知的青年时代,下苦功研究史料、设计细节。黄轩为展现百年前先辈在家国存亡之际改变民族命运的壮志,提前几个月深挖资料,丰富角色人物性格,让李达有参与筹备“一大会议”、彻夜编辑《共产党》杂志的热血一面,也有忧思国家命运时甚至会委屈落泪的感性的一面。

王仁君广阅资料之余与导演积极探讨,挖掘演绎青年毛泽东热血激情的特质,坚持晨跑、夜跑,还加入了很多生活化细节,比如毛泽东对湖南同乡李达“不吃辣”的调侃等,是一个颇具烟火气的青年“主席”。

饰演董必武的祖峰表示,“我和黄轩十年前演过《建党伟业》,现在又在演《1921》,十年后也许还有其他人演同题材的电影,这是电影人一代代的传承。”张超、张云龙则介绍了片场融洽的氛围,分享了13位青年人在片场共唱《国际歌》,以及在酷暑难耐的三伏天拍外景互相打气的故事。戏里戏外演员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凝聚力。

百年理想正青春,《1921》剧组奔赴北大共溯先辈少年时

《1921》对百年前进步女性群像的描摹,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之一。张婧仪、钟楚曦、周也分享了饰演百年前女性角色的感受,“百年前她们的‘女子力’依然启发着我们,活出自我的美丽”“进步女性为解放妇女运动付出了太多,这样女性互助的精神也鼓舞我们现在的姐妹们,相互守望,共同成长。”百年前独立勇敢的女性力量,直到现在仍然在鼓舞着年轻一代活出自我、实现价值。

正值青春的新时代青年们聚集于此,共溯“先辈少年时”,这个令人振奋的革命故事,正式拉开了帷幕。

【文/申兑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先辈   中国共产党   伟业   初心   年时   剧组   北大   导演   演员   细节   理想   精神   人物   青年   代表   青春   年轻   故事   历史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