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击水》研讨会:同题创作涌现,重大革命历史剧如何出新?

6月1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主办,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承办的电视剧《中流击水》研讨会,在京举办。

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各界专家学者与主创代表,分别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维度、艺术的角度,对本剧的创作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深入的探讨。

《中流击水》研讨会:同题创作涌现,重大革命历史剧如何出新?

《中流击水》以“红船精神”为统领,讲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28年井冈山会师胜利这十年的峥嵘岁月,以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不断壮大的历史过程。

在阐述本剧的创作初衷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裁李向东表示:“《中流击水》将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艰苦奋斗的情形,加以艺术化呈现,从而让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能从百年前的革命者身上找到精神共鸣。”

《中流击水》研讨会:同题创作涌现,重大革命历史剧如何出新?

近期,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创作如火如荼,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轮番播映。《觉醒年代》《中流击水》《光荣与梦想》《大浪淘沙》等作品,在题材上具有相似性,观众难免会做比较。于是,“比较批评”的环境得以形成。

对此,中广联副会长李京盛认为,分出高低不是重点,而是要在这些作品中总结不同于以往的创作经验。“这几部作品虽思想主题、历史阶段、人物角色都是共通的,但站在建党100周年的结点回望历史,站在四十多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经验基础上看待这些作品,不难发现新思想、新艺术成果的迸发。”

李京盛特别强调了《中流击水》关于大革命时期的复杂描绘。该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建立初期,从1921到1927恰恰反映了中共成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当戏剧呈现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矛盾时,故事则较有看点。”

《中流击水》研讨会:同题创作涌现,重大革命历史剧如何出新?

电视剧《中流击水》总导演宋业明表示,本剧在创作过程中的定位极其明确:“剧集所要传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又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方向定好了,接下来就是对历史真实性的把握,以及塑造历史人物。其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亦是本剧着重所要探讨的内容:“李大钊、陈独秀的引领作用,之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者又追随着‘南陈北李’,探索马克思主义。”

《中流击水》研讨会:同题创作涌现,重大革命历史剧如何出新?

而在叙事结构的选取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本剧责任编辑刘馨则强调,创作时避免采用编年体和流水帐的形式,而是重点提炼、重点展现,最终落笔在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上。

《中流击水》研讨会:同题创作涌现,重大革命历史剧如何出新?

对此,《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也表示赞同:“《中流击水》不是单线叙事,也不是单维叙事,而是具有新历史主义的宏大视野。通过众多的线索、人物,把整个历史勾连起来。”

《中流击水》研讨会:同题创作涌现,重大革命历史剧如何出新?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淑欣将本剧的叙事特征总结为焦点贯穿,散点聚焦:“主线叙事上,以毛泽东为焦点贯穿。然而,我们党属于集体领导,所以多个人物聚焦就形成了领袖群像。就像乐谱,由一个主旋律,以及其他声部,共同组成一个和声。”

《中流击水》研讨会:同题创作涌现,重大革命历史剧如何出新?

在多样性人物的塑造上,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认为本剧实现了人物群像塑造与个性描绘的完美结合:“虽然这部作品人物众多,事件复杂,但它选了一个很好的点,即把毛泽东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把握住了那个时代的灵魂,形散而神不散。”

《中流击水》研讨会:同题创作涌现,重大革命历史剧如何出新?

多线叙事,多种人物,这就让故事的细节变得丰富,值得玩味。

会上,本剧制片人王晓玉代读了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所写的文章,其中就提到鞋、脚、路三组意象:“皮鞋、布鞋、草鞋都穿过,水泥路、石板路、田埂路都走过,这才有了从逆水行舟到浪遏飞舟的故事。”

此外,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科研部主任黄如军还分享了一则创作过程中的故事,以展现该剧力求做到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史实准确的努力。

比如,毛泽东下巴上的痦子是什么时候有的?黄如军回忆到:“我查了国内外学者出版的权威书籍,结果在一张照片上发现,1925年,毛泽东在广州的时候下巴上还没有痦子。”

《中流击水》研讨会:同题创作涌现,重大革命历史剧如何出新?

谈及本剧的创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杨乘虎认为,主创完成了一次艰难的突围。“题材的约定性留给创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几乎为零。换言之,历史的正本清源,并不会给我们留下多少创作空间。”

在这一条件下,《中流击水》的主创团队还能坚持守正创新,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

《中流击水》研讨会:同题创作涌现,重大革命历史剧如何出新?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要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中流击水》便做到了。同时,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还指出,本剧通过丰富的人物群像来勾勒历史,从而达到诗意的效果。

《中流击水》研讨会:同题创作涌现,重大革命历史剧如何出新?

除了“以人带史,史中觅诗”,《中流击水》本身就映照了托物言志的美学观点。那艘红船,不正是对我党发展壮大过程的形象喻指吗?

【文/何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中流   痦子   中国共产党   群像   革命者   历史剧   总台   中国   研讨会   题材   电视剧   人物   艺术   故事   作品   电视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