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院大干快上,“蓝翔”之惑解决了吗?

自国内影视基地遍地疯长、各类电影节四面开花之后,电影学院也纷纷在各省市上马,形成了一股兴学新热潮。

仅在今年四月份,就先后有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湖南工业大学电影学院等三所影视类学校揭牌。

若再往前追溯两年,新设立、转设或拟建电影学院的数量更多。具体有海南电影学院、西北大学西安电影学院、江苏(或苏州)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电影学院、吉林艺术学院长春电影学院、集美大学电影学院、海口经济学院南海电影学院等等。

电影学院大干快上,“蓝翔”之惑解决了吗?

2017年以来我国开设或转设电影学院不完全统计

值得一提的是,6月1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宣布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将于10月12日至10月19日在平遥古城举办,而山西传媒学院和山西电影学院成为了新增电影展主办单位。可以预见,这些新建的电影学院,将会在地方举办的影视活动中,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电影学院大干快上,“蓝翔”之惑解决了吗?

但除此之外,它们与电影行业的对接程度如何?是圈地自教,还是积极拥抱行业变化,针对性地培养影视行业的紧缺型人才?这些问题都有待回答。毕竟,如雨后春笋般设立的电影学院,并非行业危机倒逼之下的产物。

学院的培养:从专业人才到专业观众

事实上,兴办电影教育的热潮并不是这几年才兴起的。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光明和研究员刘军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指出,从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枝独放(1978—1991年),到师范及艺术类高校的进入(1992—2001年),再到综合类大学电影教育的竞相开展(2002—2013年),以及互联网时代与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的跨领域融合(2014年以后),中国电影教育四十年走过了四个阶段。

电影学院大干快上,“蓝翔”之惑解决了吗?

不同阶段由不同的历史使命促成,也成就了电影教育的蓬勃发展。不过,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从师范类院校开设电影教育开始,影视人才培养的定位逐渐从培养电影艺术家和专业生产者,悄然转移到了培养就业前景不明的人员,甚至成了培养高素质消费者,即专业观众。

冯远征曾在一次采访中怒批这一现象,“四年教学不如过去读两年中专。”

电影学院大干快上,“蓝翔”之惑解决了吗?

电影学院的学生也很难在毕业之后找到真正对口的工作。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班为例,导演谢飞曾在论坛上有过一个生动的盘点。他表示,计划经济和胶片时代,导演班毕业之后当导演的成功率非常高。即便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和新世纪之前,很多班的成功率也能达到百分之五六十。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个数字就下滑到了10%左右,有的班甚至颗粒无收,有的人则是在从事多年其他工作后才得到掌镜机会。

为此,他认为传统电影学院本科教学模式必须彻底改革,变电影精英教育为影视制作综合培养,让那些毕业后无法当导演的人也能胜任其他的影视类工作。

电影学院大干快上,“蓝翔”之惑解决了吗?

谢飞

去年,一位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毕业生在豆瓣上发表了题为《影视行业为什么拒绝新人——真实的行业壁垒》的文章,其中提到,学生入校后得先处理好与师哥师姐之间的关系,才能在他们身上学到课堂里学不会但实践性较强的技能,比如打板。

除此之外,由于影视行业熟人求职生态的存在,北电毕业生甚至不需要在求职过程中准备精美的简历——大部分时候,当一个制片人要找摄影或导演时,其实已经想清楚自己要找谁了。

顶尖电影学院的就业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半路出家的电影类院校了。

然而,在学院之外,影视界关于入行门槛低、人才紧缺的论调从来没有停止过。可见,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偏差。

业界的呼声:影视类蓝翔技校

我国的电影产业正在飞速发展,即便在疫情重创下,也能迅速重振行业信心,显示出强大的抗击打能力。但是,我国电影产业“大而不强”的总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从人才方面来说,由于电影教育体系与电影产业存在脱节,电影人才层次结构并不合理,尤其在基层职业型人才方面,缺口极大。

2016年两会期间,冯小刚提出,希望开办一个类似蓝翔技校模式的影视技校,借鉴其办学模式,专门培养服装、化妆、道具等专业人才,从而解决中国电影工业化最基础的问题。

电影学院大干快上,“蓝翔”之惑解决了吗?

他认为,中国的影视专业院校只培养了导演、演员和编剧,而剧组里的其他工种则需要毫无专业背景的工人来填充。“如果一年有700个电影摄制组,平均一个组100人,一年就要7万人,再把拍电视剧等需要的技术人才都算上,恐怕需要30万人。如果我们有10所这样的蓝翔电影技校,一年给行业输送一万人,就能对影视行业帮助巨大。”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此事仍无下文。

基于此,不妨看看电影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和韩国,电影教育是如何对接行业的。

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基础之一便是分工的细化,上到导演、编剧、演员,下到服装、灯光、道具,每个人在电影生产流水线中各司其职,从事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从而发挥出各个环节最大的专业优势。

这样的行业现状,决定了其电影教育更偏向于职业化技能培训,以电影产业中不同工种的现实需求为导向,一切以毕业生能胜任工作岗位为目标。

电影学院大干快上,“蓝翔”之惑解决了吗?

当然,这与好莱坞奉行的“制片人中心制”不无关系。但我们已能从中看出美国电影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直面产业现状与趋势。有公认的行业标准,自然也就有完善的人才的评判体系,这使得教育与产业实现了有效结合。

从某种程度讲,韩国电影学院与我国的北京电影学院有某种相似之处,奉行的都是“精英教育”,但它又能积极对应电影工业体系并适时革新。

比如,韩国电影学院会定期为电影从业人员开设职业培训教育、尖端电影制作教育、大师沙龙讲座和全球化教育交流等项目。通过集中化课程,实现对电影从业人员的再教育,强化其专业性。

就像要将电影工业和电影美学分开来看,“职业化”和“专业性”也是评判教育优劣的不同标准。

兴奋的当下:电影学院为何再掀热潮

近几年,各地积极逐梦影视圈,原因无外乎有三点: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毫无疑问,电影是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一环。

电影学院则作为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出现在了很多省市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

电影学院大干快上,“蓝翔”之惑解决了吗?

比如,江苏传媒学院即是整体规划下的产物。再比如,今年2月份正式成立的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电影学院,也被官方视为积极落实当地领导关于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指示的有力举措。

其次,电影节和影视基地的促进作用明显。在这些新设或拟设电影学院的城市中,或多或少都有电影节或影视基地的身影。可以说,电影学院更像作为它们的配套而存在。

比如,西北大学电影学院的揭牌仪式,是在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陕闽交接活动上进行的;由贾樟柯担任院长的山西电影学院,成为了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新增主办单位;金鸡奖落户厦门十年,厦门就先后设立了集美大学电影学院和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则催生了海南电影学院和海口经济学院南海电影学院……

电影学院大干快上,“蓝翔”之惑解决了吗?

第三,与教育政策的变化有关。

去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地独立学院到2020年年末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同时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

这意味着,一些影视类高校下辖的独立学院的主体和名称不得不发生变化。比如,北京电影学院唯一的一所京外独立院校——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就在今年完成了转设,成为了青岛电影学院。

电影学院大干快上,“蓝翔”之惑解决了吗?

因此,就现阶段而言,电影行业与电影学院之间的关系着实称不上紧密。这不免令人担忧,难道电影产业和专业教育间的错位,还要进一步在新生的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中继续?

前车之鉴并不在少数,我们看到一些学院揭牌即是巅峰,连官网都没有搭建完就杳无音讯,彻底沦为形象工程。也看到一些民办院校每年动辄数万的学费,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成本支出。

更重要的是,所谓的“产学结合”,究竟能否在这些学院得以真正实现?学生苦读数年,真能获取通往电影产业链条的通行证吗?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文/午言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平遥   山西   湖南   技校   北京电影学院   导演   院校   我国   产业   人才   学院   影视   行业   电影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