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鸽、张磊、沈南鹏:三位资本大佬的事只能说这么多

关注徐公子,解密富豪第一桶金。

1972年是普通的一个年份。

熊晓鸽、张磊、沈南鹏:三位资本大佬的事只能说这么多


这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了。

这一年,张磊出生了,后来他创办了高瓴资本。

这一年,熊晓鸽16岁了,还在上学,后来他加入了IDG中国。

这一年,沈南鹏五岁了,后来他创办了红杉中国。

今天就来聊聊三位大佬的故事。


1956年,熊晓鸽出生,他这个名字有点奇怪,不太像男孩子的名字,他自己也从来没解释过。

但是,我有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当时负伤退役的志愿军,都会得到一枚“鸽子勋章”,上面写着:

“和平万岁”。

只有亲历战场的人,才能体会这四个字的分量,所以,想必熊晓鸽这个名字正是承载着这样的夙愿。

从父亲那里了解了很多战争的真相后,熊晓鸽对战争既充满好奇,也带着一丝恐惧,因此他希望长大了能当个战地记者。

不过,这个愿望对于一个孩子有点遥远,没多久,他就改变了主意,觉得当一名电工也挺好的。

那时,他有一个邻居,是一名电工,能把一些零件组装成一台半导机收音机,小熊同学很仰慕,也开始捣鼓二极管、三极管之类的东西。

11岁时,便能自己组装出一台六晶体管收音机。

这种动手能力,让父亲刮目相看,所以,当熊晓鸽高中毕业后,父亲便满足了他的愿望,帮助他进入湘潭钢铁厂当了一名电工。



1972年,张磊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

家庭条件一般,父亲是外贸局公务员,母亲是一名律师。

两人也很忙,没功夫管孩子,所以张磊从小就喜欢逃课,游山玩水,到处溜达。

他曾一度想去少林寺出家,学习神功,长大以后行侠仗义,可是路途太远,想想还是赚点钱更实际。

张磊家住火车站附近,人流密集,小小的他,于是决定经营一下“共享经济”:出租小人书。

他利用暑假,在火车站广场放上几个小板凳,又摆出几摞连环画,租给候车的人,赚了不少钱。

1973年,虽然熊晓鸽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彼时大学的通道已经关闭,进入工厂,似乎就是最优的选择。

这一干就是4年,熊晓鸽也完成了跨界,从一级电工干到了七级钳工......

熊晓鸽自己也说,如果按照这个脉络发展,自己可能还在钢铁厂打工,甚至已经下岗。

1977,一个值得铭记的数字,正是那一年,查教授积极倡言,请求恢复高考。

而这一举动,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有570万人参加考试,其中的27万人,最终步入大学殿堂。

这些延迟绽放的一代,很多日后都成为了响当当的人物,比如段永平、冯仑、徐小平......还有熊晓鸽。

那一年,他考入湖南大学英语系。

1981年,熊晓鸽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机械工业部下属的干部管理学院,做英语教师,并兼职做学院的翻译。

这人啊,就怕逮到一样东西死拱,无论事业也罢,爱情也罢,学业也罢。

熊晓鸽就是这种死拱的人,为了这个采编研究生,一拱又拱了三年,最后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取。

这个专业当时是由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社出钱办的,基本属于对口培养。

这是熊晓鸽人生路口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仿佛是跨越多个平行宇宙的虫洞,将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元素连接在了一起。

也正是因为这次选择,让他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更是在美国见到了来访的荣毅仁......

人生的境遇,往往就是从一个重要的选择节点开始蔓延发散,最终枝繁叶茂。


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来到上海,在参观中福会少年宫时,说: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上海的领导们马上响应号召,组织工作组,一把手亲自监督,要搞一个“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

17岁的沈南鹏,作为上海二中的代表参加了这次比赛,比赛中有一个比他小一点的孩子坐在旁边,手法娴熟,技术精湛。

两个孩子很快聊到了一起,沈南鹏得知对方只有15岁,名字叫做,梁建章。

两个懵懂少年,可能不会想到,20年后,他们将深深的改变这个世界。

而这次比赛也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沈南鹏得了第一名,保送到了上海交大。

梁建章则被复旦少年班录取。

有句话说:牛逼的人,很早就开始牛逼了。

我还想补充一句:很早牛逼的人,很早就认识很早牛逼的人。

如果你多了解一下中国的互联网史,大概不会为我这句话而感到惊讶。


1986年8月23日晚,漫天大雨中,熊晓鸽怀揣38美元,到达了波士顿。

就在三天前,中国内地一位名叫罗燕的女演员,拿着60美元,也来到这里,同样就读波士顿大学。

正如沈南鹏在哥伦比亚大学邂逅了自己的女神雍景欣,熊晓鸽也最终和罗燕牵手。

1988年,正好碰到荣毅仁访美,其中一站就是在弗莱彻学院演讲。

熊晓鸽没有放过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他建议公司赞助演讲后的晚宴,那时中国巨大的发展机会,已经成为美国商界的共识,老板也爽快的答应。

晚宴聚集了波士顿附近的商界名流,其中就包括IDG的创始人麦戈文,老麦想和荣毅仁交谈,很有眼力见的熊晓鸽自告奋勇地当翻译。

那是两人的第一次相识,一直为中文翻译闹心的老麦,对这个精通两国语言的小伙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所以,多去认识一些有能量的人总没坏处,人生岔路千千万,搞不好在哪个拐角就遇到了谁。

1989年7月15日,沈南鹏揣着300美元,来到了纽约。

他完成了交大的学业,想继续深造数学,于是数学排名前10的哥伦比亚大学,成为沈南鹏的首选。

这段时光,沈南鹏很少提起,他只说过两件事。

一是,从住所到哥伦比亚大学,要路过华尔街,他经常会看到那片繁华的景象。

二是,同学们都比自己牛逼,他亲眼看到有一位天赋很高的同学,在图书馆,从下午 2:00一动不动,坐到晚上 10:00。

沈南鹏问自己,有他的天赋吗?

答案是,没有。

又问自己,能像他那样坐得住吗?

答案是,不能。

圈内的人说沈南鹏就是一台智能机器,如果发现之前的错误,就会不带感情的纠错,面对曾经的理想,他貌似也是如此。

沈南鹏决定面对现实,放弃数学梦,可是接下来如何选择?

他觉得要找一个可以继续发挥数学优势的领域。

此时,路过华尔街时的场景浮现脑海,他在脑中做了一系列的计算后,决定去耶鲁大学学习商业,毕业后再去华尔街找工作。

相对于沈南鹏,张磊去耶鲁求学显得比较后知后觉。


1990年的暑假,当张磊收到人民大学的通知书时,兴奋之极,随后也对自己进行了反思。

租什么小人书啊?格局太小了......

于是,张磊决定扩大自己的产业链,在火车站广场一边租小人书,一边卖矿泉水、方便面,还有湖南的腊肠......

8月底,准备前往人大报到的前一天晚上,陈磊数了数,摆地摊的净收入已经有800元,而当时一名普通公务员的工资也就差不多100元。

而此时,远在500公里的江苏宿迁,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正在窗下苦读,他希望两年后,能考上梦寐以求的人民大学。

后来,这孩子果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考入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成为张磊的校友。

这孩子的名字叫做刘强东。

8年后,刘强东成立了京东,20年后,张磊给京东插上了一对鲜亮的翅膀。


1991年年初,熊晓鸽便被任命为IDG亚太区总裁及IDG中国总经理,负责亚太地区的投资业务。

熊晓鸽虽然上位,但是压力也随之而来,那时中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IDG在中国7年来颗粒无收,没有一个成功的项目。

1992年耶鲁毕业的沈南鹏,在华尔街投了50份简历,只得到了10次面试机会,都要求有从业经历,显然沈南鹏不具备,面试完就没有然后了。

最后他去了花旗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面试,那天早上,一共有三个人参加面试。

另外两个,一个是美国人和一个是日本人。

面试官是斯坦福的数学系博士,面试题是一道数学题,大概类似鸡兔同笼的高阶版。

这对于数学小天才、理科小霸王的沈南鹏简直就不算个事儿,很快就给出了答案,而那俩哥们正在冥思苦想,在纸张上涂涂画画。

为此,沈南鹏也终于找到了一份华尔街的工作。


1994年毕业后,张磊像多数毕业生一样,希望进入一家央企,结果他如愿了,在五矿集团找了一份工作。

几乎每天都要坐着绿皮火车,到处去收购矿山资产。

也是这一年,沈南鹏就任,雷曼兄弟香港地区的负责人。

那时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中国企业去海外上市。

1998年,张磊才决定脱产前往耶鲁深造,至于是什么让他有如此之大的跨度,至今是个迷。

有的说法是,他在五矿认识了一些海外客户,觉得金融是未来的方向,所以才决定去耶鲁进修。

另一种说法则充满了戏剧性:

1998 年,张磊穿着短裤、拖鞋,牵着未婚妻的手,挤公交车去领结婚证。

窗外一辆宝马开过,他深情的对未婚妻说:“将来我一定给你买辆宝马。”

刚刚说完,全车人都转过头来看他,那神情分明在说,你这个骗子!

于是,他怒而决定要干一番大事业......

这种说法更像是网友杜撰的野史,不过无论怎样,从旱涝保收的央企跳到耶鲁去攻读MBA,这着实需要不一样的勇气。

当然,冒险对应的收益,往往也是巨大的,无论是张磊,还是沈南鹏,在耶鲁这块宝地都遇到了这一生最重要的人。

张磊到了耶鲁后,遇到了恩师大卫·史文森教授,这可是位可以和巴菲特相提并论的大神,不仅理论功底深厚,培养了很多投资界的人才。

而且,史文森还是耶鲁大学基金的首席投资官,投资业绩极为优秀。

史文森出过一本书叫《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是各大投资机构的教科书,包括中国的社保基金和中保基金,而这本书的中文翻译者,就是张磊。

当时的张磊,需要一边上学一边实习赚钱,但是找不到工作,大卫·史文森便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在耶鲁投资办公室试用。

当时,给了他一个木林行业的行业研究项目,几周过去,张磊拿出一份报告,足足有2.5厘米厚,这差不多是一本书的厚度。

报告中也体现他不少独到的洞见,这种扎实的分析能力与态度,与大卫·史文森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不谋而合。

大卫老师对他另眼相待,不仅传授了自己的毕生所学,还在张磊决定回国创立高瓴资本时,投资了3000万美金,也是高瓴资本最原始的一笔资金。



1999年2月的一天,沈南鹏回到上海,校友季琦张罗了一桌饭局,其中竟然有梁建章,那位曾经和沈南鹏同场竞技的电脑小天才......

梁建章也在美国留学和工作了十几年,目睹了硅谷的崛起,所以提议是不是搞点啥和互联网沾边的东西。

沈南鹏和季琦马上响应。

他们讨论了很多模式,比如想做中国版的亚马逊和宜家,但是考虑到当时的物流无法支撑,只能作罢。

又想做网络招聘和电子商务,但是考虑到新浪和网易的体量这么大,怎么搞得过人家?

沈南鹏说在美国有一家叫“亿客行(Expedia)”的公司,做互联网旅游,很成功,所以在中国做类似的事儿应该也可以。

大家觉得可以,很兴奋,决定马上整起来,可是很快他们想到一个问题:他们3个人没有一个懂旅游的。

没有可以找嘛,很快他们找到上海交大的校友范敏,他恰恰是旅游行业的。

此时,携程四君子凑齐,每人投资200万。

1999年5月,上海徐家汇气象大楼的17层,携程网成立了。

经过4年的运作,沈南鹏轻车熟路的把携程“搬运”到了美国资本市场。

2003年12月9日,携程网在美国纳斯达上市,初始发行价18美元,开盘价24.01美元,当日收盘价33.94美元。


2005 年,一个魔幻的年份。

这一年诞生了日后影响颇大的互联网公司,比如,58同城、去哪儿、汽车之家等等.....

然而,此时整个互联网的目光都聚焦在百度上,这家靠竞价搜索发家的公司,要在纳斯达克上市了。

8 月 5 日,百度上市当天,股价从 27 美元飙到 120 美元,敲钟现场,李彦宏喷涌而出的泪水,差不多可以装满一个矿泉水瓶。

一个月后,沈南鹏联合美国红杉资本,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投资机构,红杉资本中国。

也是在2005年,耶鲁归来的张磊,揣着恩师的3000万美元,成立了高瓴资本。

不过3000万美元对于一家私募基金来讲,少的可怜,张磊只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all in 一个项目。

他找了半天,终于看中了一个,就是刚刚在香港上市的腾讯,于是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押了上去。

这笔投资如今升值了200倍,但在当时,却成为了圈内的笑柄,大家对张磊的评价是:

人傻钱多的学院派玩家。

因为在2005年,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腾讯绝对算不上是一家好公司。

当时的腾讯并没有实打实的盈利产品,核心产品QQ除了接点小广告,没啥盈利模式,就是靠接一些中国移动的增值业务勉强度日。

业绩上不去,投资人不乐意了,在香港的股价一直跌,腾讯无奈之下,花10亿港币,回购自己的股票。

盈利水平上不去,这是内忧,而外患更严峻。

当时的马化腾面临两个强大的对手,就是网易的丁磊和微软的比尔·盖茨。

网易推出网易泡泡,对QQ进行了“无差异化地跟进战略”。

而比尔·盖茨亲自跑到中国,为自己的通讯软件MSN打气,MSN和QQ是死对头,只有一个能活下来。

《证券时报》曾有一篇报道,说当时全中国有200多款类似QQ的产品,所以说,当时的腾讯真的处在生死边缘。

那张磊为啥还要下注腾讯呢?

他说自己是认真调研过的,当时大家对QQ用户的印象是三低: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

他身边竟然没一个人用QQ,大家都用MSN。

于是,他就跑去各个地方调研。

他说印象比较深的,是在义乌小商品城,每个摊主递来的名片上都有QQ号,甚至连招商办,也有自己的QQ号。

这时张磊意识到,QQ对这个社会的覆盖和影响超出了很多人的判断。

而张磊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调研的那段时间,腾讯副总裁吴宵光,正在研究QQ的会员模式;而腾讯的首席投资官刘炽平,正在和广州一个叫张小龙的人谈判。

而这两件事,决定了腾讯最终成为了今天的样子。

张磊不仅因此名声大噪,也在投资界被贴上了“另类”的标签,因为他的投资总是和主流背道而驰,人家越不看好的企业,他越投。

2006年10月26日,沈南鹏再次来到纳斯达克敲钟,这次他带来的产品是如家。

有人给沈南鹏算过账,携程和如家的上市,应该能给他带来20亿的财富。

不过,中国有句俗话叫,财聚人散,很快携程四君子便分道扬镳。

就在如家上市前,本来负责如家的季琦便独自离开,去做了和如家几乎一模一样的经济型酒店,名字叫汉庭。

这里面的故事很多,有机会再写,但是有一点显而易见,他们4个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每次在接受采访时,他们每个人都是小心翼翼的评价对方。

一次记者问沈南鹏,如何看待季琦离开,沈南鹏回答:

就像我离开携程一样,如果公司对你的依赖在减弱,主动离开是一个好的选择......

那口气依然是经典的南鹏style,没有情绪和温度。

也是这一年,

IDG中国总计为公司贡献了10亿美元的回报,让IDG挤身美国一流的风投行列。

其中最知名的案例就是对百度投资的成功,2005年百度在美国上市,就这一家公司,熊晓鸽就给IDG赚了1亿美元。

百度上市之际,熊晓鸽去总部开会,脚步都变得轻盈了很多,轮到他汇报时,他所讲内容虽然和以前大同小异,但是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2008年11月,中央二台来到红杉资本的上海办公室,这大概是央视首次采访沈南鹏。

采访主持人戴着副眼镜,脑袋光光的,名叫王凯。

这名字在当时对于很多人还很陌生,但是多年后,“凯叔”这个名号在媒体圈已经家喻户晓,“凯叔讲故事”也成为自媒体亲子领域的一哥。

当沈南鹏聊起自己在花旗银行的经历时,凯叔发出一句中国式的常规询问:

那时你工资能拿多少?

沈南鹏本已把话题扯开,但是凯叔倔强的把问题又重复了一次。

沈南鹏只能回答:年薪6万美金。

凯叔的表情略有一丝异样,沈南鹏马上说:

“如果换算成时薪,就和一个蓝领工人差不多,因为我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

其实沈南鹏说的是有些道理的,他当时的头衔是投资经理,其实啥也不是,就是一个打杂的,干的都是脏活累活。


2010年,37岁的刘强东和他的京东,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京东盈利水平堪忧,而刘强东突发奇想,希望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这种“重模式”在投资人面前太不讨喜了。

所以,求爷爷告奶奶,刘强东始终凑不齐投资款。

在一次论坛上,刘强东见到了人民大学的校友张磊,如同遇见了失散多年的兄弟,两人关系迅速升温。

后来,在平安国金大厦,刘强东向张磊介绍了京东下一步建物流的规划,希望张磊的高瓴资本来投点资。

张磊问,“需要多少?”

刘强东咬了咬牙说,“大概7500万......美金。”

张磊说,“好啊,我投,3亿美金,如何?”

幸福来的太突然,刘强东感到一阵眩晕:“这个么,太多了,我只需要7500元美金就行。”

对面的张磊却一个字一个字的说:“要么就投3个亿,要么1分钱都不投。”

其实当时这笔投资对于张磊也是豪赌,如果失败,高瓴全军覆没。

在高瓴内部也有大分歧,但是张磊有自己的理由。

他说,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公开表达过一个遗憾:

亚马逊壮大后,发现没有自己的物流,而此时UPS(美国快递公司)已经太过强大,收购不了,也无法另起炉灶......

因此张磊笃定,刘强东现在这套玩法就是“亚马逊+UPS”啊,肯定有搞头。

果然,3年后京东上市,张磊的3亿美元飙升至39亿美金,张磊又赌赢了。

押对了腾讯,又押对了京东,修真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张磊都不是气运之子了,他是气运之爹啊。

实际上,张磊在投资这件事儿上,确实像个负责任的家长,生完娃,还要负责养大。

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关系,把刘强东弄到亚马逊去实习一周,他还异想天开,想让京东和腾讯联姻。

这笔账很好算,京东和腾讯联合,那就是相当于为京东插上了移动互联网的翅膀,股价不飙才怪。

而且,张磊作为两家公司的投资人,撮合两家似乎顺理成章。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那时的腾讯早已摆脱“三低人群”的定位,成为中国最有逼格的互联网公司,而此时的京东,更像是个D音土味网红。

两者的结合比拼多多和特斯拉还不搭,所以腾讯的这些高管几乎各个都持反对意见。

况且腾讯也有自己的电商,投资自己的竞争对手 ,这事儿怎么想都不靠谱。

张磊开玩笑说,“吴宵光该不会拿把两米大刀来砍我吧?”

因为那时吴宵光主抓腾讯的电商——拍拍网。

有意思的是,几年后,拍拍网竟然被京东收购纳入旗下,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无论怎样,当时的谈判异常艰苦,每当刘强东遇到阻击,都会呼叫张磊前来支援。

最后一次谈判,刘强东连打张磊7次电话,硬是把他从法国的滑雪场请回国。

张磊到了会议室,便对马化腾、刘强东及几个核心人员说:

“今天谈不成,谁也不能走。”

两家巨头就这样在半推半就中牵手,此后微信给京东开放了一级入口。

直到今天,很多参与这个项目的微信员工都会自豪地说:

知道吗?京东1/4的新用户都来自我们微信的引流。

当然京东和腾讯的结合远不只这些,刘强东和章泽天在澳洲结婚时,小马哥身负腰伤也要前往。

最近,网络又刷屏了二人一口闷的画面,可以看出强哥和小马哥私交甚好。

而这一切,张磊的穿线搭桥功不可没。

熊晓鸽、张磊、沈南鹏:三位资本大佬的事只能说这么多

编辑

搜图

人啊,都是这么的势利,当你是个无名小卒时,讲的话再有哲理,别人都当你放屁。

正如初入投资界的张磊,每当谈起“道、法、术”时总会引起同行的嘲笑。

但是,当你一旦扬名立万,哪怕你放个屁,众人也会争相叫好:“这屁放的太硬核了!”

在一系列的成功投资后,张磊经常出入创投圈的论坛,每句话都被奉为圭臬。

曾有一次,他站在演讲台上,说了一句极为文艺的自我定位:

“我就是《堂吉诃德》中的桑丘·潘沙,我的角色就是帮助英雄人物成就大事。”

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熊晓鸽在2016年,也走向了另一个巅峰。

IDG创始人,麦戈文逝世后,熊晓鸽联合泛海集团,收购了IDG全球的业务,成为了前东家的主人,这种事情在商界还真不多见。


16年一晃而过,同年成立的红杉和高瓴成为中国投资界最耀眼的双子星。

沈南鹏领衔的红杉,一口气投资了500家企业,已经有近60家企业成功上市,总市值高达2.6万亿,沈老板也因此被戏称拥有一个「2万亿的朋友圈」。

红杉不仅包揽了中国前三大电商平台,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还是唯一一个同时投资了TMDP(今日头条、美团点评、滴滴、拼多多)的公司。

张磊领衔的高瓴,基金规模从原始的3000万美元,已经飙升到如今的600亿美元,增长了2000倍。

事实上,高瓴连续多年都是亚洲的最大基金。

高瓴的投资对象也更多元一些,不仅投资了腾讯、京东、美团、滴滴出行、去哪儿和摩拜单车等互联网公司,还持有美的、格力、蓝月亮、百丽、福耀玻璃和江小白等传统企业。

不同的经历,文理科思维,VC和PE的特点,让沈南鹏和张磊的投资风格拥有很大的差异。

沈南鹏以“快、准、狠”闻名,他往往能找到那些有潜力的初创企业,并且快速进入。

以至于马化腾做投资时,每当看中了一家企业,就会发现沈南鹏早已在里面候着了。

因此小马哥也对沈老板敬佩之极:

“沈南鹏是中国最成功的投资人”,然后还强调了一句“不是之一”。

熊晓鸽、张磊、沈南鹏:三位资本大佬的事只能说这么多

编辑

搜图

沈南鹏玩的是“赛道投资”,也就是一旦看好一个领域,便会投资这个领域里所有有潜力的公司。

一个叫做“蜜芽”的新型电商,得到了红杉的投资,后来发现,红杉不仅投资了自己,还投资了京东、聚美、唯品会.....

于是,创始人刘楠质问红杉资本的合伙人周逵:“你们投了这么多电商,请问哪个才是亲生的?”

其实站在资本的角度,很容易理解红杉的出发点,就如同过去的地主姥爷频繁纳妾,有时仅仅是为了生下一个儿子。

只要有那一个,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相比较而言,高瓴资本的张磊则显得更专注一丢,他更喜欢根据具体公司来制定投资策略,而且他最牛逼的一点在于“资源整合”。

把京东和腾讯撮合到一块,就是这种能力的体现。

后来高瓴投资蓝月亮,又把京东拉进来合作,不仅通过京东的后台数据,帮助蓝月亮研发了不少新产品,还帮助蓝月亮解决了“线上化”和“供应链”的问题。

现在“蓝月亮”的产品包装,和前几年有很大的不同,其实这种设计就是为了更容易装进京东的投递箱。

这些合作,也使得蓝月亮在洗衣液、洗手液、洁厕液三大品类的份额,都稳居国内第一。

深度介入企业,这大概也是高瓴最鲜明的特点,相比于其他投资机构,高瓴更像是一家咨询公司。

一共200名员工,负责投资的,仅有40人,其他人都是在帮企业做解决方案。

当然,这里不是要比较两家公司的好与坏,就像前文所说,很多东西是由不同特点和基因所决定的。

但是,双方最终殊途同归,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两个赢家。

非常有意思的是,资料显示,两家公司经常合作投资,一共合作了44次,红杉是高瓴合作次数最多的投资机构。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专门去查了查他们合作的领域,本来以为一定是互联网或者电商类的,没想到竟然是,医疗领域。

看来这是两家资本巨头的共识,除了双方的合作,在这个领域他们也各有侧重,沈南鹏把“AI+医疗”的公司基本上投了个遍。

而张磊则继续剑走偏锋,他重仓的是宠物医疗,收购了包括“瑞鹏”在内的很多宠物医院。

曾有手下问他原因,他说:中国人口老龄化是个可以确定的趋势,宠物市场将会大到不可思议......

你看,投资这事儿还真是需要一些想象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耶鲁   波士顿   大佬   哥伦比亚   华尔街   亚马逊   大卫   资本   红杉   腾讯   美国   上海   中国   领域   美元   公司   张磊   熊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