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郁达夫写的悲凉的秋被选进高中课本,魅力何在


《故都的秋》: 郁达夫写的悲凉的秋被选进高中课本,魅力何在

郁达夫是南方人,在南国的时候,每到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有名的景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但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到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虽然来到北平只有4天,但他却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郁达夫写的悲凉的秋被选进高中课本,魅力何在

在文章中他对魂牵梦绕的知名景色,只是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这些北平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但经郁达夫的描述,平凡的景物却有了不平凡的味道,细小的东西却有了故都的秋味。因为他把那些渗透于北平人骨髓里的传统神韵,那种京韵京味,那种北方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写了出来,读后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故都的秋》: 郁达夫写的悲凉的秋被选进高中课本,魅力何在

《故都的秋》多年来被选进高中语文课本,被人们熟知,那么这篇文章的魅力在哪里呢?

写秋的文章,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有人写秋色。而郁达夫是通过写秋色、秋声来写秋味。他笔下的北平秋天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故都的秋》: 郁达夫写的悲凉的秋被选进高中课本,魅力何在


一、 郁达夫写牵牛花,从色调上写故都的秋“清”的特点,通过“清”写秋的“悲凉”。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他喜欢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而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系。白色干净、素雅;蓝色宁静、深远;蓝白的牵牛花和“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形成了北方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明净、高远、清凉。

《故都的秋》: 郁达夫写的悲凉的秋被选进高中课本,魅力何在


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这种意境和王安石的“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相同。一个“久”字写的不是时间,而是王安石罢相后清静闲暇中透出的落寞。作者静观牵牛花,不仅看到的是故都的秋特有的“清”气,更体现的是他当时落寞的心境。

《故都的秋》: 郁达夫写的悲凉的秋被选进高中课本,魅力何在


二、郁达夫写槐蕊,从感官角度写故都秋的“静”,通过“静”写秋的“悲凉”。

写静的方法我们最熟悉的是以动衬静,最著名的诗句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郁达夫也使用了这种方法。“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的下起雨来了“等都是这种写法。

除了声音,郁达夫还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角度来描写清秋的“静”。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铺得满地”从视觉角度说明花落得时间长,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地看到,说明落蕊无声。突出了一个“静”字!

《故都的秋》: 郁达夫写的悲凉的秋被选进高中课本,魅力何在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是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一般人难以感觉到,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两个“极”的渲染使这份静已不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更是心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作者能注意到扫帚的丝纹,说明他感觉细腻,而这份细腻的感觉是因为他的清闲,而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

《故都的秋》: 郁达夫写的悲凉的秋被选进高中课本,魅力何在


三、郁达夫写秋蝉、秋雨、秋果,从感觉上写故都秋的“悲凉”。

“天气灰沉沉的”,树上“淡绿微黄”的枣子,“秋蝉衰弱的残声”,淅沥的雨声,这是从视觉,听觉、触觉写人“凉”的感受,但从字里行间读者还能读到一种悲凉的感觉!

《故都的秋》: 郁达夫写的悲凉的秋被选进高中课本,魅力何在


特别是穿着“黑色皮袄的都市闲人”之间的对话: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老北京人用北京语音一说,那种"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

作者这里写都市闲人闲话秋凉,其实是有言外之意的。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秋蝉也命不久矣。而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酸甜苦辣的作者已到中年,光阴又有多少呢!

《故都的秋》: 郁达夫写的悲凉的秋被选进高中课本,魅力何在

时光飞逝,人生短暂,而作者只能捧着一杯浓茶从清晨坐看牵牛花和青空,这是何等的清闲,而这种清闲作者并不想要,所以作者感到苦闷和落寞。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在这里不仅说的是自然的秋天,更是人生的秋天。

《故都的秋》: 郁达夫写的悲凉的秋被选进高中课本,魅力何在

总之,郁达夫笔下的秋天,秋色是冷色调的,秋声是寂静的,秋味是悲凉的。郁达夫的“秋”有一种“悲凉”的美感。

四、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秋,作者并未刻意去写自身的悲凉,但字里行间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氛围。写“清”写的是“悲凉”,写“静”写的是“悲凉”,写人的对话,写的依然是“悲凉”!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郁达夫笔下自然的秋天已经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这种悲秋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者的文学主张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故都的秋》: 郁达夫写的悲凉的秋被选进高中课本,魅力何在

“悲凉”和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郁达夫3岁丧父,17岁来到日本,客居异乡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性格是抑郁、孤僻的,而这种性格也会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悲凉”和作者的文学主张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得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

“悲凉”跟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关。作为思想进步人士,郁达夫重游北平,想到它可能会遭到外敌践踏;想到心爱之物可能会被别人占有,而自己却无力抵抗,内心是无奈和悲凉的。作者在写作中借着写景把心中的苦表达了出来。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我们透过“景”,窥视作者的“情”时,不难看出作者的爱国之情。爱国,不光爱她的强大、繁荣,也爱她在磨难中的坚强。所以,《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

总之,作为一篇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所以被选入高中课本多年,值得学生学习。

关注“幽兰笑一笑”,让我们一起笑对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故都   悲凉   北平   牵牛花   秋色   触觉   清闲   北国   笔下   课本   落寞   秋天   角度   性格   高中   魅力   感觉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